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理
◆摘要: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文學性”與“哲理性”,考生們紛紛表示,僅靠平時語文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顯然不夠,要想寫好這些作文,平時的閱讀積累是絕對少不了的。閱讀必須從小抓起,從“整本書閱讀”抓起。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教學;閱讀積累
整本書閱讀”已經納入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程體系,但是目前在閱讀與指導上存在著教師重任務布置、輕策略指導,學生只關注情節、多選擇性閱讀等問題。因此,在指導策略上,教師要把教授閱讀策略作為首要任務,學生要把整本書閱讀的過程變成“閱見文本”和“遇見自己”的過程,對整本書閱讀評價應立足于閱讀和表達能力的綜合運用。
一、整本書閱讀的現狀
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怎樣呢?應該說,小學整本書閱讀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學校和家庭都營造出了良好的讀書氛圍,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指導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家長在孩子的閱讀時間上作了周密的安排。但是,整本書閱讀的實效仍不容樂觀。
1. 對整本書閱讀的意義認知不足
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接觸了大量經典、規范的語言,從而得以發展自己的語言;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猜測故事情節、揣摩人物命運、咀嚼語言文字,閱讀讓他們的思維更加廣闊和深入。學生發展語言、鍛煉思維的過程,也是獲得文化滋養,強健精神世界,獲得生命意義的過程。對整本書閱讀意義的認知不足,將導致整本書閱讀的邊緣化。于是只重視課本中的篇章,忽視了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閱讀量不足、閱讀面不廣成為了常態。
2. 對整本書閱讀的實踐定位不清
對整本書閱讀的認知不到位,導致整本書閱讀的實施出現了“泛化”“窄化”和“形式化”現象。所謂“泛化”,就是不加選擇地把每本書都當成是可以指導小學生閱讀的“整本書”,認為只要學生喜歡讀就可以了。所謂“窄化”,就是指定書目搞所謂的學校特色、表演特色、經典誦讀特色等,給學生造成“讀整本書就只能讀這個”的錯覺,忽視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多樣性,以及閱讀內容選擇的自主性。所謂“形式化”,就是沒有充分認識到整本書閱讀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只注重搞活動,不扎扎實實讓學生讀書;學生只知道活動的主題,卻不明白活動的目的。
二、基于現狀的原因分析
1. 教師只布置任務,無策略指導
閱讀是周期性較長的過程,從布置任務到看見閱讀成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當下教師大多是按“快樂讀書吧”的要求把閱讀任務布置下去,放羊式讓學生自由閱讀;然后分階段指導一節課,基本形式是:“導讀激趣—學生自讀—交流感受”,這樣所謂的整本書閱讀指導任務就完成了。教師對學生沒有明確的內容要求和閱讀策略指導,簡單、草率的做法,帶給學生的是閱讀的盲目、隨意和淺嘗輒止。教材中閱讀課文的教學效果為什么會那么好?因為平時教師在上面花的時間多,鉆研得深,研究得透。整本書閱讀僅僅靠教師布置一兩次任務,指導兩三節課,很難獲得良好的收益。
2. 學生只關注情節,多選擇性閱讀
小學生閱讀動機的差異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興趣愛好的多樣化,決定了他們選擇課外讀物內容的多元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落實統編版教材“快樂讀書吧”中的閱讀要求,只簡單引讀教材中推薦的書目,就連圖書的出版社都要統一規定,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只有一個,就是保證版本一致,在將來的考試中答案好統一,教師好批改。書目推薦的單向化,導致學生閱讀興趣大大降低。一般來說,學生對感興趣的書會多看,不感興趣的書就象征性地翻幾下,所以有些必讀書讀得并不深入,有的學生僅把書的內容當作故事來讀,只關注故事情節是否好玩有趣,至于書中內隱的知識,外顯的章法,字里行間滲透的言語、表達的智慧,學生則無意關注,或者熟視無睹。這樣,書中豐厚的營養沒有很好地被學生吸收和轉化。
三、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策略
1. 教師要把教授閱讀策略作為首要任務
閱讀策略指導要結合具體的書目進行。現代人特別注重儀式感,閱讀也不例外。每本書閱讀前,要盡量安排一個與書籍內容相契合的開讀儀式,以此給學生帶來積極的閱讀期待。閱讀指導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封面,說說作者,看看出版社,讀讀目錄,翻翻插圖,猜猜內容。但僅僅做到這些是不行的,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如果學生沒有閱讀或者沒有讀完,之后教師進行重點章節的指導,學生很可能聽不懂,或者不感興趣,那閱讀指導就是無效的。其實,對整本書閱讀來說,學生讀好是關鍵,教師先讀是前提。唯有教師先讀了,才能準確獲取該書的閱讀策略,閱讀指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平時教學任務重,閱讀不可能像研讀教材那么深入,但“快樂讀書吧”里要求學生讀的書,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前先行閱讀,這是底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都不讀,為何讓學生讀?教師沒讀過,如何引導學生讀?
2. 學生要把整本書閱讀的過程變成“閱見文本”和“遇見自己”的過程
“閱見文本”,就是對整本書內容的感知、故事情節的梳理、謀篇布局的認識、寫作意圖的領悟、文體知識的回顧等。“遇見自己”,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展開比較,看看哪些是自己之前已經知道的,哪些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從而進一步了解自己,弄清自己的優缺點,認清自己的興趣點,找到理想與現實的最佳結合點。教師可能遇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向學生推薦一本書時,學生常扯著嗓門喊早讀過了。但問及讀書的收獲時,他們只能說出書中有哪些人物,哪個人好哪個人壞,發生了什么重要事情,書里哪個地方寫得好玩,哪個場面驚心動魄……然而,書讀到這種程度還不行,充其量是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而已,不能算作完整意義上的“讀完”。整本書閱讀不能停留在簡單的閱讀故事的層面上,需要從頭至尾潛心閱讀,有時候讀一遍還不行,還要讀兩遍、三遍,才能讀出其中蘊含的文化和思想,這才是“閱見文本”。
四、結束語
誠然,整本書閱讀不一定能很快地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一定能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整本書是負載著文化的,文化的因子必然會悄悄滲入學生的血脈之中。整本書閱讀帶來的是知識與精神的雙重成長,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遇見的是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徐樹忠.“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6(07):52-54.
[2]馬光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9(11):11.
[3]路廷俊.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