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根
【摘要】閱讀是提高學生語言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必須不斷地優化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地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從而達到更全面的發展。因此,本文從培養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的意義、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教學現狀、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教學策略三個方面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核心素質是學生在語言學習之路上的一盞明燈,因此,如何培養其核心素養,就成為了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持續提高學生的核心語言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核心素養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的意義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言教學中所得到的最大的個性和主要的語言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質主要表現在四個層面: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欣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首先,語言的構建和應用,即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是最關鍵的一環,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能,就能聽、說、讀、寫,為日后的學習與研究奠定了語言素養基礎。
(二)核心素養在思維發展和提高方面的意義
思維的發展和提高,是指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思維素質的提高,包括深度、敏捷、靈活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現在的高中階段,大多數人都很注重語言,但并不怎么熱愛語言,在核心素質的培養上,教師沒有把學生的思想素質訓練得很好,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語言的興趣不足。
(三)核心素養在審美欣賞與創造方面的意義
而審美欣賞與創造的能力則是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而形成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情趣,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獲得地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總體而言,學生的審美欣賞與創新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是教師必須重視的一項重要素質。
(四)核心素養在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方面的意義
最后,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對語言的理解、對語言的接收、對文化的認識、對自己的文化自信。目前,受歐美文化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與尊敬逐漸消退,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理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二、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教學現狀
(一)教學形式化
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面對高考的巨大壓力。語文閱讀課的目的在于提高考生的應試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形式的閱讀教學,目標很簡單,也很清楚,是為了高考。教師會給學生做很多的習題,雖然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但并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閱讀目標,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之后,學生就會變得麻木,教師依然進行反復講解,使得閱讀的方式太過形式化。
(二)教學方式固化
閱讀的方式相對固定。從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可以看出,目前的閱讀教學模式主要是由學生來完成,由教師來完成。學生的閱讀主要是為了完成后面的幾個閱讀題,學生沒有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沒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學生越來越麻木,教師們每天都在為學生講解習題,教師們對閱讀的理解也越來越少。學生只會做習題,這種閱讀方式太過正式,不能真正的激發學生的情緒,升華學生的情緒。
(三)閱讀時間欠缺
高中的課程是很緊張的,因為學生一天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本來就不多,再加上高考的壓力,許多教師都會將學生的閱讀當成一種“課外閱讀”。很多情況下,學生會因為功課太多而無法或者不愿花時間去做課外的事情。每天的學習時間都很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珍貴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閱讀方面的培訓,而在高考的壓力下,教師們也很少去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閱讀學習。
三、高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在高中,由于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壓力都很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式,提高閱讀的效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思考、品味和理解這些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狗包弟》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深入地研究這篇文章的內容。如何看待:作者為了自保而放棄包弟的行為?讀完這篇文章,你覺得巴金是怎樣的一個人?巴金的自白是為了什么?通過深入地探討,可以有效地加深對巴金的了解和把握,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包弟和作者都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受害者,在文化大革命后,作者勇敢地反省,向包弟道歉,這也說明了巴金是一個善于解剖自己、敢于講真話的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在這種指導下,既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語言能力,從而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
盡管時間對高中生而言很珍貴,但是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領域。通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思維,并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的魅力,從而獲得快樂,從而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第一節課中,這篇文章以凄涼的月光下荷塘的風景為主線,表達了作者渴望平靜卻又不能得到的渴望,以及一種超越了現實卻又擺脫不了的復雜情緒。教師在課上把這篇文章解釋完畢,再讓學生去讀朱白清的其他作品,讓學生進行對比,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心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閱讀領域,拓寬閱讀領域,讓學生能夠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促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造適當的閱讀環境,可以增強學生的情緒體驗,使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真實的閱讀環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并序)》的第一節課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先用多媒體形式給學生放一首《孔雀東南飛》,讓學生對這首歌的感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讓學生在聽歌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能夠充分地體會到作品中所傳達的感情,提高閱讀的效果。
(四)尋找有效的閱讀方式
高中生的學習時間很緊,學習壓力也很大。在課堂上,教師要從課堂上找到更好的方法來鼓勵學生多讀,而不能一味地在試卷上寫作業。這種“生理學解剖學”的做法,會讓文章失去整體的美感,失去語言的生機和魅力,有悖于閱讀的基本目的,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構建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采取自主式的閱讀方式。自主閱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能力,使其自主閱讀、感知、品味、理解、思考和質疑,從而提高閱讀的水平和能力。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把探究知識的過程回歸到學生本身。
例如,在《我與地壇》的解讀中,我會從“地壇”開始,向學生介紹地壇的歷史。地壇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以前的地壇是夏天的祭奠之地,如今卻是一片荒涼,像是一片荒蕪的野草。時間是那么的空虛,教師常說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時間在地壇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記。作者對死亡的認識是:死亡不是匆忙的,死亡是必然發生的。我還讓學生們去思考生活,去了解作家的情感。自主閱讀絕不能脫離文本、作品的生命與價值,必須通過閱讀來實現。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方式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五)開展多方向閱讀學習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傳統教學模式的調整,創設更多的閱讀方法,帶領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如:對比閱讀法,問題閱讀法。最后對學生進行評價,促進學生閱讀能力、閱讀品位、人文素養的提高,鞏固閱讀素養。
例如,教師應帶領學生對不同文章的體裁、內容、創作背景、思想情感、語言等方面進行分析。杜甫的《閣夜》和《旅夜書懷》在表達的內容、背景、作者的創作心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從語言上看,《閣夜》的“五更鼓聲悲壯,三峽星河搖曳”表達了一種戰爭的悲涼,《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則以壯闊的自然景象反襯了詩人孤苦凄涼的心境。其次,教師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領域,使學生能夠比較中西經典作品在思想和文化上的異同。例如《趙氏孤兒》《哈姆雷特》《水滸傳》《堂吉訶德》,它們在構思和結構上都有相似之處,《趙氏孤兒》《哈姆雷特》都是以復仇為題材的,而《趙氏孤兒》則是以人性的反省為題材。通過比較,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
問題閱讀是指教師用問題來指導學生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能夠以問題為線索來進行知識的學習。例如,在讀《錦瑟》的時候,教師可以問“此情”是什么意思?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們來分析李商隱在這首詩中所描繪的是什么,以及他對生活的理解。怎樣才能對作家的感情進行恰當的解讀?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指導,使學生的閱讀思路和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高中階段,閱讀是最主要的學習方法,也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學生才能在繁重的作業中擠出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閱讀。教師要轉變原來的閱讀訓練方法,加大閱讀的力度,首先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中蘊含的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從而使學生的情感經歷更加豐富。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使其在課外活動中的經驗得到持續的擴展,從而使他們的審美鑒賞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春茂.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閱讀教學探究[J].中學語文,2021(18):20-21.
[2]胡需恩.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