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君玲
關鍵詞:護生;人文關懷;培養;研究
一、關于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概述
(一)內涵
人文關懷能力是內隱性,是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所展現的本領、觀念、情感和意識的統稱。現階段,護理專業人文關懷教育包含了護師人文修養、禮儀、人際溝通等方面的人文內容,且目前很多高校在發展中開始構建相對完整的、利于學生綜合發展的課程教學體系。目前社會中的人性十分復雜,同時人文品質的外化并非是直接、自覺的,這也導致醫療糾紛事件屢見不鮮。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注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如此才能夠進一步凈化醫療環境、緩解醫患關系,也能強化學生崗位勝任力。
(二)提升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必要性
護理人文關懷是護理工作的核心。護理人文關懷是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以人道精神對病人健康、權利、需求、尊嚴的真誠關懷以及照顧。其本質是人本理念,側重對人、生命以及身心健康的關注以及尊重,也是一種可以體現人類人文精神具體化的過程。不僅如此,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教師、學校等教育主體引導下,通過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與社區合作等逐漸養成提升。通過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學生能夠在知識、技能學習中不斷樹立認知、養成良好習慣,意識到自己身為護理工作者應履行的義務,實現其核心競爭力發展,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此外,為了進一步達到教育目標,學校在發展中也會重視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并有意識地與嘗試與社區進行合作,從而構建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教育質量的同時提升人才培養效果。
二、培養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滿足社會對高素養、強能力護理專業人才需求,我國很多醫學類高校開始在發展中圍繞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開展相應教學活動,并取得一定教育成效,但是在實際發展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既定教育目標難以實現,學生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筆者認為,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綜合能力較差、教育改革目標難以實現。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在教學中難以實現育人目標與教育改革目標。一方面,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較為落后,沒有順應教育時代發展,其在教學中依舊結合自身的主觀意識以單一的知識講解為主,學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且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無法意識到自身人文關懷能力對就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雖然一些從事護理教學的教師開始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中意識到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教學效果并不良好。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全新模式、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理解并不徹底,且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相對單一地認為相關內容對學生能力發展并無多大作用,導致教育教學效果較差,學生能力始終得不到提升。此外,教育系統與社會環境不匹配也是影響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當代教育要求學校在育人過程中需開展多形式的素質拓展活動、多元化課堂教學活動,力爭實現學生多元素養以及能力的發展。不過因學校物力、人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學生所學項目、人文關懷方式等與社會脫軌,新時期下的專業教學改革目標難以實現。
三、提升護理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措施
(一)提升師資人文素養和教學水平,確保教育實效
為了進一步培養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學校應重視教師教育能力提升,構建“雙師型”教育團隊。基于學生就業這一導向,學校護理專業教師應意識到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并借助全新教學方式、教學項目等開展有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學習中不斷樹立認知,促進自我發展。除此之外,高校在發展中也要積極與本地三甲醫院、護理康復單位等合作并帶領教師前往護理一線進行學習,或者邀請醫院優秀護理專家加入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從而組建全新師資隊伍。
具體可從以下述幾點著手:首先,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前往醫療一線進修學習,掌握最新實用的護理技術、方法、儀器使用技巧,并結合本專業的發展前景、當前社會背景下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等,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制定突出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教學實施方案。在此之后,學校組織教師通過調研、分析等方式,制定初期實施細則及反饋途徑。其次,學校管理人員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活動。學校通過完善績效管理體系,鼓勵校內教師主動加入學校組織的各類教育教學活動,讓教師掌握前沿的教學理念和育人方法,并將其落實到人才培養中,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最后,學校通過與企業與社區合作,積極搭建“雙師型”培訓基地,引導教師下企業一線實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教師掌握更多專業中的護理工作標準,并將其帶入到人才培養過程,同時也可以為專業群建設、課程教學改革、育人方案的完善做好必要保障。最后,學校可定期邀請護理單位優秀人員加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護理人員則與教師應側重開發人文教育資源,并豐富現有護理人文關懷理論、實踐課程;研究全新教育政策、銜接第一和第二課堂,確保人文關懷教育能夠由理論向實踐方向落地。
