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研究 陳亞芳
摘要:在我國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也有了較大轉變。新時代的新型人才培育目標是復合型、創新型、個性化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與時代接軌,才能走在學科培育的前沿。重新定位高校舞蹈學科的培養目標及方向,形成科學合理、具有針對性培養的課程體系,全面提升教師團隊水平,結合實踐教學形成雙鏈結構,夯實教學質量,有效啟動并開展鄉村建設人才培育模式,構建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是高校學子面對就業變遷形勢的新出路。
關鍵詞:鄉村建設 ?高校 ?舞蹈學專業 ?新型人才 ?培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J70-0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文件,多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歷史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意義。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系列舉措,對高校舞蹈學專業的未來規劃及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和契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指出: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
一、高校舞蹈學專業傳統培育模式剖析
我們熟知的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專業藝術院校建校歷史悠久,軟件和硬件根基都十分深厚,舞蹈專業人才計劃精準、分布細致,培養目標明確,在生源質量、學科發展以及對外影響力方面都是頂尖的,是公認的培養術有專攻、行業“高精尖”人才的藝術搖籃。而我國大部分高校舞蹈學專業則不具備同樣的師資、生源、設備等條件,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卻照搬藝術院校,缺乏適合自身發展的應用性、時代性和創新性。高校舞蹈學專業生源主要來源于中專藝校和普通高中,中專藝校學生有系統訓練的基礎,專業技術能力較好;而普通高中學生大多在高二、高三才開始集訓,普遍專業基礎較弱,這就出現了藝校生專業好、普高生文化好的兩極分化現象。同時,高校舞蹈學專業對文化課與專業課的學分設置有限制,容易出現專業課涉及面雖廣,但課時數較少,學生學而不精的問題。還因為師資力量不足,常常幾個專業課老師承擔起整個舞蹈系的教學任務,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傳統的培育模式采用“一刀切”,容易忽視學生的自身差異,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潛質開拓不足。面對就業市場化需求,舞蹈學專業畢業生不能與時俱進,難以與現代化建設接軌,出現就業瓶頸。
從以上問題中反觀,我們的教育不單單是培育缺乏創造力的“偽藝術家”和“藝術工匠”,高校舞蹈學專業的教研團隊建設形同虛設,學科帶頭人缺乏對就業形勢變革下學科發展的探索和研究,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師授課,都沿用“老做派、舊模式”。從舞蹈畢業生就業走向看,只有50%的人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并不是市場需求量不大,而是培養出適應社會改革變遷的應用型人才太少。大部分畢業生并不能完全適應和快速融入社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呈現出幾難狀況:1.教學上不夠突出、教學環節中不能充分展開實踐工作,教學內容得不到肯定和認可;2.表演能力較弱,舞臺表現力和技術技巧能力欠缺,不能在專業院團獲得一席之地;3.創編能力不足,創作作品困難,無法注入新鮮血液到基層文藝群體當中。高校的生源質量遠不如專業院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學科定位不是培育切合時代性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增強跨學科、產教融合的多維度模式,最終只能被社會淘汰,脫離了教育的本質與核心:因材施教、學以致用。從根源思考,能否真正提高和幫助學生從共性中尋找到個性?是不是與社會市場的需求接軌?是否真正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及應用能力?只有從根源上改變傳統模式,啟動學生的內在動力源,形成導入式、啟發式、浸潤式的多維度構建,在鄉村振興系列舉措中,正確認識并重視新型人才模式發展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制定出適合高校舞蹈學科的人才培育計劃。
二、鄉村建設下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構建舉措
(一)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鄉村建設背景下的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集復合型、創新型、個性化發展三位一體的綜合性人才,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隨著高校舞蹈專業學科的建立日漸增多,入學對象也日趨多樣化,絕大多數都是舞蹈基礎薄弱的普通高中生。與從藝術學校畢業的學生相比較,普通高中生的舞蹈專業接受度低,但思維能力更強,學生的專業程度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在這樣的教學對象面前,部分高校依然按照傳統的培育模式,采取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方式,打擊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創新性。尋找鄉村建設與專業培養的“觸點”,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培養新型人才為路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倡導個性化、創新性、實踐型全方位發展,才能真正完成好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
(二)新型人才培育理念的植入
高校舞蹈學科的生源質量、師資力量、學科建設都不能與專業藝術院校相比較,教學模式上更不能趨之若鶩、照抄照搬,應找尋符合自身特點的突破口。首先,課程設置上要與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相符合,基訓課、民間舞課應作為核心課程增加課時數,周時數3—4次,至少開設兩年;身韻課、技術技巧課可作為輔助課設置一年,周時數1次;現代舞基礎和編導基礎可以在學生具備了一些舞蹈基礎能力后,開設在第三學年,周學時各2次;另可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和個人意愿,在第三學年的學科設置中通過雙選方式分出編導、教育、管理方向,針對各自的方向加設舞蹈教學法、少兒舞蹈組合訓練、少兒舞蹈編創、節目策劃與導演、舞臺設計等輔修課程。其次,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生源情況進行規劃性選擇,學科建設團隊可通過學生考試匯報進行調研,近兩屆學生采用的教材是否合理、科學、有效,充分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應用實踐能力是否達標。如果教學效果呈上升趨勢,可以持續沿用,反之,要重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材,不要盲目追求,更不能隨意選取。最后,必須根據學生情況分類教學、因材施教,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教師更不能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要讓學生建立想象空間,營造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環境。要杜絕懲罰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破壞了他們對藝術追求的美好向往,將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想象的思維、個性化發展的格局一并扼殺在搖籃中。注重對學生的主體選擇和個性表達,可以通過分組導入式訓練方式,讓學生互相穿插指導,給予每個人參與到教學中的權利,鼓勵學生思考、提問、相互評論、指正;更要對學生完成度進行及時點評、肯定和建議,做到課上共同教與學、課下反思并總結。
