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深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小學美術教師開始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教育職責,同時對學生的美術教育也開始從單純的技法、知識上升到課程核心素養的塑造層面。基于此,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圍繞“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一題撰文,并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議。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美術;教學工作;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3-0143-04
一、 引言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核心宗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傳統“應試思維”的長期影響,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相當一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卻忽略了美術教育的意義,將引導學生“知道”一些美術知識并“學會”幾種繪畫技能作為完成教學目標的標志,使得學生對美術這種藝術形式的認知停留在片面的層面,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美術學習、應用興趣的形成和優化。為了切實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小學美術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樹立鮮明的“素質教育”意識,圍繞生活化、實踐化和信息化等三個主題來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從而讓小學美術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美術修養和藝術情趣不斷優化的強力引擎。
二、 突出美術課程教學的生活化
(一)在課堂教學中完善開發生活中的美術資源
“生活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誠然,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蘊含有各種各樣美學成分的資源,而且這些資源是開展美術教學的巨大財富。小學美術教師要重視對生活中美術資源的搜尋、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將目光集中到自己的日常經歷中,幫助他們從中發現真實、豐富的美學元素,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必要性、價值性和趣味性。
1. 開發生活中的色彩教學資源
“色彩”被譽為美術的靈魂,美術作品的魅力和風格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巧妙的色彩搭配而得到彰顯。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喜歡以“就事論事”的方式開展色彩教學,即將一種顏色孤零零地擺出來開始分析它的性質和常規美術運用方法,這并不利于學生對色彩形成生動的主觀認知。針對這一問題,小學美術教師要擅長從生活中挖掘體現各種色彩之美感和表現效果的素材,以此作為開展色彩教學的資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不同色彩的韻味,并認識到色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例如,在講解《春天的色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花園中,讓學生自由觀察翠綠的小草、五彩繽紛的花朵和黝黑的泥土,鼓勵學生數一數自己能夠從中發現幾種自己認識的色彩,并談一談自己希望給眼前的哪些景色換上什么別的顏色來讓它們顯得更美麗。
2. 開發生活中的線條教學資源
美術元素的輪廓需要以線條作為支撐,對線條的靈活運用構建多元美術形象的基本技能。部分學生對“線條”的理解常常會受到數學課上類似概念的影響,但美術中的線條遠比數學課上得要豐富、靈活得多。小學美術教師應當更多地從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感受不同類型的線條在各種常見物品中的體現,帶領學生感受這些線條的形態美和藝術感,繼而為后續的線條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比如,對《我們身邊的線條》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合上課本,讓學生從教室或者自己的生活記憶中找出各式各樣的線條,如課桌直棱直角的邊沿,家中花瓶所具有的曲線,洗手時水池里泛出的波紋,以及課本中的省略號組成的“虛線”等。而后則可讓學生試著將這些線條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組合起來,看看都能勾勒出哪些有趣的形象。
3. 開發生活中的圖案教學資源
圖案可謂是美術作品的“肌肉”,是展現美術元素形態和美感的直接載體。圖案的種類在生活中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有不少還對學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利用這一點,小學美術教師要在進行圖案教學時更加注重對生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帶領學生認識、欣賞更多常見的圖案、圖形,并讓學生從中獲得圖案之間互相搭配所能帶來的全新視覺體驗效果的靈感,讓學生以此作為開展美術創作的一項重要渠道。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巧用對稱性》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如車輛在路口等綠燈、孩子們在公園里玩呼啦圈、大人們坐在會議桌前開會、商場的導購員在為顧客提供服務等。而后教師可讓學生從中找出具有對稱性質的圖形,并說一說這些物品為什么要設計成對稱圖案。最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他們認識到對稱圖案在表現事物形象之美方面的獨特作用。
(二)在課堂教學中完善學生生活美術修養的塑造
