顏春龍 羅苗苗
【內容提要】在清季,重慶作為內陸通商口岸進行開放,經濟地位的變化,為地方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提供了條件。本文以《渝報》為例,從生存形式、傳播手段、社會活動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分析地方維新報刊對思想解放的影響,以期管窺地方維新報刊能否有效地進行社會動員。
【關鍵詞】《渝報》? 維新報刊? 傳播? 思想解放? 影響
重慶,得名于宋代,古稱江州、渝州等,地處西南部,長江上游。在清季,經過滇案后,中英兩國于1890年正式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規定重慶開為商埠,次年重慶建立海關,正式對外開埠。甲午戰爭失敗后,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規定重慶成為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重慶這個內陸城市與外界的聯系。開埠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重慶形成了以商業、金融、交通和工業為四大支柱的近代經濟體系。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②重慶經濟地位的變化,為地方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提供了條件。
報刊作為文化思想的載體,應運而生。城市報刊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在創建其“知識倉庫”的初期,維新派知識分子發揮了主要作用。在維新派知識分子的辦報事業中,報刊是宣傳維新思想重要渠道,也是“開民智”的重要憑藉。研究一個地方維新報刊對人們思想解放的影響,勢必會涉及這樣的問題:維新報刊如何傳遞內容?誰接受了報刊所傳遞的內容?報刊的讀者范圍和在社會上的影響如何?也就是說,地方維新報刊的生存形式、傳遞內容和讀者閱讀是探討報刊與思想解放研究的重要議題。《渝報》作為重慶第一家近代報刊,無疑是重要研究對象,借此個案,可能管窺地方維新報刊能否有效地進行社會動員。
一、維新時期地方報刊、學會與學校相互依存
宋恕在《〈自強報〉公啟》中說:“自強之源在學校、議院、報館,夫學校、議院,權不在士,報館則是興有責焉。”③宋恕認為“士人”在報館中有著較為主動、便捷的“自強途徑”。梁啟超提出“士群曰學會”,他認為學會雖然重要,但“度欲開會,非有報館不可。報紙之議論,既漬于人心,則風氣之成或不遠矣”④。報館與學校的關系則是互為表里,互相依托,正如《國聞報》一篇時評所言:“蓋學堂者,報館之心腹也;報館者,學堂之吭咽也。有學堂而無報館,則諸學之徑涂,僅能課諸學堂以內之人,必不能課諸學堂以外之人。……有報館而無學堂,則報章中之所報,僅能以報學外之事,必不能以報學中之事。……二者連為一氣,而黃種不難長存矣。”⑤學校為報館供給文章素材,報館為學校樹立名氣風聲。學校與學會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梁啟超認為雖“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于學會”,但“學校振之于上,學會成之于下”才能真正達到“開民智”的目的。⑥以上觀點都指出,報刊、學會與學校三者相互作用,促進文化傳承與民族復興。
在維新時期,由梁啟超等人利用強學會的余款創辦的《時務報》不僅引領輿論、推動社會變革,它還作為當時新式報刊的坐標,為中國報刊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⑦在其影響下,各地學會紛紛創辦報刊,如湖南的南學會創辦《湘學報》,上海的蒙學公會創辦《蒙學報》,廣西的圣學會創辦《圣學報》等。1897年10月上旬,宋育仁效法《時務報》在重慶創辦了四川省乃至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的第一家近代報刊《渝報》,也是本地區第一家維新派報刊,⑧從創刊到1898年3月停刊,以旬報的形式先后出版了16期。不同于其他報紙依賴于學會的發展模式,《渝報》為重慶的新潮學會——天足渝會的建設提供了支持。《渝報》的創辦與學校聯系密切。據載,《渝報》副主筆梅際郇早年歷主各書院、學校。創辦者宋育仁曾就讀于尊經書院,宋離開重慶后就任尊經書院山長,宋育仁善于運用人脈,在成都創辦的“蜀學會”也以尊經書院院友為核心。⑨另外,在該報首期刊登的《集款諸君名氏》中,尊經書院的附設機構尊經書局也捐款支持了《渝報》的創辦。
