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寧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需以“促進學生發展學習智慧”為導向,使他們能夠以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原理,這便需要教師將教學重心從“豐富知識儲備”向“提升教學深度”轉變,圍繞學生“四基”的發展,重視基本活動經驗與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都采用講授式教學法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并進行習題演練,但由于地段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薄弱,學習普遍效率較低,而數形結合思想可以將復雜的、隱形的數量關系變得明朗化,有利于使學生加速理解與內化。在小學數學中年級的數形結合思想滲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運用“以形助數”功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還要通過由“數”到“形”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實現數學抽象思維的深化與外延。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年級;數形結合思想;教學策略
數形結合思想是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需要,因數形結合運用“形”與“數”進行抽象概念與形象建模的相互轉化,可以使學生在適宜的認知區間中加速對知識概念的解讀。數形結合思想將抽象的符號概念進行直觀建構,引導學生在圖形與模型中揭露數學問題的深層結構,并可促使學生形成借助建模形成概念、化解難點、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直觀想象”對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重要性,數形結合思想便是“直觀想象”素養的呈現載體,在教學中合理滲透,可借助“數形互助”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一、根據教學內容,把握滲透時機,適當訓練
基于數形結合思想的數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抽象復雜的數字符號,而是有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直觀圖示,通過圖示表征知識更能加速學生的理解與內化,并使他們的學習過程是始終伴隨好奇心的。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更能夠使他們形成“將復雜知識具體化”的學習習慣,為后續更具難度的數學實際問題做好鋪墊。為此,在教學中要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滲透時機,并及時布置適當訓練使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掌握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如:以“雞兔同籠”的問題為例,因四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與建模能力較為薄弱,在面對這類邏輯推理類的問題時往往感到困難,這個教學過程便可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將雞兔同籠的問題列為表格,梳理雞和兔在只數與腳數上的變化規律,通過觀察表格總結出規律與算法,并闡述出推理過程。
二、分析圖形數字特征,認識圖形本質
數形結合思想強調了數字與圖形的有機結合,不僅能靠“形”作為直觀表達,更要結合“數”的精確,讓學生對圖形的特性形成更完整的認知。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是指通過“數”與“形”的交互,使學生對知識概念的記憶不再是刻板的,而是體現出知識的完整形成與變化過程。為此,教師要運用“以數助形”的功能,分析圖形中包含的數字特征,從而使學生借助簡單的數字加深對圖形本質的解讀,加強學生的數形聯覺意識。例如:“平行與垂直”這課需要學生理解“相交”“垂直”的定義,這課本身是以圖形為知識載體,教師可融入“數”作為輔助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相關概念。如:在平行的圖示中,可用“0交點”作為關鍵信息,在相交的圖示中,利用“90°”來判定是否垂直。融合數學符號的判定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使數學思維過程兼具直觀性與精確性。
三、發揮案例作用,體驗“以形助數”功能
“以形助數”功能是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呈現形式,是指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數學符號和數值,以建模思想進行圖形的繪制,而后利用清晰直觀的圖形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解答。教師借助“形”的直觀特點幫助學生以具象性思維理解抽象的概念與算理,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只是識記,而是對概念的直觀解讀。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案例作用,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入不同領域的數學知識中,培養學生“以形助數”抽象思維能力。如:在統計概率教學中,運用圖形整合數據,讓學生更直觀地分析數據變化趨勢;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也可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將問題中涉及的數學符號建構為圖形,幫助理解與推理。如:在“1億有多大”這課教學中,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實踐探究,分別利用紙張與尺子、小木棒、大米與天平這三種方式進行數的感知,學生以形象思維探究數學符號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增強數感、理解概念的目的。
總而言之,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將“數學思想方法”這條“暗線”提升到“顯性”的位置,以促進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內涵,在解題時能夠將抽象概念直觀化、形象化,使學生的思考方式不再局限于對數學符號的抽象思考,而是能夠通過數學建模,將符號與圖像聯系起來,并從自己知識經驗中提取相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中年級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案例讓學生直觀體驗“以形助數”功能在解題中的優越性,還要引導學生分析圖形的相關數字特征,從中認識與理解圖形本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滲透時機、提供適當訓練,讓學生從多方面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的實踐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玉龍. 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甘肅教育研究,2021,(08):64-66+79.
[2]胡燕. 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數形結合教學的重要性[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1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