讓學生認識美、了解美只是美術教育的第一步,如何幫助學生學會創造美才是美術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根據這一認識,小學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充分挖掘有助于其美術靈感、審美情趣和美術技法形成與優化的內容,并結合課本知識和常規訓練方法加以靈活、深入的開發,進而幫助學生形成高超的美術創作技藝。
1. 在生活中挖掘開展美術創作的靈感
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諸多事物都懷有既熟悉又好奇的復雜情感,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認知和表現方式來對這些事物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利用這一普遍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多從自己身邊尋找素材和靈感,讓學生的美術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上來,以此來引導學生真正體會美術“表現生活、升華生活”的作用和價值。
比如,對《喜怒哀樂》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通過聯想一些生活中的實際經歷來感受不同的人在考試失利時、撿到丟失很久的東西時、被突然打響的雷嚇到時等不同情況下所表現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表現這種情緒時都會有什么樣的表情特征,并鼓勵學生將這些特征作為重點畫下來,以此來作為生活展現人物情緒的抓手。
2. 在生活中提煉形成審美情趣的素材
審美情趣是決定學生美術技法學習程度、作品質量乃至個人道德高度的重要因素。小學美術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正確塑造,帶領學生通過對一些生活事物、現象和人物的具體品讀,幫助學生正確感受“美”的含義并形成良好的判斷“美”的標準體系,以便于學生能夠在以后的美術創作中得到正確的指導。當然,這一項工作也要本著“和而不同”的原則進行,教師不要對學生非原則性的個性審美做過多干涉,保證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審美自由空間。
例如,對《十二生肖》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組生肖中動物的視頻給學生看:蹦蹦跳跳的小兔、勤懇耕耘的黃牛、飛縱山澗的猛虎、搖尾作揖的小狗、憨態可掬的小豬等。學生在欣賞這些動物的形象時,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從而進一步產生“自然是美”以及“自由是美”的正確認知,這對他們未來的美術創作和情懷成長都是很有幫助的。
三、 突出美術課程教學的實踐化
(一)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要讓學生真正獲得一種良好的能力,教師首先就要培養學生對相應學習和訓練行為的濃厚興趣。基于這一基本認識,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時應當率先在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方面做好文章,通過多元美術作品展示、生活化美術元素融入以及小組合作模式的代入等方法來吸引學生參與有關學習活動,并讓學生逐步感受在美術課堂上開展動手操作的良好體驗。
1. 注重對多元美術作品的展示
小學生天生就對新鮮的事物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那些打破自己傳統認識的事物更是感到無限的好奇。學生之所以對美術實踐活動缺乏參與興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美術在表現美和創造美這一方面的完全功效。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和需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展示一些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和成品,讓學生通過觀察創作者精湛的技藝、巧妙的操作和具有極強視覺沖擊的作品來產生強烈的模仿沖動,進而為后續培養工作的開展進行良好鋪墊。
例如,在講解《走進大自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資料制作成一部展示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藝術家利用看似不起眼的沙子經過靈活而精妙的手法創作出一幅幅表現“新春山色”“木葉瀟瀟”和“風吹草低”等主題內容的美麗沙畫,并可就其中一些簡單的沙畫創作技巧做慢鏡頭展示,讓學生產生“我也想試一試”的打算。
2. 注重對小組合作模式的代入
小學生是非常喜歡“抱團取暖”的群體,一件事情如果能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參與,自然會感到其樂無窮。于是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有必要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來提高對小組合作模式的應用頻率,多組織一些需要學生之間共同參與、彼此配合的活動去完成教學目標的優化達成。需要強調的是,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這一項工作時,應當幫助學生完善小組成員的搭配,既不要一味遷就學生之間業已形成的人際關系,也不要刻意將彼此不甚熟悉的學生捆綁在一個小組內,以防止活動效力的弱化。
比如,在進行《精美的郵票》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能力搭配”的原則分成幾個兩人或四人小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內容,自行設計并制作若干張“郵票”,并建議學生根據各自的長項來承擔不同的工作,如有的學生繪畫很好,就可以負責“郵票”內容的繪制;有的學生知識儲備很豐富,那就可以提供“郵票”畫面內容的素材建議等。
(二)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實踐活動平臺
小學生有著追求新鮮的天然訴求,同時對實踐活動的參與趣味也富有多變性,這就意味著單一的實踐活動很難在真正意義上滿足學生的主觀實踐愿望。據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完成對學生動手積極性的調動后,還必須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活動平臺做出對應的拓展和豐富,為學生提供更多形式、更多內容的動手契機,并從多個角度完善對學生不同側面實踐能力的有機強化,進而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效果得到有效優化和擴大。
