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整體把握教材,明確“黨的領導”教育內容,進而融合語用與思想,用心感受“黨的領導”教育精神,借助豐富資源,助力深化“黨的領導”教育內涵;延伸課內課外,實踐體會“黨的領導”教育本質,從而達至以文化人,引導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做合格的接班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黨的領導;融入;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9-0018-03
【作者簡介】董芬,南京市銀城小學(南京,210036)教師,一級教師。
《“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于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具有重大意義。加強對大中小學生進行黨的全面領導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內容。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師需要重視“黨的領導”教育,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黨的領導”教育內容的教學,如何以文化人,引導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做合格的接班人。
一、整體把握教材,明確“黨的領導”教育內容
現行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黨的領導”相關內容很豐富,進入教材的“黨的領導”相關內容,是經過教材編寫專家精心編排的。教材編寫專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進而確定各學段的學習內容。所以,作為一線教師,要整體把握中小學的所有教學內容,讓自己的教學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和統籌兼顧,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
下頁表1是義務教育階段統編版教材中有關“黨的領導”的相關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教材主要選取了黨的領袖故事、革命英雄事跡、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歌頌黨的革命精神的優秀作品。教師要對這些作品內容有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感受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熱愛黨的領袖,擁護黨的領導,傳承革命精神,樹立崇高理想。
二、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用心感受“黨的領導”教育精神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材中選取的體現“黨的領導”的課文,集豐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教師在教學時,千萬不要把這些課文上成“思想道德課”,只關注思想性而忽視了它的文藝性。教師要遵循教材編寫的特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所想所感,激發學生愛黨情意,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課文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關注本文的優美詞語,從詞語中感受到語言之美。接著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追尋”,詢問學生詩人是在追尋什么?學生通過提示語讀第二小節,“我發現詩人選擇了延河、棗園、南泥灣和楊家嶺這4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來追溯延安的光榮歷史,由此我體會到了詩人是在追尋……”學生采用抓關鍵詞、朗讀、討論等方式理解、體會并找到答案。在教學中,教師抓住詩歌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尋找一系列事物構成的鮮明意象,讓學生體會到了詩人是在追尋延安精神,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崇高理想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三、借助豐富資源,助力深化“黨的領導”教育內涵
“黨的領導”在中小學教材中重點呈現的是黨的領袖故事、革命英雄事跡、重要歷史事件、重大發展成就等內容。部分題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相隔較遠,如果僅僅借助語言文字來讓學生知黨情、感黨恩,培養學生愛黨情懷,是不夠深入的。因而,在教學這些內容時,教師需要借助各種豐富的資源。首先,可以借助相關的背景資料,搭建橋梁,引導學生走入那個時代,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所說所思。在執教五年級上冊《冀中的地道戰》時,由于不了解時代背景,多數學生對課文涉及的相關內容比較陌生,如“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掃蕩”等。為了讓學生體會人民群眾在對敵斗爭中展現出來的無窮智慧和頑強斗志,教師在教學這些詞語時,出示了恰當的背景資料,并讓學生用本單元學過的速讀方法快速默讀這份資料,說說自己的感受,以此理解詞語中蘊含的情感。教師不僅自己提前準備背景資料,還發動學生主動地查找背景資料。在自主學習下,在交流匯報中,教學目標實現了。其次,可以借助豐富的圖片和影視資源。“黨的領導”的很多內容在影視作品中也多有呈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引用這些影視內容,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入情入境地深化學生的情感。如教完《紀念白求恩》后,可以推薦學生觀看電影《感恩·紀念白求恩》,課文學習與觀看電影相互配合,引導學生自覺以白求恩為榜樣,努力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融合課內課外,實踐體會“黨的領導”教育本質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在教育引導學生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時,要融合課內課外,實踐體會“黨的領導”學習內容的本質。一方面,教師應該抓住契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深化認同,夯實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思想根基。低年級學生最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2分鐘時間,組織學生每天輪流講一個共產黨人的小故事,從毛澤東等偉人故事到張嘎、海娃等英雄事跡,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巧妙補充了背景知識,有效拉近了低年級學生與黨的距離,紅色基因的傳承水到渠成。另一方面,教師也應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把視野拓展至課外,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參觀等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感受偉大的建黨精神,熱愛黨的領袖,擁護黨的領導,傳承革命精神,樹立崇高理想。教師教完八上《新聞兩則》《梅嶺三章》等課文后,可以指導學生去紀念館、展覽館等參觀,在實踐中感受、內化黨的偉大精神。
“黨的領導”的相關內容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精神,引領學生精神成長。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在進行“黨的領導”教育時,做到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以學生為本,才能在此基礎上,探尋最佳融合路徑,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激活學生內在的認同感,促進學生認知思維的發展,培養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李冉,劉佳.凝聚“教材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新時代教材建設體制機制的歷程、結構與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20(4):53-59.
[2]顧之川.語文工具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