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丁鐳 吳安萍

摘? 要: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加強,來華留學生的數量連年增長,對留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緊迫性也不容忽視。本文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中國傳統文化》是該校針對留學生開展的概況類課程,其課程設計結合“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以課程思政為引領”教學改革思路,踐行“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重構文化課程內容,融入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運用具體案例分析多樣化教學法提升課堂效率,為培養理解中國國家形象、認同中國文化、知華友華愛華的留學生做出貢獻。
關鍵詞:中國國家形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6-0-03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加強,來華留學生的數量連年增長,前瞻產業學院的數據顯示,2013—2019年來華的留學生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2013年的32.8萬人上升至2019年的49.2萬人。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教外〔2018〕50號)[1],重點提到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來華留學生的專業培養方案應當包含漢語能力水平要求和中國概況類課程的必修要求[1]。該文件的發布能夠加強來華留學生規范管理,并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式發展。由此,通過中國概況類課程傳遞中國國家形象,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認同,培育知華友華愛華的精神尤為重要。
一、中國國家形象融入概況類課程的緊迫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不僅能夠增強國家認同感、歸屬感、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減少國際社會的誤解,改善中國的外交環境,在擴大話語權的同時贏得自身的利益[2]。然而,由于西方媒體長期對中國的負面、片面地報道,部分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形成單一的、模糊的、過時的刻板印象[3],與中國國家形象的事實相去甚遠。因此,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真實體驗、實踐,能幫助他們重塑過往經歷中被西方媒體所引導的對中國形象的片面認知。留學生們通過課堂內外的學習、體驗,能夠增強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理解,使他們變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的主體,并提升對中國形象的認同[4]。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對“國家形象”的戰略目標進行闡述。他提出了塑造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這些內容適合也應當融入中國文化的課堂,加強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重塑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
二、中國國家形象融入概況類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堅持“課程思政+角色遞進”的教改理念
傳統課堂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是教學的核心目標,但課程思政建設不同于思政課的建設,它依托課程為載體,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化于課程之中,在課程中發揮思政功能和價值。在來華留學生的課堂中,思政目標是培育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友人。因此,要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將課程思政元素、文化價值認同融入語言課程、專業課程的學習,向來華留學生傳遞中國國家形象,逐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不斷增強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認同[5]。
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課堂師生角色遞進的保證,強調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如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學習方式等,科學、合理的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自主學習的課程教學方案[6]。這一教學理念與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形式有很大的區別。來華留學生由于生長環境、文化背景及受教育環境與國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應對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學習特征,以及對中國國情、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認知情況進行分析,將碎片化的文化點整合成能夠傳遞中國國家形象的知識體系。
因此,“以課程思政為引領、以學生為中心”是開展新時代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的雙核教育理念,能更好地創新留學生概況類通識教育體系,開展適合留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和未來全面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實現留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助于傳遞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受此熏陶能夠培養出“知華、友華、親華”的國際友人,從而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7]。
(二)實施“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實施科學、合理的來華留學生概況類教學模式是培育知華友華愛華國際學生的根本保障。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自2017年招收留學生以來,將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文化體驗、實踐活動結合,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全方位融合,形成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廣泛調動留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已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如圖1所示)。“第一課堂”包括課堂講授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第二課堂”包括中國傳統文化體驗工作坊、TCFL趣味漢語工作坊等實踐類課程和朗誦、演講、短視頻、創新創業類比賽等項目。通過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8],創新“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切身感受、理解中國的價值觀,接受、認同中國國家形象。
《中國傳統文化》是來華留學生中國概況類課程的重要模塊。課程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切入點,力求體現中國特色,展現中國國家形象,注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相統一,旨在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增強留學生文化認同。文化課程內容豐富,重構可行性大,可以作為傳遞中國國家形象的依托。例如,通過“第一課堂”對中國自然風光的欣賞,加深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審美的理解;同時,通過“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欣賞“美麗中國”等旅游類短視頻,實地走訪學校周邊的景點,體悟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保護理念,浸潤式地傳遞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學校從課堂講授、實地演練、文化競賽、專業競賽等多層次、多方面豐富立體化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堅持“知行合一”,留學生在校園活動、社區活動、企業實踐、各行競賽中的參與度大大提升?!暗谝徽n堂+第二課堂”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讓在校留學生更好地認同中國文化,了解中國國情,重塑中國國家形象,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逐步被推廣到學校的援外項目中,同樣獲得學員們的肯定。
