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彤
【摘要】“雙減”政策下,在物理教學中,巧妙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欲望,并且迅速打開學生的思維,進入深度學習,從而減負高效地完成新課程下的三維目標。本文主要以筆者在力學教學中(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的一些課例為例,闡述實現物理高效課堂的以任務提問來驅動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雙減;提問;任務驅動;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我國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曾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同樣地,一節高效的物理課應該是富有節奏的,能迅速調動學生情緒的,讓學生主動進入探索世界的生動的藝術品。而這節奏,需要用巧妙的提問來把握。因為“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亞里士多德)”。在我校推行的“五步教學法”中,任務驅動是第一步。在物理課堂上,巧妙的提問可以很好地驅動任務的完成。對于巧妙提問,筆者有幾點粗淺的看法和大家探討。要做到巧妙提問,驅動任務完成,筆者認為,教師要有以下意識:
一、“生活激趣”意識
《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生活中的現象或問題入手,可引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在《滑動摩擦力》的教學中,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之前,為了快速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希望他們能對問題進行有根據的猜想,筆者設計了一個在生活中大家會遇到的問題:“小華買了一瓶果醬,擰不開蓋子,你幫他出個主意?”這時,學生會七嘴八舌討論起來:用毛巾包著瓶蓋用力擰(擦干汗再擰),戴上手套,把創可貼的膠布貼在蓋沿上,再大力扭;找個力氣大的幫忙擰,等等。
這問題的設計能解決三個教學設計問題:1.從摩擦力的概念到探究實驗之間的銜接問題。2.使學生充滿興趣來研究物理問題。3.使學生自然而然做出合理的猜想,并順利設計實驗,完成任務。待學生討論完各類方案,再問:“這些方案中有無共同點,可分幾種?”則足以使學生自主猜出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有關了,一切順理成章。
可見,提問生活中有趣的現象,甚至引發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會很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激情,而且能自主學到很多知識。
二、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動手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平時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進行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用適當的提問,可激勵學生動手實驗,并從實驗中學到知識。《新課程標準》中有陳述:“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愿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例如,上面的“怎樣擰開果醬瓶蓋”的提問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實驗愿望。再如,在《滑輪》一節,講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不同時,可問:“用滑輪使物體提升有幾種方法?”學生立即很感興趣要動手來試,試過就能明白動滑輪和定滑輪的差異不是滑輪本身不同,而是安裝方式不同。
三、“簡約”意識
簡化教學環節,“以少(問)勝多”,使課堂變得簡單。在《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的教學中,有兩個關鍵處如果巧妙設疑,可以以較少的提問解決多個問題,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也就是直接通過兩次任務驅動高效推進了教學。
第一處:浮沉條件。設計一小魔術,小球三次在水中釋放,實現了上浮、懸浮、下沉(受力分析,可知浮力與重力大小關系)。問這是怎么回事?公布謎底:這是三個外觀相同(體積相等)的小球。此時,學生會自發引起思考,會思考到是小球內部密度不同所致,從而推進沉浮與密度關系的教學。這里也涉及一個很多教師沒注意的問題:三個體積相同的小球,也運用了控制變量法:控制了體積相同。這比很多案例中用不同體積的物體完成這個實驗更易讓學生清晰地思考問題。
第二處: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的過渡處可設計一個提問:“你能想辦法讓沉在水底的雞蛋浮上來嗎?”附上材料:一個雞蛋、裝了水的杯,一包鹽,錫箔紙、針筒。學生會迅速思考討論,給出多種方案。這有幾個好處:1.引起學習興趣。2.學生鞏固了剛學的浮沉條件。3.設計的方案與接下來浮力的應用的原理聯系緊密,學生會自然地從已有的知識中得到聯想。如,用針筒抽走雞蛋液,改變物體重力來實現上浮,和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相同。雞蛋放在錫箔紙做成的小船上會浮起來,聯想到輪船的工作原理,等等。那么,《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這節課幾乎只需要這兩處設疑就能成功地高效完成了。
四、有意識地啟動學生的思維
吳松年老師說過:“課堂設問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根本目的在于訓練能力。”盡量減少對“是什么”的提問,多問“為什么”“怎么辦”。這思考“怎么辦”其實就是在啟發學生的深度思維,驅動任務完成。
1.選擇有多個答案或無固定答案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在上面的例子中已講述過,“你能想辦法讓水中的雞蛋浮上來嗎?”此問題能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舉出至少三種方案。再如,上面的“怎樣擰開果醬瓶蓋”的提問,學生可以得出各種各樣的答案,這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發揮很大的作用。
2.提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例如,滑輪組的引入,可問:“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能改變力的大小,如果既要改變力的方向又要改變力的大小,應該怎么辦?”
(二)其實,以上各個課例幾乎都同時體現了這四個意識,這也證明了高效提問的這四個意識確實是不可缺少而又互補的。設計提問時,除了要有以上意識,還要注重提問點的設計:
(1)起——在引入處進行提問
如,大氣壓強的學習,可以先復習提問液體壓強的特點。再類比問:“那么,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有沒有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呢?”從液體的壓強到大氣壓強的類比,可使學生容易把已學知識遷移到新知識上。當然,這里也可以用一個實驗設疑來引入大氣壓強。
(2)承——在關鍵處進行提問
①在教學重點這一關鍵處提問。如,在上面的例子“浮沉條件”的設疑。
②在概念理解處巧設疑。對抽象的問題要形象地問,幫助學生辨清概念。
在對有用功、額外功的理解中,可舉例:用水桶從井中提水,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有用的?反過來問:水桶掉下水,撈水桶上來桶里順帶了些水,問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有用的?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完這兩個問題后,就能分清有用功、額外功了。
③在思維障礙處,對教學中一些易混的難點,可以變通地問。
牛頓第一定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包含兩層意思:原來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受力,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對后一點,學生很難理解,或理解得不深刻。這可采用兩道問題的對比來解疑。題1:“用飛機空投物品,物品下落過程中,如果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那么它將做什么運動?”學生均能答出:勻速直線運動。題2:“超市的購物小車被人勻速直線地推著,突然撤出手,則小車將?”順著第一題的思路,多數學生也會回答“勻速直線運動”,但話一出口就改口了,因為不符合日常經驗呀。這是因為小車還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并沒有把所有外力撤走,而是由于慣性,運行一段路程再停下。這兩題的差異,令學生煥然大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于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自然就點透了。
(3)轉——在銜接處進行提問
上面已舉過的“想辦法使雞蛋浮起來”這一提問的設計,就是銜接浮沉條件與它的應用的橋梁。再如,上面的例子“怎樣擰開果醬瓶蓋”,就是從摩擦力的概念到探究實驗之間的銜接問題。
(4)合——在歸納綜合處提問
①上面舉過的例子“滑輪組的引入”就是由動滑輪、定滑輪的優點綜合得出滑輪組的優點。
②上面舉過的例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就是綜合兩種題型的提問來釋疑的。
實際上,一節課即使同一環節都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提問,沒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巧妙地問到點上,就能讓學生充滿興趣,展開思維,驅動他們真心探索物理世界,這符合“雙減”政策下減負增效的要求。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下苦功夫多方面進行學習研究,提高自己的課堂提問藝術,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高效物理課堂上增長智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吳松年.有效教學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