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秋
摘 要:讀賞實踐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既強調讀法,也強調鑒賞方法。外國文學作品隨著國家、社會歷史環境與人文風俗等不同,在文學主題的表達上也具有較大差異。高校文學教學工作中,如何通過讀賞實踐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外國文學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點,還需要教學人員在鑒賞方法指導、閱讀角度講解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從讀賞實踐的角度上,對文學教學工作進行不同角度探究,旨在通過相關研究成果促使文學教學彰顯任人性理念。
關鍵詞:高校;文學教學;讀賞實踐
引言
外國文學屬于高校中文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外國文學的教學模式還存在理論教化的傾向,即重視理論層面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學術視角上歸類外國文學、探究外國文學。該種教學模式忽視了文學藝術的鑒賞視角,學術界對于“文學”的定義目前還存在一定爭議,在教學角度上可理解為人類反映客觀世界、情感、理念、思想的一種文字作品。英國教育理論經典著作《教育論》中談到,教育的儲備應是指導人們如何生活,教學方法也在于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對于文學主題、藝術派別多樣的外國文學,僅從客觀的學術分析層面上對學生進行指導,難免影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自主賞析能力提高,并且也容易造成文學研究趨向于同質化的情況。讀賞實踐的方式可以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發揮學生個體的情感差異、思維差異與鑒賞視角差異等,豐富不同層面的外國文學藝術解讀,這也是文學教學彰顯人性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基于文學史實施作品研究指導
文學藝術在不同時代與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其主題思想與文字藝術表現形式也具有較大差異。通過文學發展史的脈絡闡釋與講解,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環境,使其從根源探究角度分析文學作品誕生原因。外國文學發展史具有代表性的專題內容較多,如文藝復興,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大都體現出浪漫、朦朧的特點,文學作品的主題傾向于愛情、道德、友誼等方面的表達。與文藝復興階段不同的啟蒙文學活動,則更多傾向于社會制度的反思與探究。另外,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期間內興起的現實主義文學,其文學特征與藝術特點與后續的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明顯差異。外國文學史在不同時代與社會運動中,其所描繪的文學主題思想往往具有較大差異,通過階段式文學作品探究的方式,可以帶領學生從時代背景與社會發展環境中構建文學鑒賞的“世界觀”,進而為后續的外國文學讀賞實踐活動做好相應的理論支撐。[1]
二、基于人文精神開展文學教學
在《現代德國文化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這一行為并非只是簡單的文化傳承行為,而是在于人類心靈上的教化。所謂的“人類心靈上的教化”可理解為人文精神教育。外國文學種類繁多的作品中,不乏人民反抗、宣揚抗爭精神的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的內涵上都體現出“人”這一自我精神。在讀賞實踐的人性化教學轉變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文學作品的人文屬性解讀,通過人性惡、人性善、自我、本我、真我等方面人性探究,使學生能夠從文學閱讀與文學藝術賞析中體會讀與賞的趣味。在人文精神的文學教學工作上,教師可先從作者的生平境遇進行引入,帶領學生從旁觀者的視角上審視作者的生平境遇,再連同作品特點進行文學視角上的藝術探究與人性光輝思考等活動。比如,莫里哀的生平較長一段時間內郁郁不得志,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而放棄成為富商,后續雖然歷經入獄等遭遇,但其最終通過自身的勤奮和勇于和命運抗爭的精神,成為了一代戲劇大師;狄更斯在早年的創作生涯中,也經歷較多困境,對其后續的作品也產生較大影響。狄更斯的作品大都從小人物的遭遇、視角出發,用以反映人性、社會環境與自我追求等;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一生,都主張道德救世,這一理念既“固執”,也“幼稚”,這也是其作品富含人性的原因之一。[2]
這些文學巨匠的精神追求以及對社會歷史環境的反思,在文學教學工作中可擬定相應的教學專題,通過作者生平講述與作品賞讀指導的方式,使學生可以連同文學史學習、作者生平概況了解與文學藝術賞析的整合視角上,體會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作品賞讀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從作品中的不同主人公視角上進行評價,并引入現代愛情觀念的問題。部分學生在該部作品的閱讀中,會認為安娜的所作所為并不符合現代婚姻觀念,指責安娜為了實現個人的幸福而背叛家庭。教師對于該種賞析視角,可導入新的觀點,如“一個人堅守無愛的婚姻是否合理?”。在引入新的觀點基礎上,帶領學生往更深層次的文學主題與人性追求出發,結合文學賞讀反觀現代社會的愛情觀念與婚姻觀念。隨后,再帶領學生從作者的創作角度與社會歷史環境出發,思考“安娜”所處的時代背景,最終從人性的思考角度上品讀這一作品的人文思想、敘述特點與文學表現形式等。
三、改革成績評定方式
賞讀實踐在外國文學的品讀和學習中,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閱讀基礎。學生對于外國文學的學習積極性與閱讀興趣都影響到閱讀基礎的積累,在貫徹人性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教師應從不同環節幫助學生積累閱讀基礎,并在后續的成績評定方式中進行改革,以此通過制度保障的方式彰顯人性理念。
首先,教師在開展文學教學之前,應制定相應的閱讀數目,使學生能夠按照數目的內容進行重點外國文學知識積累。雖然從文學鑒賞的自主性出發,學生對于外國文學的閱讀興趣應給予相應的重視,但是為了更好提升學生對外國文學的賞讀水平,必要的文學書目積累是必要的。在設置數目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與教學目標等,合理引入閱讀書目。
其次,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賞讀實踐這一教學模式的本身主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并且文學作品的品讀、獎賞、思考等都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在后續的文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文學鑒賞指導與閱讀方法指導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其能夠結合教學指導內容自主探究外國文學。
結語
綜上,在當前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工作中,教師還應注重人性理念的不同實施途徑拓展,在為學生做好賞讀實踐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擬定完整的文學教學模式,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高建華.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思政教育理念的探討[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0(10):3.
[2] 王惠.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困境與改革探索[J]. 大學:教學與教育, 2021.3FEEDAA8-1D6A-4998-90E7-C874607A3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