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鑾
【摘要】本文是對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的回顧和小結,也是讓語文要素落地開花的一次嘗試。教師解讀文本后,設計教學活動,借助教學支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整合資料,借助資料來了解時代背景、作家風格、創設情境,豐富對課文的認識、釋疑釋難等,最終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由此實現要素落地,促進語文素養提高。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資料搜集;解讀文本;教學設計;語文素養
一、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明晰文本教學價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不同學段資料收集整理能力的培養提出明確的要求:
每個學段對于資料搜集的要求各不相同,由查找漢字拼音到查找詞語,再到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借助資料理解文本,它們互相聯系又螺旋上升。
在統編教科書五年級上冊中融入了兩處資料搜集要素,分別是閱讀訓練要素和表達訓練要素。第一處是第四單元中的單元導語指出,語文要素為“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為此,編者編排了一系列與愛國主題有關的課文,分別是《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小島》等。這些選文的時代背景都離學生比較遠,除了通過字詞篇章感受思想感情外,也需要借助資料體會課文感情。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查找資料的渠道,根據需要去查找信息,進行簡單整合,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第二處是在第五單元習作中提出“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鼓勵學生借助資料完成一篇說明文,將資料搜集要素巧妙地融合在習作之中,對學生的資料整合能力是個不小的挑戰。第五單元的表達訓練要素承接第四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閱讀與表達兼顧。落實好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才能讓第五單元的習作訓練水到渠成。
二、巧妙設計與實施,讓資料搜集要素落地
(1)解讀文本,巧妙設計教學重點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愛國主義,語文要素是“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三首》中表達了本時代的詩人對自己時代的看法和熾熱的愛國之情,《少年中國說》(節選)則是梁啟超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言論,糾正國人自暴自棄的奴性心理,喚起國人的愛國熱情而做的演講,《圓明園的毀滅》記錄了圓明園的輝煌和毀滅過程及原因,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小島》介紹了守島士兵這個特殊群體的故事。結合文本,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確定如下:
(2)精準設計,指向語文能力培養
根據以往學情,多數學生都能借助網絡、圖書、影像等搜集到相關資料,但是如何運用搜集所得的資料助力課文學習,卻是教學中比較模糊的版塊。除了避開進行資料搜集方式的大比拼或資料的無效堆積等錯誤方向外,搜集資料要素在教學活動中“軟著陸”,更要著眼于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本單元教學設計圍繞單元語文要素“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展開,精準定位了本次資料運用的目的是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設計有梯度的教學活動,借助教學支架,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整合資料,借助資料來了解時代背景、作家風格、創設情境,豐富對課文的認識、釋疑釋難等等,最終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示兒》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能借助資料和注釋,理解古詩大意,深入體會陸游的愛國情感”,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設置以下教學環節,幫助學生走近陸游。
——詩人明明知道人死去就什么也沒有了,為什么還要讓兒子把祖國統一的消息告訴他?
學生展示補充陸游的生平材料。教師補充陸游不同時期所寫的愛國詩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深刻理解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補充詩句:
53歲寫的《關山月》: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62歲寫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67歲寫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68歲寫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游生平資料和不同時期詩句的補充相互映照,愛國詩人陸游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更加豐滿立體。這也是古代文論中文人們推崇的知人論世法。通過這些資料,學生再讀《示兒》,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傷和盼望之情。
再如,《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能結合相關資料,理解‘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等句子的含義”。課前,教師布置了搜集圓明園的資料,在進行這部分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小組分享交流。
課前安排搜集資料的任務,按小組分配任務,避免資料重復。資料搜集方向可以涉及圓明園的面積和布局,內藏寶物件數及建筑風格,等等。
課堂上進行這部分學習時,組織小組分享資料,交流感想。學生通過資料了解到了圓明園的昔日輝煌,從具體的數據和信息中了解到不可估量的損失到底有什么,從而悲憤于外國侵略者的不義之舉,惋惜于圓明園的毀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本單元課文情感充沛,適合朗讀。交流平臺提出:怎么通過朗讀,表達豐沛的感情。學生只有把課文讀明白了,與作者有深切同感,才能通過朗讀把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少年中國說》(節選)就是一篇氣勢磅礴、朗朗上口的文言文,教學重點確定為“借助注釋和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借助資料體會課文情感后,再設計指導朗讀環節,讓學生帶著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讀出情感。
三、讓語文要素落地開花的思考
以上實踐是基于統編教科書的編排體例,對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的回顧和小結,也是讓語文要素落地開花的一次嘗試。
沈大安在《文本解讀三人談》中提出,“教師要上好一節閱讀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統編教科書中的語文要素要想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同樣如此。資料搜集要素在整個小學階段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對于資料搜集和整合、運用,各有不同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每個學段不同特點,深入解讀文本、把握生情,因材施教,將要素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學生才能在活動中去習得要素,提高語文能力,助力學生素養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沈大安,藤春友,王崧舟.文本解讀三人談[J].小學語文,2007(6):7-10.
責任編輯? 楊? 杰4466622C-0761-4F1E-B3EC-914655F35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