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作為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模式,蘊涵了人類理想和價值追求的精神理念。法治精神的培養要從小開始,從學生群體入手滲透法治精神、法治內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法律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初中生法治精神培養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生法治教育;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3-0127-04
隨著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法律制度、權威性不斷體現,初中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法治意識方面的培養刻不容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蘊含了豐富的法治資源與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做一個知法懂法的好公民。道德與法治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觀念的重要任務,步入初中階段之后,學生的法治觀念進一步得到提升,所以法治教育也必須要跟上學生的學習步伐。但是道德與法治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卻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缺乏專業性,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未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阻礙了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文章通過闡述法治教育的現狀,根據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希望能夠給其他相關的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 加強中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這門課程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為了保證法治教育能夠有效開展,就需要對這門課程中的法治因素進行深入挖掘。有效地推動法治教育展開,能夠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在遇到侵權行為或者是傷害自身安全的行為時舉起法律武器,勇敢地保護自己。而且掌握相關的法治知識,也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探索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對社會非常好奇,而且也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對一些社會影響比較大的事情也會比較關注。所以這個時候的學生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加強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觀念,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在解決問題時由情緒主導。掌握相關的法治知識之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更加關注與這方面有關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看待相關的事情時就能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而且也能夠有所依據。因為懂得了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表現更加得體,而且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讓學生既能夠學會保護自己,又能夠約束自己不觸碰法律紅線。這樣能夠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的風氣,進一步推動社會穩定發展,保證國家穩健發展。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后也能夠自覺地抵御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在遇到一些不好的行為時知道該如何制止,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到家庭。所以加強法治教育對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意義。
二、 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分析
(一)法治教育的優先思想不足
法治教育優先思想不足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宣傳比較多,在法治教育方面則缺乏明顯的教育意識,事實上按照常規的教學思路學習了課程以后,學生還應了解《未成年保護法》等多部法律,但從學生的學習實際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只停留在“有這部法律”而至于法律的具體條款、法律的體系與地位則不是很關心,在學習的過程中法治教育的優先思想嚴重不足。此外,在法治教育方面,部分教師本身的法律水平、法律意識比較單薄,絕大部分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教育和教學培訓,法律知識主要通過自學實現,因此在法律知識儲備方面存在不足,自然也會在教學中有意避免法治教育的內容,從而導致法治教育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無法優先且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法治教育的方法較為單一
初中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的主要體現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教材中的具體案例和活動內容為主,基本不做其他拓展,這種情況是根據文字靜態的案例為主,雖然強調案例與學生生活有一定的關聯性,但具體內容依然存在種種的差異性,因此法治教育案例實施效果一般;從教學活動來看,教師法治教育的活動設計以教材為主,基本是教材如何安排教師就如何安排甚至將教材中的法治教學活動的“標準答案”直接提供給學生,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大打折扣。由此可見,法治教育的方法單一直接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影響了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
(三)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
教師是進行法制教育的主體,是主要的實施者,所以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關系到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的水平關系到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系統化的法律知識,而且教師的行為也會影響學生法律觀念的樹立。因為法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道德與法治教師,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部分教師都缺乏專業素養,而且部分教師都不是法律相關專業出身,所以對相關的法治知識儲備也不是很豐富,所以在教學時教學內容比較零碎,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整體,所以學生的法治觀念也會受到影響,對相關的法治知識學生沒有辦法形成一個規范化的知識體系。而且大部分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并不會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而且有時候對課本上的一些法律條文解釋得也不是很清晰,講解也不夠專業。有時候學生提出一個相關的法律問題,教師其實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給學生講解時也不是很準確,導致實際的教學成果并不好,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課程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表現為心理層面的傾向性,如果學生對一門課程有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非常高,而且也會非常渴望學習相關的知識。所以說興趣是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保障,而且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現階段的法治教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對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生也沒有了解的欲望。因為很多學生認為法律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學生大部分的生活環境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沒有接觸過外在環境,沒有接觸過相關的案例,所以學生的整體學習興趣并不高。學生認為法律知識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不到,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受到影響。而且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大部分都是對教材內容的照本宣科,對一些抽象化的內容教師也沒有進行形象的解釋,所以學生在記憶相關的知識點時只是單純地依靠死記硬背,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教師也只會采用考試這一種方式,學生的學習動力比較低。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教育培養策略
(一)重視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認識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的重要性,積極提高法治認識并將法治的思想融入具體的課程當中,通過法治宣傳和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法治教學的任務,提升學生法治思想。法治教育的認識需要教師做好學生思想的具體引導,通過自身實際情況和反復強調逐步實現學生法治認識的增強。
