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蝶 韓海東
摘 要:班級作為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單元,是學校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的基本前提,學生干部作為班級日常運轉的“脊梁”,作為輔導員的“好幫手”。學生干部嚴謹的態度和持續性的“積極性”對輔導員的班級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學生干部培養的現實困境出發,探索有效培養學生干部的現實路徑,為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班級管理;學生干部;內驅力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班級管理是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班集體成員油然感到一種對所在集體及自我“承認”的滿足。反之,渙散的班級,集體意識弱化,滿足感不強導致各自為陣。
大學不同于高中,高中時代基于高考的壓力,學生的專注力主要集中于分數,因此管理相對單一;大學時代,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考核標準趨于多元化,加上輔導員管理學生人數的巨大變化,面對動則數百的學生體量,要求輔導員面面俱到且孕育出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學生干部在中間必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
學生干部團隊的覺悟、素質、能力是班級的發展的軟實力體現,對自身價值實現的滿足感并非單單取決于職務角色,基于目前大學生心智還沒完全成熟,特別是對“成長、成才”的認知不全面。學生干部角色的發揮,能夠更好的引導班級學生實現正激勵,實現由“被”為“主”、由“偏”為“全”。
目前,部分高校的學生干部培養,以“事”帶動,講究實效、高效,培養初期必然能對自身能力起到積極的一面,也能夠對學生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效果,但是隨著個人及團隊成員歷練的常態化,當學生干部角色“面紗”卸去,在高年級易出現工作激情不夠、效率不高、拖沓現象,最終不利學生培養的整體布局。
一、學生干部培養的現實困境
(一)有效選拔存在“困境”
高考前,一切以分數為評價指標,學生們專注于分數,步入大學后,通過社會、家庭等多渠道的灌輸和影響,學生慢慢陷入只有名正言順的學生干部身份才能更好鍛煉自己這種認知誤區,于是積極主動的遞交學生干部申請,當然這樣的積極性不能否定,但是內容的懇切和初入大學的積極性,不能作為判斷的唯一指標。出入茅廬的輔導員,不能憑自己主觀臆斷進行篩選,難免給學生帶來誤解,于是直接有效的應對策略便是效仿西式的選舉和1人1票相結合,面對心智和責任心還有待培育的大學生,僅憑短期的熱度,必然出現“人緣”優勢為核心、拉票方式為手段、隨意許諾為愿景的學生干部亂象。同時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信息獲取的便捷性,被高考釋放出來后的學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是面對網絡上大批量且復雜的信息,又缺少基本辨別能力,對“民主”和“自由”感到新奇,打著“自我服務”的名義放任管理,使輔導員受制于票數,影響班集體的長遠建設和良性發展。
(二)“新鮮”后的榜樣性不強
學生干部的榜樣性問題始終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往往榜樣性不強主要體現于動機多元化,服務學生是學生干部的職責所在,然而部分學生干部名利思想作祟,古云“書非借不能讀也”,一旦競選上或者說一旦擁有,往往書面承諾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拋之腦后,出現一系列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1.作為學生干部,首先是學生角色,其次是協助老師的管理者角色,作為學生角色學習態度是榜樣性的集中體現;作為管理者角色,身體力行,帶頭模范是必不可少的素質。部分學生干部很難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往往出現“長短腿”現象。
2.以”利”為導向的動機,一旦自身目的逐步實現,往往缺乏繼續的動力。或者在班級管理中過分表現,容易造成班干部的內部矛盾,這種思想也嚴重阻礙了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
3.“老好人”現象頻出:與其“得罪”同學不如大家都好,相安無事,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原則性,不利于班級管理,不利于樹立典型。
(三)工作缺乏持續性動力
一些學生干部進入學生組織的初衷不是服務同學、鍛煉自己,而是想通過擔任學生干部獲得評獎評優評先和入黨的資格,以及為自己的大學簡歷“鍍金”。這類學生干部工作能力較強,初期工作積極投入,但一旦達到預期目的,就對工作不再上心,前后反差明顯。
還有一些學生組織沒有形成科學的、可持續的管理制度和發展模式,導致組織不穩定、活力不足、人員流動頻繁、工作成效不明顯等一系列現象,學生干部沒有“安穩感”、成就感和歸屬感,無法定心工作,逐漸失去動力。
(四)職責界定不清帶來的“一人制”
完整的班級管理團隊理應職責清晰,分工明確,但往往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尤其是步入高年級,班級事務往往集中于單個主要學生干部身上,究其原因有以下主客觀方面:一是學生認知局限,多數學生總以為班級主要學生干部是核心,其他學生干部主要是附庸功能,由此造成積極性不強,遇事總是推給主要學生干部。二是輔導員在日常工作管理過程中,基于學生的辦事能力,偏好性的安排個別主要學生干部處理相關班級事宜。
二、探索有效培養學生干部的現實路徑
(一)合理選拔學生干部—民主集中相結合
公開、公正選拔,是學生干部獲得班級認可最有效的組織形式。首先,確保廣泛參與性。積極鼓勵班級學生毛遂自薦,參與的范圍越廣民主度越強;其次,公開演講與投票相結合,通過公開演講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學生干部的理解和整體素質;最后,在尊重選票結果的基礎上,采用頭腦風暴法、無領導小組討論、個別談話等形式,通過民主集中制合理推選初步的班級管理團隊,實現形式和實質的最大認可度。
(二)有效培養學生干部—教、放、關相結合
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學生的目標是全面發展,作為輔導員需要圍繞核心目標以學生干部為媒介帶動班級的整體進步,具體可從教會做人、放手做事、全程關心相結合。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高校學生更是一腔熱血,富有朝氣的大好青年,人際關系的藝術性尤為重要。作為班級學生干部做到三不三要:“不官腔、不和事、不離心”、“工作答疑要耐心、材料檢查要細心、綜合能力要引領”,作為輔導員更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善于發現工作中的細節,逐步教會做人做事。
教和放必須以全程關心為前提,輔導員做為最后一道“防火墻”,既有對學生的培養之責又有對工作的負責之任,合理找到角色職責的平衡點、關鍵點,放手發動學生干部的熱情,及時控制事情的進展,按照既定思路發展。
(三)團隊激發學生干部—“承認”的無限鼓舞
上文提到學生干部的利益訴求多元化,達到既定利益訴求后的無欲或面對挫折停止不前的負能都是培養過程中的思政引領方面的缺陷,學生對學生干部的認可來源于學校及老師的認可,但評價既可以來源于“上”,更重要的內驅力應來源于“下”的承認,黑格爾認為如果對我們價值的稱頌或承認來自我們所尊敬或信賴的人,而且處于自由且非強迫,我們就會特別珍視。同樣放到班級管理中來,班級的每個人都是班級的組成單元,作為學生干部,班級的“脊梁”,支撐他為班級付出的實質獲得感或“回報”應是班級同學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擁護,絕不僅僅是擔當的角色(職務)所能給予的。擔當、責任、激情從承認的欲求被滿足后解放出來,渴望用更好的表現回應強烈的認可,作為初期的競選目的并不是考量的重點,關鍵是過程中轉變學生及學生干部對承認的理解,豐富其品格,從而實現學生干部與班級同學之間彼此“承認”的主客體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5/content_5229685.htm
[2] 侯波 . 高校學生干部的工作價值及實現路徑 [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
[3]陳祥云.高校班級干部選拔的困境與出路探賾[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2):110—115.
[4] 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