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濱
摘要:在“雙減”政策下,國家大力提倡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在形式上不斷創新,讓學生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真正的感受到學習知識的趣味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語文作業;雙減政策;小學教學
引言: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獲取知識或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它是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結合。這種工作是他們喜歡做的,愿意做的,而且負擔也比較輕,這與雙減政策是一致的。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超越課本,將作業的方向引向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使作業成為展示學生特長和個性的平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通過二十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減輕作業量,優化學生學習時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當中,語文作業通常是對課文后的生字、詞語進行抄寫,并設置相應的數量,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講效率并不高,同時還很容易對學生的學習心態造成影響,同時每天重復的作業習慣,也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語文產生厭煩心理。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此類情況,教師需要及時的更改傳統的作業方式,合理控制作業量,同時還需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避免學生因枯燥的作業喪失學習興趣。比如《狼牙山五壯士》,傳統的作業模式是教師提前在課上讓學生將重點的字詞勾畫出來,課后作業是將勾畫的字詞,一個抄寫三到五遍,以此形成肌肉記憶。繁重的抄寫任務讓學生在作業過程當中難免會產生抵觸情緒,有學生會將字詞簡寫,目的就是想快速完成任務。由于孩子天生愛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作業設計,比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可以將字詞抄寫的數量進行簡化,每天課上的字詞,根據難易程度的不同挑選簡單的字詞進行抄寫,數量一至兩遍即可,或者是將課后習題朗讀課文、將課文內容填空,復述作為作業即可。由于小學主科目不只有語文,還有數學與英語,課后作業的把控就需要將時間盡量進行壓縮,避免學生因為作業量過多減少個人自由支配時間。
二、加強實踐,注重多樣化
目前階段的小學作業更多的是書面化的作業,通常只鍛煉了學生的讀寫與應用能力,但語文課學習的是我們日常交流的語言,大多的使用場景是在我們的日常交流活動當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鍛煉學生的日常交際能力,教師要隨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終身發展能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采用合理的實踐類型的作業,幫助學生進行社會活動。例如文言文《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中就講述了兩個小孩見到太陽的不同經歷,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一般會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提前預習,讓學生提前對課文有所了解,而針對文言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老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型作業讓學生提前產生相應的興趣,比如這篇課文,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們周末對太陽進行觀察,讓學生記錄下他們觀察完太陽后產生的感悟,等到上課的時候,課前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式問答,然后引出即將要學的這篇課文,再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自行解答自己在觀察太陽時,看到的太陽的狀態及原因,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相應的鞏固。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同時還引發了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
三、尊重個性,體現作業的人文性
相信很多教師都有所耳聞,學生在學習語文古詩之余,總喜歡對故事進行二次創作,雖然這些創作大多比較搞怪,但這無疑體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重、思維活躍度高、想象力豐富的特點,給學生布置一些文學創作方面的作業。這里的文學創作不是指寫作,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和古文而進行的二次創作。古詩通常比較精簡,很多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都有這樣一個問題,可以背誦,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文學創作類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表達地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記憶。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中的《寒食》,教師在進行這首古詩的教學時,首先可以讓學生明白古詩名的意思,向學生解釋什么是寒食節,都有哪些習俗,在學生對背景知識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先不要進行古詩內容的教學,而是讓學生自行閱讀思考,并以古詩詞為背景,用白話文描述出作者在寒食節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寫出來的故事,由教師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習古詩詞,既能夠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背誦。
總之,教師需要在作業設計的時候,以“雙減”政策為綱領,充分發揮作業的診斷、鞏固、強化、學情分析等作用,鼓勵分層設計、彈性設計和個性化設計,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堅決克服機械重復式的無效作業設計,要杜絕一些重復性、枯燥性、懲罰性的作業,如抄寫100遍等,用作業引領學生個性發展,從而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笑. “減負增質”視域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 讀與寫(上,下旬), 2020, 017(005):36.
[2]盧小勇.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創新設計探究[J]. 中外交流, 2019, 000(011):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