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萍 鄭海萍 祁銀鳳 謝紅
摘要:伴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與改革,行動導向作為新時期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研究討論的熱點之一。行動導向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一樣,它將學生的主體作用融入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要求學生獨立自主的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中職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提出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正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行動導向;教學法;
語文課程的設置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以后的生活指明方向。21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式,從而解決了21世紀學生的素質發展問題。我國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進一步深化了“核心素養”概念,文件提出讓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中職語文教育階段,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首先,從個人層面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從而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終身發展提供保障;其次,從國家層面來看,核心素養的培養順應了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柱。通過這些分析,我們要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中心任務,而中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又是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助力,是順利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保障。
一、語文學科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中職教育發展迅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中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合載體。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合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做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質量,其實也是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提高語文的學習素養,提高審美水平、理解能力,這些都有助于專業課的學習。
二、職業教育中語文教學內容
(一)掌握知識
1.語文的建構與運用
職業院校大多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對于基礎文化課向來不是很注重,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理應改變這一現象。職業教育教師幫助學生建構語文素養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語文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打個比方,我們的學生假設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像是一只小老虎,一只被放養在無邊無際的原野上無人問津,它要想活下去就得拜自然萬物為尊師,時刻學習生存技能才能真正活下去。由此可見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必備一兩項生存技能是必須的。可是我們深知,我們的學生不是老虎,學生踏入社會時除了要具備老虎一樣的生存技能還要有一定的交涉能力,這就需要語文素養給他提供技術支撐。中職學校根據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一般都有符合本校學生發展的校本教材,教材中也選錄了很多優秀文章,可以作為典范文本,只要教師因材施教,潛心教學,學生用心傾聽努力學習,久而久之語文素養的構建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豐潤,當然學生也會學的“滋味有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能夠對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借助經典文本引導學生從中感悟和汲取各種精神養分;同時要引導學生對照自己生活學習找書本與現實的“結合點”,然后要求學生以此為動力,正確面對生活學習中碰到的各種苦難、挫折,按照“雙向發展”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就業目標。
2.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簡單理解即鍛煉大腦的思考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是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需求。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技術管理理念日新月異,教育課堂的模式成為大眾關注的領域,而行動導向就是伴隨著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型教育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是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務”著手,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學生思維發展中要用心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譬如語文閱讀訓練實際上就是直覺思維的鍛煉,學生拿到題型通過初讀材料瞬間探查和把握閱讀中的核心——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手法、作者內心情感、文章情感基調等,這也鍛煉了學生的考察能力。那么學生該如何發展自身的直覺思維呢?毋庸置疑第一需要增加知識數量和體驗次數,從浩瀚的書海中獲得閱讀體驗。第二需要增強對文本的感受能力,不管閱讀了什么樣的材料都要有所收獲,最次也要從文本中辨識幾個文字詞句,最完美的當然是能夠吃透文段的內涵。學生思維發展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語文教學中教師該怎樣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簡言之如何培養學生合理想象、發揮想象,構圖生成、形象再現的能力。職業院校應該期望培養出渾身彌漫文人氣質和科學架派頭的大國工匠。另外,從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看,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學生能在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再經過反復實踐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這里思維就得到了提升與發展),最終回到實踐中去,這就是行動導向教學法,它的本質就是注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掌握技能
1.審美鑒賞與創造
朱光潛多次在文章中強調,青年人要通過不斷學習以提升自身修養,以藝術涵養人生,走向個體的精神自由和審美的超脫。審美超脫的人生境界既是人生的藝術化美學命題的邏輯起點,也是其終極的價值取向。文學作品是使情感固定下來的一種方式,是世世代代的讀者都能感受其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最能凝練表達個人情感的載體。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創建審美課堂的主觀性和能動性,才能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承載的通達、曠達、超我、脫俗、無常……的人生境界。 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將藝術化的語言和情感化的語調運用到課堂中,創造充滿“詩味”的語文課堂,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逐步培養真、善、美的人格,并藉此疏浚美育之源,逐步幫助學生實現人生的藝術化。
2.文化傳承與理解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這一部分的任務就在于努力使學生擴大文化視野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通過語文教學不斷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第一讓學生重視教材中的古詩文資源,提高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第二讓學生重視傳統文化閱讀文章特色的情景設置。第三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名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指引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優秀人格品質。語文基礎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語文這一學科,屬于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傳統的人文學科,也是作為我國文化傳播以及民族意識發展的主要途徑,可代表我國文化進程中特殊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中職的語文教育也擔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
(三)職業活動
1.職業素養
中職院校語文教學與中職職業素養教育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知識與素養教育,同時,也是新時代社會各個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基本。職院校設置漢語文文學學科,不但可以在課堂學習中教育學生養成基礎的漢語文文學體系,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文學意識,增強其綜合素養。另外隨著社會文明的進程的發展,社會企業的工作越來越精細化,企業的需求的人才越來越提倡具有高超的技術能力,還需要擁有創造價值的能力,比如說,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要求,這些都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帶來格局與標準,鑒于此,培養中職生適應于現階段社會的發展步伐。并具有高度社會競爭力的畢業生,則為中職漢語文課程與中職職業素養教育的重點。
2.市場競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研發投入成為提升企業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進而提升核心競爭力。中職教育則要順應社會發展,培養出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三、學習內容與實際業務之間的聯系
1.行動導向法的產生
行動導向法(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起源于德國,德國職業教育界于20世紀80年代起,開展了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討論與實施,這對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行動導向教學的要義在于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該過程的組織者,教師通過獲取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六步教學法,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能獨立地完成每一步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行動導向法運用到教學中,創設真實與模擬相結合的教學環境,建立多元綜合評價體系,構建體現行動導向理念的教學方案,并通過實施教學方案,驗證行動導向教學的有效性。這更有利于培養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較強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行動導向法的應用
行動導向教學法通過確定能力本位的教學目標,選取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創設真實與模擬相結合的教學環境,建立多元綜合評價體系,構建體現行動導向理念的教學方案,有效地提升了課程教學效果。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核心是學生的職業技能,而程序設計類課程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項目實戰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因此,將行動導向理論引入到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項目實戰能力,使學生技能更好地與企業要求對接。
3.德藝雙馨的培養目標
行動導向教學法通過確定能力本位的教學手段,選取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創設真實與模擬相結合的教學環境,建立多元綜合評價體系,構建體現行動導向理念的教學方案,有效地提升了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學心的語文核心素養,完成對學生德藝雙馨的培養目標。
傳統教學形式是教師在課堂上大量灌輸知識,學生下后通過做作業的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內化。傳統模式中對學生的學習素養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個體發展的不同,無法兼顧學生們不同水平的學習能力。然而在行動導向教學的語文課堂中,可以通過不同的任務創設促進中職學生們學習活動,使得不同水平能力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達到學習以及管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吳全全. 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汪靜. 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研究[J]. 職業教育研究, 2017(3)32-33.
[3].姜大源. 技術與技能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4),101-103
[4].陳俊斌. 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設計[J]. 中國新通信, 2017(4),98-99
[5].徐煒.中職“行動導向”課堂教學實踐[J].職業,2014(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