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淑婷
【摘要】“雙減”政策落地到逐漸落實,對教育實踐起了一定指引性作用。聚焦“雙減”政策,一線小學教師該如何做到“研讀有深度,教學有高度”,引發深思。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研讀深度;教學高度
一、深度研讀教材以提備課實效
教學目標是我們從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首先,我們要有目標意識。其實,從教師角度來說,就是要明確語文主要是教什么;而從學生角度來說,就是要知道語文是學什么。備課是教學流程的起點。為提高備課實效,教師要首抓備。這里的備課不等同于抄教案或修改課件,而是要深度研讀教材,研究學情,研究每節課學生“在哪里”,研究每節課應把學生“引到哪里”。
小學教師所接觸的對象是兒童,是一個個有生命的個體,是6歲到12歲的孩子。小學語文教師所教的是兒童的語文,“兒童的語文”教什么呢?其實就是七個字:識寫讀背說作慣。識是識字,寫是寫字,讀是讀書,背是背誦,說是說話,作是作文,習是習慣。這其實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大目標,但重中之重是寫字、讀書和背誦。小學語文教學除了有大目標意識,還要有小目標風范,每篇課文的語用點訓練也就是課后要求,就是我們的小目標。
教師每天上課、備課,鉆研教材需要很多時間。那么,如何備課是很多一線教師的共性問題。其實,朗讀是首要,拿到一篇課文,首先備朗讀;讀兩三遍后再看教參,“讀”要讀出語感,以至在課堂上能起更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可借鑒教學目標中的教學方法,但不能全部照搬,要添加自己的思考和體會;然后是把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進行規范練寫,注意要掌握字的筆順,練寫規范字。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規范漢字書寫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善用字典,字典是權威,因為一個詞常有幾個詞義,教參往往只是課文中的解釋,要明確該詞使用范圍;最后是要重視小練筆,小練筆包括造句和句子或片斷仿寫。
只有深度研讀教材,挖掘其前后聯系,深入挖掘教材蘊含的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才能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
二、高度組織教學以育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應聚焦語文核心素養,更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主體意識,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到課堂教學有高度。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說:“人生是花,語文是根。”呂叔湘曾經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為此,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朗讀,還要讀出聲音,這樣不但容易刺激學生大腦,記憶知識,而且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得以發展,并且能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
(一)課堂質量要保證
向每節課的40分鐘要質量,每節課的時間對于每個教師都是一樣,不會給多也不給少。但是,為什么有的教師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獲滿滿,有的教師一節課下來連課文目標都沒落實呢?只因課堂上沒能發揮好每一分鐘的作用。曾經聽過一位教師給一年級學生上圍棋課,講了一大堆“之乎者也”的文言大道理,其實無非是引導學生要有紀律意識,卻沒能起到應有效果。原因是一年級學生根本聽不懂教師的表達。所以,還不如直截了當地把課上得有趣,找到能吸引學生認真聽課的點。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講一大堆學生聽不懂的知識,那等同于講廢話。所以,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對象個體,利用好每一分鐘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關注點要找準
關注學情和學困生,在“愛種子”教學模式下重視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并通過小組合作,以點帶面、以優輔差,達到學習雙贏效果。因此,一線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增強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效益意識,課堂學習效益自然就會高了。
三、梯度布置作業以鞏教學質量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設計作業時要講究科學合理性和梯度性,因材施教。每個學生個體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課堂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不管是課前、課堂還是課后作業都要講究梯度,不能“一刀切”,要設置有梯度且適度的選做作業。小學語文作業不僅要鞏固知識,落實教學目標,還要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作業目標要明確,作業內容要適度,同時,還要注意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基礎性作業少而精,拓展提升類作業精而活,如,課前作業一般設計為朗讀課文,拼讀生字詞等;課堂作業一般設計為能面向全體學生又落實學習目標的過關性作業;課后作業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鞏固性作業,一種是學有余力學生的提升性選做作業。
“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鉆研教材,做到研讀有深度,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做到教學有高度,是一線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多鉆研教材教法,提高課堂效率,才是使學生學足學好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于永正.兒童的語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