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婷
摘要:CLIL教學法在初中教學中一直為一線老師所嘗試和探索。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嘗試用英語教授非英語學科,學生嘗試用英語學習非英語學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英語聽說讀寫看的能力,同時又學習了這個非英語學科的知識,達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CLIL教學法;合作學習;跨學科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在跨學科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小組內任務的逐步完成,體驗用英語做事和用英語學習非英語學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實施合作學習
英語課程承擔著學科育人的功能,同時新課標強調英語的時代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其目的旨在幫助學生感知、體驗、理解和運用英語。CLIL能夠較好地實現英語的這一時代特征和功能。它是一種將非英語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英語語言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將學科內容和外語學習相結合,用英語教授科學、地理、歷史、藝術等非英語內容,從而促進語言和學科知識的雙重學習。
相比于傳統英語教學中碎片化的詞匯、短語和句子表達,CLIL課堂上的教學更注重英語在非英語學科真實語境下的應用。CLIL課堂的每節課都有一個學科主題貫穿始終,學生需要將非英語學科的主題知識內容與英語語言學習相結合,從學科知識和應用的角度出發來學習和掌握語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共同來完成學習目標任務。
二、學生互惠合作
在CLIL課堂上的所有詞匯、語法、句型、語篇教學以及課堂活動等都圍繞該學科的學科主題展開,讓學生整節課處于該學科的真實語境中,更利于學生學習、理解、記憶和應用。將英語語言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媒介來使用,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及時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機會。在CLIL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架構和英語語言表達是同步搭建的,"即學即用"的模式讓學生對知識點和對應英語語言表達的記憶更加深刻,真正實現了對語言的應用,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創建學習共同體,相互探究、討論,互惠合作學習。
三、有效設計活動
(一)課標要求
初中階段24個話題中,圍繞“保護環境(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這個核心話題設計了本節課。在這節課中,引導學生談論污染和環境保護等問題,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問題對人類生活和動植物生存帶來的嚴重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二)教學目標
1.用英語談論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聽說能力。
2.了解環境問題,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意識到應該采取行動保護動物和環境。
(三)教學重難點
用英語談論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合作學習法、交際法。
(五)教學過程
1.熱身
讓學生用英語展示準備好的PPT,內容是前一天布置的作業,作業內容是有關于自己身邊見到的各種環境污染現象。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與污染有關的英語詞匯,也為接下來的有關環境污染和保護這一地理知識做了鋪墊。
2.分析與歸納
(1)讓學生看同學們分享的PPT圖片,小組討論用英語說出圖片描述的是哪種污染,并進行正確歸類,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等。
(2)讓學生繼續第二輪的小組討論,思考這些污染是如何產生的,并且用英語說出這些污染對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危害。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污染產生的原因,而且了解污染對環境的危害。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用英語表述事件的能力以及歸納分析能力。
3.激發與創造
讓學生做一個調查,思考如何減少環境污染,然后寫下他們思考的好方法,并分組討論,每組選擇并列出關于每種污染的最佳方法。邀請每個小組與其他人分享這些方法。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開拓思維,大膽嘗試一些有創造性的方法去減少環境污染。提升了學生創造性地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4.小結與應用
讓學生用學習到的目標語言和地理方面的環保知識,用英語給長春市生態環境局寫一封信,信中介紹自己對于身邊環境污染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大膽創新性的保護環境的辦法。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所學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不僅提升英文寫作能力,同時做到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CLIL課堂并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小組合作學習,是班級內所有學生的整體學習。學生可以用個人的智慧,凝聚出小組乃至整個班級的智慧。CLIL引導學生把英語當作工具和媒介來學習非英語學科的學科課程,如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在開拓學生視野和提升他們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學科知識與外語能力的同步,協調、互助發展。本文結合用英語學習地理中環境污染和保護的知識,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CLIL進行初探,以期一線教師們繼續研究和探索更好的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