(三)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提升文化課程效率
要在課程中融入中國國家形象,不能一味地說教、講解,學校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重構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分解教學任務,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化單向輸出為互動思考,激發留學生學習動力;積極開發線上資源,提供平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推進多模態教育教學與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
學校留學生的文化課程分為“心中有愛”(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節日)、“言之有物”(漢語與方言、中國數字文化、中國顏色文化)、“眼中有美”(中國傳統手工藝、中國傳統服飾)、“足下有景”(中國自然人文風光、中國傳統體育)、“食之有味”(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茶文化)五個模塊,每一模塊的內容都按照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設計,提升文化課程的教學質量。根據不同模塊、不同內容的特點,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因勢利導,提升課堂效率,將課程思政元素與文化知識有機融合,讓中國國家形象的內涵在知識的習得過程中自然形成,實現價值引領[8]。
體驗式文化教學是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教學方法之一,其重視學習者的親身感受,以培養跨文化能力為目標,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時空的限制,幫助來華留學生形成對中國系統的、深入的、有機的認識[9]。比如,關于“春節”文化場景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前對春節習俗知識的了解,留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剪窗花的活動,不僅能夠從窗花樣式的選擇上理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體驗非遺項目剪紙的技藝。結合留學生在國內過年時的所見所聞,體驗式教學能夠幫助留學生深刻理解中國人對家、團圓的理解,感受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傳遞中國的家國情懷。
支架式教學法同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在“最近發展區”概念下提出的。支架式教學法主張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挑戰,在學生現有水平基礎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腳手架”,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增強留學生學習的獲得感。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學習過程中,留學生在課前通過在線課程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教師通過外文文獻中引用中國傳統思想的內容,引發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思想的思考。
探究式教學法根據來華留學生動手能力強、探究精神濃厚的特點設計。通過“聚焦—初探—深究—收尾”四步設計[10],將文化內容分解為留學生的項目,增強留學生課程參與度,幫助留學生獲得更直觀、深刻的體會。在“中國自然人文風景”模塊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聚焦黃山“輪休制”,分析該制度的成因、意義,同時探索當下中國為保護景區、保護環境所采取的措施,探索這些措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留學生的所知、所探、所思,深刻體會中國為世界環境保護作出的努力及大國應有的擔當。
(四)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突破時空障礙
增強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中國國家形象融入概況類課程的資源也應與“熟悉—理解—認同”三個階段同頻共振。通過線上資源的課前預習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課堂上的生動講解能夠進一步幫助來華留學生理解中國文化內涵,知行合一,在實踐中認同中國價值、中國選擇、中國擔當。
學校針對來華留學生中國概況、中國文化的學習需求,開展數字化、實景化的雙語教學資源建設,目前已建設“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等雙語慕課,留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環節通過線上資源自學。充分、優質的線上課程資源保證疫情防控期間對“停課不停學”倡導的響應,學校采用“Zoom+智慧職教+微信”多平臺的直播方式教學,能夠打造沉浸式的教學環境。
線上課程在建設過程中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尤其要重視中國國家形象的融入,在內容、圖片、視頻的設計和選擇過程中,在滿足應知應會知識點的講解情況下,強調展現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態,傳遞“和平崛起”“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夢”等中國理念,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作出積極努力。
三、結語
培養來華留學生成為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人士是國際化教育的目標之一。因此,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概況類課程的探索是構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有益嘗試。留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通過親眼所見的感受和親耳所聞的事實重新審視之前形成的中國國家形象認知,逐漸形成新的中國形象認知。實施“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塑造一個積極正向的認知環境,對來華留學生形成中國國家形象的積極認知有重要意義。同時,向來華留學生傳遞中國國家形象對國際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使命,也為國際化教育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面向來華留學生的教師要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素養,為培養知華友華愛華,主動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的國際友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S].教外〔2018〕50號.
[2]張偉.國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基于價值認同的視角[J].理論視野,2017(3):23-27.
[3]沈霄.“看”中國:作為“他者”的國家形象建構——基于Facebook“中國文化”系列短片的文本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5):146-154.
[4]宋海燕.中國國家形象的“他者”傳播:來華留學生的中介機制[J].新聞愛好者,2021(8):27-30.
[5]任曉龍,邵迪.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J].人民論壇,2018(16):242-243.
[6]盛慶輝,劉淑芹.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以“審計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1(11):46-50.
[7]王悠,黃蓓蕾.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思考——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7):75-79.
[8]查廣云.高職思政課“虛實融合、理實一體”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4):64-69.
[9]陳鶴齡,王彥偉.面向高級漢語水平來華留學生文化體驗課程設計與實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1,19(3):7-15.
[10]姜曉.“探究式教學法”在漢語教學中的模式構建與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1(6):1-12.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