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表現為個體對國家民族的文化認同感以及對家國興旺、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需要教師能夠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新課改要求當中指出家國情懷教育要體現出以下三個層面,分別是要了解我國基本國情、熱愛祖國家鄉以及建設家鄉報效祖國,所以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當中,也需要圍繞這三個層面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及正確的價值觀。文章主要圍繞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策略展開相關闡述。
關鍵詞:初中地理;家國情懷;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3-0123-04
一、 引言
在現代教育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過程當中要求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德育教育有效開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教育和培養,通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聯系其他學科尋找家國情懷教育素材,打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開展地理實踐促進情懷養成,設立學習小組實現情感共鳴。通過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素養,結合當前時政增強情懷感知,細化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拓展學習資料,拓寬教學路徑,以此來促使家國情懷教育能夠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實現有效滲透。
二、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開展。家國情懷主要指的是對祖國和家鄉的情懷,其中對祖國的情懷尤為重要。家國情懷教育首先要以愛國主義為中心展開思想教育,通過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了解我國國情,形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并積極投身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行列之中。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愛國精神,并從地理教學的角度針對相關問題加以討論,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進而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再從我國地理相關知識入手,使學生從地緣角度明確認識祖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以此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價值觀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外界的事物越來越多,雖然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認知,但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鋒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防止社會不良思想侵蝕學生,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守護祖國未來,迫切需要對學生進行以家國情懷為主的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加強對初中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輔助德育教育工作的展開
德育教育工作是初中教學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關鍵工作,涉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通過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開,推動“立德樹人”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在地理教學中,需要學生做到以下三種層面來確保家國情懷教育能夠實現有效滲透:第一層,需要學生能夠了解鄉情,了解我國基本國情;第二層,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第三層,幫助學生樹立建設家鄉,回報祖國的堅定信念。要想能夠在家國情懷教育當中輔助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開,就需要教師從以上三個層面入手,讓學生關愛自然,關愛社會,熱愛國家和家鄉,將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報效祖國緊密聯系起來,以此來強化學生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決心。可見,通過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積極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并以此為基礎輔助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
要想能夠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滲透,首先需要教師立足教材本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素材,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國家的發展。教材有著很好的實用性以及基礎性,可以充分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而且教材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所以需要教師在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當中重視教材的使用。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學《民族》這一節課當中,教師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圖文資料,也可以播放與教材相關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認識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通過教學內容來讓學生正確地認知我國民族的構成,了解我國民族分布的基礎特征,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國民族知識,認識到我國民族和睦統一的局面,激發學生愛國精神,形成良好的民族自信,樹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以此來實現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二)聯系其他學科,尋找家國情懷教育素材
生活當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家國情懷教育也是如此,不僅僅在初中地理學科當中包含家國情懷素材,其他學科當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家國情懷素材,需要教師合理的挖掘以及利用,充分發揮家國情懷素材的積極作用,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素養。第一,將古詩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以情觸景,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國歷史發展以及相關的民族文化,樹立良好的民族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我國愛國詩人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表達了作者愿為國捐軀死后仍愿報效祖國的宏偉目標。而屈原更是以身殉國來表達愿與祖國同生共死的決心,可見屈原濃厚的愛國精神,而這也這是我們所值得學習的。通過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導入古詩詞,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詩人所濃厚的家國情懷,以此來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滲透。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導入歷史故事,觀看歷史影片,讓學生回顧我國百年發展歷史,以此來感受我國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民族精神,強化學生的民族素養,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目標。
(三)打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致
教學情境的創建至關重要。通過創建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以此來激發學生渴望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決心。在初中地理教學《農業》一課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導入相關的視頻,結合我國農業地圖來展開教學,并以此為基礎創建教學情境。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農業概念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業獲得的主要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通過走科技強農之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生態農業,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學生對我國農業的認知,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國基本國情,認識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感受種植糧食的不易,使學生能夠養成節約糧食的優良品德,并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為我國成為農業強國而奮發努力。
(四)開展地理實踐,促進情懷養成