在《渝報》的影響下,重慶地區相繼創辦了一系列維新報刊,造成了四川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直接啟迪了重慶廣大的青年學生。鄒容就是在《渝報》的影響下投入時代洪流,并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⑩甲午戰爭后,鄒容讀到了《天演論》《時務報》等著名的維新報刊。特別是《渝報》創刊后,更使鄒容大開眼界,為了直接學習西方,他留學日本,在此期間便創作了《革命軍》。1903年在上海一經發表,轟動全國,被稱為“義師先聲”。同年,朱蘊章、楊庶堪等新式知識分子在重慶創辦了以“樹新風,振民命”為宗旨的《廣益叢報》,是重慶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公強會”的機關報。次年9月,卞小吾創辦重慶第一家日報,時稱“重慶的《蘇報》”的《重慶日報》。這些報刊宣傳維新思想、主張救亡圖存,或以“公強會”11為依托,或與之聯系密切,并以重慶府中學堂等學校為據點,以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堅力量,推動報刊、學會和學校一體式發展,報刊在其中起著引領社會思潮的基礎性作用。12
二、《渝報》的傳播手段與社會影響
《渝報》作為重慶近代新聞傳媒的開端,致力于宣傳維新思想,以“廣見聞,開風氣”為辦報目的,以《時務論》為主題,無論是論述文章、譯文摘錄還是新聞,都緊緊圍繞維新變法。同時,渝報館還“代發官書局匯報、時務報、萬國公報,并印發各種時務書或新譯外國書及刻近人新著時務書。”13《渝報》主要靠私人募捐,系完全民營。在創辦之際,號召當地官紳同人捐款,并且將捐款與閱報相結合,把贈送報紙作為回饋捐助、來稿與提前預定的重要手段。《渝報章程十五條》規定:
……捐助百兩以上者,每年送閱報五分;五十兩以上者,每年送閱報三分;三十兩者每年送閱報一分。均無報費。
……各府州縣各就其地,托一友人采訪要件,按月函知,并托代為售報,不必加以訪事名目,亦勿庸議給薪水,但按期送報一分,以搭酬勞。
……閱報費先交銀十兩者,送報五年;先交洋銀十元者,送報三年;先交銀三兩者,送報一年; 先閱后交銀者每年銀三兩六錢,閏月照加,折購者每冊九分。14
捐款一定數量即贈送報紙閱讀的方式不僅為渝報募銀3250兩,解決了辦報的資金問題,也打開了《渝報》初辦時的社會傳播途徑。另外,渝報為提高省域內與全國的影響力,還設有本省派報人和外省派報人。在清代,四川省共轄含重慶府在內的20個府級單位,15其中《渝報》派報區域覆蓋18個,最遠達到如今距離重慶800多公里的寧遠府,現在的四川省西昌大涼山彝族自治州。外省派報城市有19個,北上京城、天津、陜西等;南下廣西、廣東等;東聯沿海江浙滬;西接云貴高原。在《渝報》第一期刊載出的50名派報人中,有一半以上擁有官銜或供職于官學系統,大部分派報人為四川籍。從中能夠看出四川士林對《渝報》的支持與響應,使得《渝報》在一開始就能在發行上獨立自主,這區別于其他后起維新報刊依附于《時務報》的模式。16
《渝報》創辦于晚清,創始人宋育仁時任翰林院檢討,又主持四川商務礦物,為四川紳商領袖。從刊載出的《渝報》捐資人與派報人的身份構成可以看出,《渝報》的主要受眾為士大夫階層。作為川渝地區的第一家近代報刊,“《渝報》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對于近代重慶的文化思想以及社會風氣、民風、民智的開啟”17,這也達到了《渝報》“開風氣”的辦報初衷。《渝報》雖然引領了四川地區的維新思潮,部分士人、商紳的覺醒啟迪了一批重慶的進步知識分子,但并未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鳴,出版16期后移設成都停刊,主筆潘清蔭在重慶創辦了日報形式的通俗報《渝州新聞》。“渝中專為通俗之言,日出一紙,亦略變演義報之例……”18該報不同于《渝報》對內容深度的追求和對讀者的思想感化,而是“使素不聞外事者,一辟其荒陋也”19。由于《渝州新聞》主要登載通俗之言、商務洋務淺論等內容,同時也為與《渝報》和搬去成都之后開辦的《蜀學報》作區分,潘清蔭專門強調“(士農工商)四民之中,惟士可無須瀏覽是報”20。
戊戌變法失敗后,宋育仁因為主張不同,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四川的《蜀學報》與重慶的《渝州新聞》停刊。但在《渝報》的影響下,重慶乃至四川的報刊發展和維新學會運動并未停滯。《渝報》副主筆梅際郇在1902年左右與友人楊庶堪等在重慶秘密組織了四川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公強會21,該會緊密網羅了一批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在1906年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改組為同盟會重慶支部。在武昌起義后,同盟會重慶支部聯合各路黨人,發起保路運動進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重慶的地方政權,在四川建立了第一個省級革命政權“重慶蜀軍政府”,影響深遠。