以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法律教育的滲透,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到法律與生活的關系、法律與“我們”的關系以外還要有意識地做好具體法律的講解工作,如《未成年保護法》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必要的法律知識滲透和指導工作,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價值,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法律的具體條款;在介紹過程中教師要將與初中生相關聯的法律知識進行必要的陳述;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每一款條款與自身發展、成長的關系,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升學生關于未成年保護的意識。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具體法律的解釋和說明,既要讓學生了解法律與生活、法律與自身的關系還要做好法律知識講解和重要條款解析工作,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應用法律的思想。
(二)開展法治活動,拓展法治內容
開展法治活動,拓展法治內容是教師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關鍵。開展法治活動主要目的就是要集思廣益,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法治內容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學習到的活動知識進一步地推廣與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拓展法治內容,實現法治內容的集思廣益。
以《生活需要法律》為例,在教材中提供了“納稅”的內容,納稅對初中生來講比較陌生,甚至有的學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納稅、什么是稅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積極開展法治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拓展稅收、納稅的興趣,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4~6人一個小組,自由選擇納稅方面的內容,如有的小組選擇以國稅局為對象,調研國稅局在稅收方面的內容,在調研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積極的幫助(小組中家長有在國稅局上班也給了輔助);有的學生則選擇以學校教師、家長為調研對象,收集教師、家長等人的稅收單或稅收憑據,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什么是稅收起征點、稅收稅率等內容;有的學生小組則調研賓館、飯店的納稅情況并整理了納稅項目、稅種等內容;每一個小組在活動中選擇的方向和對象都有所不同,在調研以后教師組織學生在組際間進行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經驗,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將不同小組的成果進行分享,同時圍繞小組中的一些內容互相進行討論,進一步讓學生對納稅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開辦活動是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實施活動前教師要確定活動的方向和具體的主題,在具體活動中學生可以對活動對象內容等自由選擇,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在活動中加強課本內容的學習。
(三)開展法治案例,理論聯系實踐
法治案例講解是理論聯系實踐,強化學生法治觀念的有效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法治案例的宣傳和引導工作,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價值和法律的意義,從學生身邊中汲取案例而不是局限于教材,通過生活中常見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完成內容學習的任務。
以《法律保障生活》為例,在教學中教師提供的案例應以生活實際案例為主,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一名旅游者在游覽長城的過程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視頻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旅游者刻名字的行為是否違法了呢?問題提出以后學生的討論積極性明顯增強,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意見主要分為三種:①不違法,這是個人素質問題,其他人可以制止;②不違法但需要處罰,是道德的范疇;③違法的,嚴重的可能會涉及罰款和拘留。在討論過程中每一個人的思路都是不同的,在討論過程中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一直認為在長城刻下自己的名字的行為是不對的,在如何管理和處罰方面則存在分析,在具體的案例分析過程中教師要引入《旅游法》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從法律條款中尋找依據從而認識到這一行為是違法的。法治案例的選擇要注重真實性,在案例準備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真實的案例內容,既可以是圖片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或視頻形式,但所有的內容都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同時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準備一些具體法律條款和信息,鼓勵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自己尋找依據,學會對法律條款的解讀并在解讀的過程中將法律知識與學生學習到的內容聯系在一起,提升學生的法律知識應用能力。
(四)開展家校共建,營造法治環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也需要家校共建來實現,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法律并學會懂法、守法。家校共建過程中要求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必要的溝通,在溝通過中讓學生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提升。
以無證駕駛、飲酒駕駛為例,在法律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這一專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在家庭中積極進行調研。調研的內容包括:①家庭成員中是否有過飲酒駕駛的行為;②家庭成員中是否有過無證駕駛的行為。通過家庭成員一起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飲酒駕駛和無證駕駛的危害性。事實上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基于某些特定的生活場景將學生獨立駕駛看成一種“成長”的現象依然普遍,因此在家校共建的過程中,學生與家長溝通了駕駛方面的問題。通過溝通,學生從家長口中了解了飲酒駕駛、醉酒駕駛的危害性,了解了飲酒駕駛后駕駛員的身體意識狀態等,認識到了飲酒駕駛的危險。同時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也知道了什么是飲酒駕駛、什么是醉酒駕駛,在進一步了解中也認識到飲酒駕駛不是單獨指飲酒后立刻駕駛而是以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為主要依據進行判斷。通過學生與家長進行相關的溝通,也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某些家長的錯誤想法和心理,讓“有證駕駛”成為一種主動意識,杜絕無證駕駛的行為發生。總之,家校共建是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有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法治環境、法治觀念的滲透和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法律的價值、法律與生活的聯系,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五)創新教學方式,掌握法律知識
在法治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形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所以教師需要進一步創新法制教育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和諧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在講解相關的內容時可以設置相應的情境。比如,在講解一些法律條文時,教師可以舉一些反面例子,可以從反面說明遵守法律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實際案例,教師可以將這些實際案例播放給學生觀看,然后讓學生將自己帶入其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面臨當時的情況會如何去做。然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開展探究式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善用法律》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法律保護人們權益或者是保護人們安全的視頻,視頻的選擇要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有親身體會的感覺。在觀看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要讓學生成為視頻的主人公,讓學生嘗試回答法律可以從哪些方面保護我們,在什么時候我們可以運用法律武器等問題。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就可以進行總結,告訴學生法律在生活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在遇到不同的情況時我們該如何運用法律知識。然后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就是學會用法律保護我們自己,用法律保護其他人。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自主地展開對新知識的探討,讓學生渴望獲得更多的正確的法律知識。
四、 結語
初中生正處于各方面素養提升的關鍵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法治教育對初中生成長的重要性,積極將法治教育與學生成長聯系在一起,分析法治教育的現狀并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幫助初中生完成法治觀念的初步培養。
參考文獻:
[1]楊艷.讓生活綻放德育的光芒:基于現實生活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例談[J].求學,2021(36):69-70.
[2]邵靜.特殊家庭學生“隱形關照”策略:道德與法治家庭生活主題的學情資源開發例談[J].中小學德育,2021(9):53-55.
[3]陳尾香.例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9):68-69.
[4]胡靜.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網絡媒介教育:以四到六年級學生網絡媒介教育為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1(9):41-44.
作者簡介:羅姬(1977~),女,漢族,福建龍巖人,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僑育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