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摘要】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兒童視角出發,通過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方法等的優化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發揮主體性,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本課堂理念的落實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生本課堂;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數學老師提出了要求,也指出了教學指向。其要求我們小數數學教師加強指導和組織,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指導學生去觀察、分析,獲得知識的判斷與數學思維的訓練;要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操作、嘗試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感受、運用中掌握數學知識。
一、研究學情與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
改版后的小學數學教材體現著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特點。但是,我們在小學數學教材使用中,還要關注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新知識的學習中更能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在教學中引入學生的生活。如在低年級的《認識數》的學習課堂,我們就讓學生觀察教室的窗戶,數數每個小組有多少人,男生幾個,女生幾個。在數的過程中可以用學具展示,讓他們在觀察、思考中找到數學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的聯系,并學會簡單的運用。當然,其他知識的學習,我們也要引入生活,如《用乘法解決問題》的課堂學習中,我們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和閱讀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設計可一個生活情境題:小小和家長一起到電影院看電影,已知票價為每張8元,那么,他們要付多少元?很多學生通過計算得出了要付24元。這時候,我問學生,你們去看過電影嗎?學生紛紛回答看過,這時候,我們就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去聯系生活、結合生活認知進行思考。很快就有學生反應過來,小學生是半票,如果身高1.2米以下還不收票呢。如此,這道題就要思考小小是不是小學生、身高是多少等再去列式計算,從而形成了三種解決方案。
另外,在概念的教學中,如錢幣、長度和重量,以及比例尺等學習中,我們都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二、引發感悟與體驗學習,營造活動化學習氛圍
小學數學學習是對基本的數學知識、基礎的數學概念和簡單的計算進行學習,但是,我們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遷移運用意識與能力。因此,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就要為他們創設可以感悟、體驗的學習活動,讓他們積極參與、相互交流,積極探究,從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知識和思維的運用中解決問題。如在《簡單的周期》學習中,我們要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去發現圖中彩燈、彩旗和盆花的排列規律,發現其中隱藏的周期性。然后,讓學生們在紙上畫不同的圖形,自己設定其中的規律性,然后讓同位或者小組其他成員去找規律,并對第N個是什么圖形進行判斷和猜想。如此,學生在相互學習的活動中就能比較好的掌握簡單的周期。另外《分數的大小》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規的教學是指導學生通過通分,將要比較的數字都化為分數進行比較。在教學中,我們就給學生一些需要比較的數字,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然后,想想說說,所在小組是運用了什么方法。這樣,學生匯報的時候,就可能把同分母、同分子、化為小數等分數比較的方法呈現出來,最后,我們再讓他們對比較方法進行總結。如此,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即分數比較的基本方法就容易被學生掌握。
當然,我們引發學生感悟和體驗的活動教學也不局限于課內,我們還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社會調查。如百分數中的《利息》學習之前,我們給學生布置任務,到不同銀行進行調查,或者請家長指導,搞清楚本金、利息等相關知識,然后,自己去學習,并設計問題。如此,學生的學習經歷了知識接納與運用的活動,他們在實踐調查和知識運用中,獲得數學學習方法和思維的訓練,也提高他們認識社會,了解生活的能力。
三、直觀與形象有機融合,構建信息化生動課堂
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強調對學生各項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需要跨學科的融合教學。就小數數學教學而言,我們需要學生去準確讀題審題和有邏輯性地表述。而為了讓學生把握數學現象背后的規律性,我們也需要引入信息技術,采用多媒體實施教學活動。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要求,指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影響,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和推動學生開發并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當下,在生本課堂落實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學科使用的教學手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數學現象,能夠有效發現和把握現象背后的數學原理與規律。如在《認識鐘表》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夠讓鐘表上的時針、分針動起來,那么,我們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識就會更直觀,感受更形象。這里,我們采用希沃白板實施教學,讓學生去拖拽指針和數字等,不僅讓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有動態的感受,還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形成新的思考和發現。另外,如在《圖形的變換》等平面圖形的學習中,我們利用電腦的畫圖工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讓靜止的圖形動起來,實現平移、旋轉和重組,讓學生直觀發現圖形的變換,形成解決幾何問題的思路。
另外,我們在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理念的落實中,還要注意多元評價的運用。針對不同學生,針對不同問題,采用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提升他們學習信心,防止他們浮躁大意的評價,讓不同學習態度和能力的學生認識自己,準確看待學習和自己的發展與成長。
總之,為了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我們在小數數學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采用能夠讓他們主動學習和進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主體性突顯的生活化學習情境下,在有趣的學習活動開展中,在形象直觀體驗中,在老師的激勵鼓勵和評價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獲得數學學習品質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鄒靜.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1(17):73-74.
[2]郭興源.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發展[J].學周刊,2020(07):95-96.
[3]吳誠煌.“生本課堂”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索[J].名師在線,2020(04):79-80.850FC016-C35E-4E3A-A5BB-6BB635303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