三、《渝報》對婦女思想解放的影響
蔣建國教授認為,維新時期,學會是團結士林的重要組織,也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憑藉之所,學會辦報,是各界知識分子宣傳自身思想,鼓吹新政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會在地方社會影響力的有效措施。22那么,依賴報刊開辦新潮學會也是提高報刊在地方社會影響力的有力手段。《渝報》作為重慶第一家維新報刊,走在宣傳新式思想的前列,“婦女放足”是《渝報》乃至重慶近代新聞報紙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纏足迫害了中國婦女數千年,不但使其身體殘疾,也因此缺陷成為男性的附屬。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傳教士、商人等外國人將各種西方思想帶入中國各地,其中“婦女放足”對解放中國婦女思想起著重要的作用。婦女的放足行為,使中國的思想解放有了更為具象的身體表達,讓新式思想具體化。
依賴《渝報》而設的天足渝會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較早的成規模、有制度的組織。高洪興所著《纏足史》指出,“中國人自己辦的戒纏足團體,最早的要數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廣東人賴弼彤、陳默庵在廣州附近的順德創辦的龍山戒纏足會和四川人周某、梅某創辦的戒纏足會。”23此處的“梅某”便是指《渝報》副主筆、天足渝會董事梅際郇。值得關注的是,廣州是晚清時期最早一批通商口岸,也是康有為等人領導維新運動的發源地,地處內陸西南部的重慶開埠較晚,而新潮思想的輸入與傳播卻能緊跟廣州。據查,《渝報》也是國人辦報中較早關注“天足”的報紙,這對研究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婦女思想解放有著重要意義。
據史料記載,英商立德樂帶領“利川號”輪船于1898年3月9日從漢口抵達重慶,正式開辟了川江商業航線,打通了西南與上海的物流通道,同時也是重慶接收新潮思想的大通道。其實,早在立德樂的輪船抵渝前,“婦女放足”運動在重慶地區已頗具影響力。據1987年11月《渝報》第五期新聞《天足開會》記載:“渝中英國立德樂女士以天足會遠來倡導,一時聞風欣慕,愿如會者,頗不乏人。”24在天足渝會成立之前,江津便有士人組織了一個五六十人的“天足會”,并議訂了會約,“其會規每人捐錢數,緡以作底本……”25天足渝會眾人開會認為其會約妥帖,“擬仿辦并捐資設立天足女學堂,所授以中西文字及各種有用之學”26。
《渝報》主筆潘清蔭和副主筆梅際郇皆為其董事,并且天足渝會“暫借渝報局為辦會所,凡愿入會者來局報名”27。渝報局成為了天足渝會重要的根據地,在進行各項迎來送往的活動中,《渝報》也通過此學會打開了傳播的更多可能。天足渝會的運營模式與《渝報》多有相似,主要依賴入會捐資。據《渝報》登載,天足渝會成立之初,已募得資金106兩,捐資人有申寅谷、梅樹南、潘清蔭、朱之洪、胡湘帆、邵炳南等,每人捐資20兩到3兩不等。
在董事、捐資人名單中不乏后期重慶辛亥革命的領導者。董事梅際郇是“公強會”的創始人之一,歷主各學校,發展同盟會,為重慶起義打下基礎。董事朱之洪是“公強會”首批成員,后為重慶保路同志會會長。捐資人中,梅樹南為《渝報》副主筆、天足渝會董事梅際郇和董事梅際郁的父親,他在《渝報》創辦時也積極捐資助力,在蜀軍政府成立后,他被推為行政部長。胡湘帆是公強會的“喉舌”《廣益叢報》的主編之一,與梅際郇同為重慶府中學堂國文教師,與“公強會”來往密切,是否為“公強會”成員尚待考究。從董事成員和捐資人的身份,可以看出天足渝會與《渝報》、后繼革命團體“公強會”以及《廣益叢報》的關聯,這也體現了《渝報》和天足渝會的先進性。
天足渝會由進步知識分子發起,但不同于其他學術協會主要是官紳士族等精英人群抱團的現象。雖有章程規定入會捐資,但并不以此設門檻,“愿多捐者聽,貧戶少捐者聽,極貧全不能捐者經董事核實均可入籍。”28天足渝會同樣吸納一般乃至貧苦人群,這也使得放足意識能夠普及給更多人。同時,天足渝會為了推廣更多婦女放足,還推行了職位獎勵機制,“開會分董之外有能勸導至三十人者亦推為分董”。募集的會金不僅“以作刊印會籍及購送女學書之用”,還會在會金充裕的情況下“議立女學堂,授中西文字及一切有用之學”。女學堂是否落實建設,筆者無從考究,但能在晚清封建統治之下提出這些解放女性的新式思想,已然達到了警醒世人的效果。