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對祖國的熱愛,還體現在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地理學科具有實踐性的特征,因此地理教學不能完全局限在學校課堂中開展,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近自然,開展適合教學內容的鄉土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家鄉的發展,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從而促進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在初中地理教學《土地資源》這節課中,學生在了解我國土地資源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可以對家鄉土地利用類型開展調查活動,通過實地觀察、查閱資料、繪制地圖等形式了解家鄉土地利用類型構成的主要特點。在調查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產生對家鄉發展變化的欣喜感、在家鄉生活的自豪感和對國家強盛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培育自身的家國情懷素養的實效。
(五)設立學習小組,實現情感共鳴
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除了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還可以通過布置學習任務來驅動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生生互助等形式,分享所學、所感、所悟,充分感受我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樸素情懷,以此來實現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學《自然災害》這節課當中,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合理地設立學習小組;其次,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任務,并以任務為基礎驅動學生實現自主分析和小組合作。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可以適當地參考二〇〇八年汶川地震,如利用地理知識簡單敘述造成汶川地震的主要原因,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導入汶川地震的圖片與如今汶川地區發展的圖片,讓學生分析使汶川地區能夠快速恢復發展的主要原因。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充分感受國家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危難之下人民心系一處的偉大民族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民族精神,祖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建家園的堅強信心和能力。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家國情懷素養也慢慢浸潤入心田并得以培養。
(六)通過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素養
通過問題引導來激發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素養,也是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主義情懷教育的有效措施。教師在提出問題時,需要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及啟發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驅動學生以問題為基礎展開自主思考,實現家國主義情懷教育的有效滲透。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學《水資源》一課當中,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得知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擁有量較低,加上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現象較為嚴重,更加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象。在此學習基礎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簡單談談我國水資源短缺對社會經濟發展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使學生在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產生與國家同命運的憂患意識,然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方法和措施,以此來激發學生保護水資源、愛護水資源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優良習慣。
(七)結合當前時政,增強情懷感知
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保障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滲透,還可以適當地結合當前時政來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感知,而且也能夠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社會發展現狀,了解我國目前基礎國情,以此來落實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有效培養。例如,近些年我國的熱門話題,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時政對學生進行情懷教育,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時政知識,并且還能夠獲得更多的時政感受,使學生增強相關的家國情懷,這樣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實現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通過在地理教學當中融入社會時政和社會熱點,以地理的視角幫助學生了解其背景,理解其形成原因,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目的,進而實現學生地理學習上的不斷進步。
(八)細化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
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對教學目標加以細化,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學細節來感受家國情懷教育,一起來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的有效滲透。初中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學習認知,但是對學習目標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很難讓學生通過宏觀的教學目標來理解所需要學習到的知識以及概念,所以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加以細化,使學生能夠逐步完成教學目標,以此來達到教育目的。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學《地形和地勢》一課當中,教師就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細化教學目標:第一,能夠通過閱讀我國地形地圖找出我國山地、平原、丘陵等地帶,學生能夠通過了解我國地形地勢來認知我國自然環境。第二,能夠準確地說出我國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主要特點。第三,通過閱讀我國地形地圖能夠簡單地分析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點。第四,能舉例說明我國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通過對教學目標加以細化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并樹立建設美麗家園,共享美好環境的科學理念。
(九)拓展學習資料,拓寬教學路徑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滲透除了憑借現有的教學資源外,還需要教師拓展學習資料,拓寬教學路徑。例如,在地理教學《人口》一課當中,教師可以布置一項特殊課后作業,讓學生借助計算機等智能設備來搜索相關的學習資料,了解在三胎政策下我國的人口實情,理解我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與國情之間的聯系,同時借助人口分布圖來簡單地敘述一下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在下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對收集到的學習資料對我國的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進行簡單的介紹,以此來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而且也可以在學生互相分享的過程當中實現高效學習。然后,教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闡述人口與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確的人口觀和發展觀,并能主動把個人行為與國家發展相聯系,用責任和擔當促進國家繁榮和社會發展。
四、 結語
總而言之,教育是一個時代得以永恒發展的核心,新時代賦予教育新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學生的情感培養已經刻不容緩,需要教師能夠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以此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肩負起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能夠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通過努力學習投身到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行列中,為祖國的發展奉獻青春力量,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文良.初中地理課程“家國情懷”滲透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2]文珊.初中地理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現狀與實施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3]何宇,李晴.中學地理滲透“家國情懷”的教學實踐:以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為例[J].地理教學,2021(21):46-49.
作者簡介:劉雪靜(1981~),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地理課堂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