(三)打造“師資團隊建設”與“課堂實踐教學”的雙鏈結構
舞蹈學科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密不可分的教學關系。依據學科特點而論,學生對專業課投入最深,對專業教師有較強的信任和崇敬。教師在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實踐活動等過程中浸潤式植入愛國情懷,引領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既能增加專業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內涵生動形象地植入,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又能提升自身職業素養,愿意主動服務基層,樹立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如《舞蹈劇目》課程,有的學生組織能力強,有的實踐能力強,有的教學經驗豐富,有的示范準確度高,有的細化動作仔細,可以按照學生各自的優勢分組承擔各項任務,培養個人能力的同時提升團結協作的精神。例如:通過排練經典作品《黃河》,增強學生的愛黨情懷及對紅色故事的傳承與發揚;通過學習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底蘊,尋跡古代歷史中呈現的詩、樂、書、舞;通過感受戲曲舞蹈作品《俏花旦》,體驗中國戲曲藝術,感悟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
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改頭換面,教育還應從“育人”的角度深思。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安排和分組實施,樹立對自身價值的正確認識,增強積極性,塑造自信心,建立藝術行業的職業理想標桿。師資團隊要不斷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升與創新,在教學科研中總結并完善學科評價機制,學會在教育教學反思中成長。同時還應促進教師跨國度、跨行業、跨學科,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國際標準,使教師具有多邊科學知識體系。課堂實踐教學從存在的問題入手,對癥下藥,讓學生主動思考、發揮想象空間,營造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環境。只有讓師資團隊建設緊密,課堂實踐教學,才能讓教學從量變到質變,保證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有效開展。
(四)倡導智能化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我們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讓學生逐漸失去了主動性、積極性和主導性。如何讓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衍生到課后學生的自主訓練,智能化教學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時代,線上教育模式給教學帶來巨大的變革,使傳統教學走向了智能化,網絡資源的共享能快速促進舞蹈學科的發展。智能化教學可以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實現教學結構的創新,這是信息化時代呈現智能化體系下的教育新常態,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方向、新目標。高校舞蹈學科的課程數量設置少,學生整堂課都是模仿、學習、訓練,缺少對自身教學的深思與發掘,更缺乏對知識重難點的再創造能力。通過智能化程序,可以完成課堂點名、批改作業、上傳教學視頻、給予學生指導和評分,讓課程范圍從課上延伸到課下,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機制。教師可采用多種網絡教學形式授課,針對課程內容中出現的重難點,學生可以通過慕課等學習視頻提前預習,學習方式從被動依賴轉為主動獨立。如:教師在上課前將課程內容發布到預習板塊,學生觀摩后會出現完成預習顯示并計分;教師可設置教學內容的引導性提問,通過學生的作答,可了解本節課知識點掌握程度;課后訓練時上傳視頻到完成作業板塊,教師批改后提出指導意見和完善建議,學生再進行訓練時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期末成績核算會自動通過教師設置的作業、課堂表現等分值數據統計構成分值。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拓展專業實訓基地
高校舞蹈學專業通過與當地文化館、演出有限公司、培訓機構等相關行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搭建實習基地平臺,輸送學生到一線基層、鄉村文化中心,積極打造聯動平臺的藝術文化項目,構建文藝匯演、舞蹈培訓、藝術講堂、線上課程、創新創業相結合的“五位一體”實踐項目,實現課程內容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統一。利用專業的實踐性質,通過合作方的價值引領,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培養吃苦耐勞精神,深化職業道德教育,提升職業責任感,建立良好的社會服務意識。學校與實訓基地要秉承共建理念,對資源共享、學生共管、雙方共贏進行全面部署,讓學生充分有效地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同時,還可利用高校舞蹈專業建設作為校企深度合作的優秀載體,積極開展協同創新項目,找準產教融合的推進方式,讓專業教師參與各項演出、比賽、創作等活動,形成師生共享共創、持續成長的長效機制,建立校企、校地共建的價值引領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
三、結語
舞蹈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意識形態締造,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研究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一系列重大舉措,部署高校改革工作,我國教育一直在改革和創新中尋求新思路、新起點、新模式。高校舞蹈學科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研究正是秉承“立德樹人”的初心,從傳統模式轉變為具有個性化、合作制、思維性于一體的創新教學模式,達到教學與市場需求同頻共振,為鄉村建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推動高校舞蹈學科建設不斷優化升級,真正體現高校培育綜合性舞蹈人才的宗旨和方針,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名專業能力夯實、具備創新思維與綜合應用能力于一體的新型舞蹈人才,全方位推動高校應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李素華.對新世紀以來中國舞蹈教育改革與轉型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2):74-78.
[2]徐瓊.文化傳承背景下高校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分析[J].戲劇之家,2017(20):184.
[3]陸娟娟.翻轉課堂——舞蹈教育走進微課時代[J].舞蹈,2016(05):65.
[4]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