從整體傳播效果來看,天足渝會所倡導的婦女放足運動是自上而下的。“薦紳表帥于前,齊民將心慕踵行于后。”29會中進步分子以身作則,入會者女性不能纏足,男性不能娶纏足女,入會者子女不能纏足。同時《渝報》對天足運動進行大力宣傳,潘清蔭在《渝報》第9期文章《天足渝會啟》中提出,婦女放足是中國自強的辦法之一,“舉四百兆人而先振其半殆,亦強天下之一術乎”,如果能在十年內讓一半人摒棄纏足的腐舊思想,婦女天足并且有學可上,也能國家變強。《渝報》與天足渝會的影響不僅在于通過社會活動將讓更多婦女解放身體的痛苦,更大的作用在于,讓婦女天足的思想為眾人所接受。在天足渝會成立前30年,四川地區便有“西崑熊子著藥世十三萬言,力辟婦女裹足之非,……聞其家女公子三皆能秉承父志,不屑以纖纖取容……當時不免目笑,孰料今日其道大光。”30當時蜀人不能理解的天足行為,現下在《渝報》和天足渝會的推動下,配合全國維新派對天足運動的倡導氛圍,婦女放足在重慶地區蔚然成風,并且逐漸擴展。
四、結語
地方維新報刊,以傳遞新知為己任,是當地進步人士和新潮思想的“集體表達”。《渝報》作為重慶第一份近代報刊,雖然以宋育仁、潘清蔭同人報的形式面世,但是與學校、學會聯系緊密,體現出較強的組織化傳播特色。《渝報》憑借宋育仁、梅際郇等主創的人脈關系,渝報局、天足渝會的社會活動,以及多元的傳播手段與先進表達,在四川士族中影響深遠,并且也在全國大部分城市得到了傳播,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重慶作為《渝報》的創辦城市,在當時維新思潮的影響下,開啟了活躍的思想解放與革命運動。《渝報》啟蒙、動員了重慶的一批有志之士,從鼓吹“婦女放足”取得一定成效,到影響重慶的辛亥革命,取得獨立政權,《渝報》對近代重慶地方的思想解放產生了深刻影響。
注釋:
①蔡斐,劉大明.城市、報刊與現代性:以晚清重慶報業(1897-1911)為中心的觀察[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29.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③宋恕.自強報公啟[M].北京:中華書局,1993:260.
④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8.
⑤⑥論學堂報館須相輔而行[N].國聞報,1899-02-03.
⑦1222蔣建國.維新時期地方學會、學校與報刊閱讀的拓展:以湖南為中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47(02):1-9.
⑧寧樹藩.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下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9.
⑨朱至剛.戊戌時期的四川士林與本省維新報刊——以宋育仁為切入點的考察[J].新聞大學,2019(07):46.
⑩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編.重慶教育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989.
1121俞笙.重慶公強會散論[J].近代史研究,1987(02):184-199.
1314渝報章程十五條[J].渝報第1冊,1897-11.
15龔煦春.四川郡縣志[M].四川:成都古籍書店,1983.
16朱至剛.戊戌時期的四川士林與本省維新報刊——以宋育仁為切入點的考察[J].新聞大學,2019(07):41-52+122.
17李怡.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M].成都:巴蜀書社,2006.
181920增通俗報緣起[J].渝報第15期,1898-03.
23高洪興.纏足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242526天足開會[J].渝報第5期,1897-11.
2728天足渝會簡明章程[J].渝報第9期,1898-01.
29天足渝會啟[J].渝報第9期,1898-01.
30天足先聲[J].蜀學報第3期,1898-04.
作者簡介:顏春龍,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媒體學院)院長、重慶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羅苗苗,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20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