1. 從活動形式上豐富實踐活動
對“美術”的概念,很多學生,乃至部分小學美術教師都有著一定的狹隘化認知,認為“美術”和“畫畫”完全是同義詞,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應當根據教學的需要以及學生的能力、興趣,有意識地將更多種美術創作類型引入活動當中,使學生既能接觸到更多種類的美術藝術形式來豐富、拓展他們的美術認知,又可以滿足學生“獵奇”和“求新”的興趣,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多次嘗試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美術素養發展道路,并有助于學生多維化美術動手能力的形成和鞏固。
例如,為了讓學生將美術學習和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文化故事聯系起來,教師可以先后向學生展示《普羅米修斯》《女媧造人》等根雕作品、《最后的晚餐》《圣母瑪利亞》等油畫作品以及《守株待兔》《農夫與蛇》等剪紙作品,并選擇其中比較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作品組織學生進行仿作,或者談一談自己對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的美感認知等。
2. 從活動內容上豐富實踐活動
一項實踐活動的內容是決定其對參與者吸引力和能力強化效力強弱的關鍵因素。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設計美術實踐活動時,應當有意識地開拓自己的思維和眼界,將更多符合課程教學需要與學生主觀趣味的主題納入考慮和設計范疇之內,使美術實踐活動的內容得到最大限度的豐富。此外,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引入多主題實踐模式,為學生提供多項活動主題并允許學生根據個人喜好自行選擇。如此一來,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進度將大大加快,所能取得的強化成果也將更加立體、完整。
比如,對《詩情畫意》這一課的活動訓練,教師可以在完成基本技法的教學之后,單獨用一節課來供學生開展自由練習,允許學生自行選擇自己學過或背過的一首古詩詞并為之配上一幅自己創作的畫,可以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孤寂,也可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還可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靈氣,而后集中起來選一選看誰的畫作更符合詩句的神韻。
四、 突出美術課程教學的信息化
在小學美術的現代化教學當中,教師應當以“微課”作為實現二者融合的主要“溶劑”。所謂“微課”,即以短視頻的呈現載體,突出對課程重難點內容的集中精講為特征的教學模式。一如筆者在前文中所言,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因環境的影響而出現渙散,那么小學美術教師就可以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前半堂課,利用微課形式針對課程重點做“定向攻堅”,同時輔以視頻中的一些趣味成分來強化對學生注意力的捕捉,以此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比如,學生對類似于“成像原則”這類比較枯燥的理論內容缺少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把“近大遠小”“近主遠次”“近實遠虛”“近正遠側”這四大成像原則用圖塊的方式展現在電子屏幕上,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對構圖成像的比例原則形成準確記憶,并可鼓勵學生試著在自己的端機上重復這一內容的還原來鞏固自己的記憶成果。
除了以上幾方面主要策略之外,小學美術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美術情懷的塑造,將學生對美術這門藝術的認識從單純的知識、技法層面上升到社會情懷和藝術情操的高度,讓學生的美術課程素養形成一個完美的“十”字形。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他們講解一些有關王冕、任伯年、齊白石、達·芬奇、畢加索等古今中外美術名家的故事,表現出這些人物所具有的刻苦鉆研、勤于思考、忠于藝術、追求高雅、熱愛社會的美好品德,以之為依托實現學生美術藝術修為的破壁式飛躍。
五、 結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有質量的教育從來都不會只滿足于具體技法、知識的傳授,更要在更高維度上培養起學生的學習素養、習慣和情趣,這樣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達成“教書育人”的理想目標。小學美術教師要切實認識并努力踐行這一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樹立鮮明的“核心素養”意識。通過對彰顯美術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實踐化和信息化等多元手段建立美術課堂和學生日常生活、行為趣味、現代科技之間的一道道橋梁,引導學生感受美術的無處不在和巨大價值,并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人情緒來進一步降低美術學習的難度,從而使學生學會美術、用好美術、愛上美術,并為他們將來更高階段的美術學習和審美素養綜合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麗梅.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12):171-172.
[2]夏旭.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研究[J].科幻畫報,2021(1):269,271.
[3]雷改平.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J].當代家庭教育,2021(22):135-136.
[4]宋國衡,王忠.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12):24.
作者簡介:王麗梅(1978~),女,漢族,吉林榆樹人,榆樹市閔家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