(二)開展“知行合一”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共情能力
知行合一理念側重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促使其思維、能力多元化發展。人文關懷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共情、換位思考意識,可以充分考慮患者感受,做到尊重患者,體諒患者,彰顯自身職業素養。因此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圍繞知行合一這一教學理念,同社區護理優秀人員一同開展項目化、體驗式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及素養,切實推動教學發展,深化專業教學改革。
例如,教師在常規教學中與護理單位人員積極交流,結合學生能力發展需求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會患者心態,強化其自身對護理的感性認識,發展其共情能力。以《偏癱患者護理》這一實踐教學項目為例,筆者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筆者借助校內學習資源網站,學習了偏癱患者日常護理內容、注意事項、心理關懷等內容,之后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設計成教學案例、自主學習視頻、學習流程等,并將這些內容上傳到班級學習網站,隨后把網站生成的課程二維碼分享到班級學習群,引導學生在課下完成學習任務。線上教學平臺有記錄功能,筆者則是在回答學生在線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將這些內容整合,尋找學生學習薄弱點,便于線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線下教學中,筆者構建了學生體驗的教學環境,首先,筆者將學生合理分組,每個小組成員固定;其次,安排實踐學習任務。本次活動施行輪換制,一名成員扮演偏癱患者、一名學生扮演護理人員,負責照顧患者日常生活以及起居,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幫助患者適當緩解情緒,展現自身職業素養。其他小組成員則負責記錄,觀察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最后,筆者讓學生說一說切身體會,引導學生將人文關懷牢記于心、外現于形。這樣,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學生綜合能力以及素養得以發展,人文關懷培養下的教學目標進一步實現。
(三)重視護理操作細節,樹立學生人文關懷意識
醫學護理考察專業人員觀察能力、細節問題處理能力,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把控細節,逐步樹立學生人文關懷意識以及思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以及素養發展。例如,筆者與康復護理單位管理人員溝通,開展了《社區老年人護理》活動,筆者首先給學生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表,之后將表格分享給學生,讓管理人員帶領一個小組學生,測量老年人血壓、對其身體狀況進行評分、給出老年人飲食和生活習慣建議。此外,在獲取老年患者允許的情況下,帶教老師為學生展示老年患者護理過程、注意事項,并在這一過程中滲透人文關懷。例如,在操作開始之前為做好自我介紹、病情描述等會工作,隨后與患者友好溝通,初步了解患者基本情況,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患者信任;在護理過程中,要做到觀察患者表現和狀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關愛患者的思想以及意識,使其意識到人文關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內化于心、外現于形,促使學生綜合化、多元化發展。
(四)完善教學實施評價
在全新教育視角下的高校護理專業教學中,教師則需要重視多元主體、多層次的評價,借此來引導學生及時發展自身在實踐中存在的不足,樹立學生不不斷發展意識。同時,專業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情況,對實訓教學進行分析,并及時調整教學方向,確保之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在傳統臨床實習考核評價、護理設備操作技術評價、護理動作標準評價的基礎上,圍繞人文關懷,可引入全新評價內容,如臨床個案心得報告、醫護團隊合作評價、護理患者反饋等內容,之后對學生承壓能力、交際能力等進行評價,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樹立人文關懷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護理專業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圍繞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開展相應教學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多元素養,促進其綜合化發展。學校要積極與護理單位合作,并重視教師教育能力提升,而教師應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借助全新教學方式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從而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切實推動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麥劍榮,周玲,林麗娜.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民辦高校新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1):36-37.
[2]黃龍,李遠珍.應用型高校護理學本科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1(04):76-78.
[3]范文麗.高校護理專業“課崗證賽”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9(3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