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平等的社會關系,以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理想。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等;勞動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主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根據唯物史觀,勞動力決定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核心),因此,平等的勞動能力才能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而人的全面發展本質上就是能力發展的全面性。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推動著人們勞動能力的同等化,進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從堅持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發展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而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不但完整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還明確指出社會主義也能有市場。既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而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能有效發展生產力,那么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應該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且,由于政權牢牢掌握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手中,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不會導致兩極分化,而且能夠推動共同富裕。
二、實現社會主義平等理想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曾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2]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人類勞動方式從以體力勞動為主轉向以腦力勞動為主,能力差別就主要是腦力差別,或者說是智力差別。
因此,必須普遍提高勞動者能力,而只有通過平等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國民素質,那么勞動力生產就要從人口生育為主轉變為能力教育為主。在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公有制,勞動者能力的提高完全能夠得到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而具有自覺性。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把生產資料的效益平等地分配給全體勞動者,能夠為全體勞動者能力普遍提高平等地提供盡可能優越的條件。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不會大幅度地拉開勞動者收入差距,而且能夠有效縮小勞動者之間能力差距,這就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主體條件。總之,社會主義社會利用公有制在分配方面,防止出現社會成員的兩極分化現象,而在教育方面,普遍地提高勞動者能力。
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
新科技革命正在創造著人與人之間建立平等社會關系的物質條件。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不但極大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逐漸超過了物質生產資料。以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催生了知識經濟,而作為人類精神生產產物的知識主要指知覺信息,具有創新性,其表現形式往往通過符號來實現。因此,新科技革命改變了人類的勞動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勞動方式正在從體力勞動轉變為腦力勞動,那么能力就主要指腦力勞動力。因此,人類社會交換關系就從按勞動價值交換關系轉變為按勞動智能交換關系。
在市場經濟占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現代大機器完成了物質生產的主要過程,那么勞動者只需提供軟件形式的精神產品,而勞動者交換關系也就淡化了等價原則。信息交換是人類精神產品交換,反映了人們社會關系的擴大。因為某個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精神產品被消費的范圍越廣,其社會關系也就越豐富,而且,當其他勞動者也相應地把自己的精神產品提供給別人時,就擁有了社會勞動能力的集合。馬克思曾設想,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指每個勞動者能夠勝任所有勞動崗位,而自由發展就是指每個勞動者能夠選擇所有勞動崗位。因此,“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解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著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3]這個設想,在21世紀新科技革命時代,能夠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為人類勞動能力同等化創造著社會條件。市場經濟體制本質上推動著人類智力的發展。因為市場競爭推動著勞動者競相提高能力,這就客觀上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當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充分發展人類勞動力,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能夠利用公有制消滅剝削現象,避免社會兩極分化,而且能夠利用優勝劣汰市場機制普遍提高勞動能力,以實現能力同等化,進而通過各盡所能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因為,在公有制條件下,盡管市場競爭機制起著作用,但公有制利用制度優勢通過不斷推動勞動能力普遍發展,形成能力同等化局面。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能夠消除雇傭勞動及其剝削現象,而且還能夠形成全體勞動者平等交換局面。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同等能力勞動者獲得同等消費權利,以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因所有制規定而造成的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身份差別。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按勞動力分配機制,將極大推動勞動力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生產本質上還是人口生產,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生產已經是能力生產。
我們堅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用競爭機制劃出勞動者優劣之后,不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任憑弱者在市場中變為被剝削者,而是利用公有制幫助弱者提高能力,通過平等教育使他們有機會再次上崗;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動員各種力量為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勞動者能力普遍提高就必然推動經濟社會巨大發展;當國家掌握了巨大財富的時候,就能夠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平等受教育條件;當勞動者能力實現趨同的時候,社會主義社會就具備了建立平等的主體條件,也就是說,通過建立平等教育制度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推動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
作者簡介:李冬俐(1967—),男,陜西綏德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社會主義平等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