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質量改善已經進入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在傳播與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參與社區治理,用實際行動踐行生態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團隊自身建設的挑戰。文章通過探討思政引領、專業賦能、制度建設塑行、實踐育人體系、文化培養教育來激發團隊內生動力,增強服務能力,以制度規范保障實現團隊運作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建設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校實踐育人特色項目“‘守護金銀湖’環保志愿服務育人實踐與探索”(2020SJJPD4002)。
作者簡介:王春生,武漢輕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湖北武漢430077)。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2)05-0148-04
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者、前行者、引領者。一直以來,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在傳播生態文明、參與志愿服務、建設“兩型社會”環保實踐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隨著新時代對環保志愿服務要求的不斷提升,原有的建設模式已不能適應目前新形勢要求,探索與時俱進的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要求的團隊建設新模式,以及提升團隊建設與管理能力已勢在必行。
一、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內生動力不足
動機是行為的先決條件,有研究者提出,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動力不足主要體現在認識、導向、約束、情感、意志五個方面[1]。本文通過對武漢輕工大學2245名志愿者進行抽樣訪談,學生們參與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的主要因素有:服務社會、奉獻他人,熱心環保事業,鞏固專業學習,加強實踐鍛煉,提升綜合能力。但部分學生在參與環保實踐過程中行動持續性不強。一是部分學生志愿者對環保志愿服務目的認識膚淺,對精神核心理解不夠,以“被動”召集為主,主動參與度低,對志愿服務效果、質量沒有嚴格要求。二是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不純。少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帶有極強功利性色彩,參加志愿服務是為了獲取相關的榮譽或獎勵。三是效果認同不夠。因為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參與志愿服務的效果較差,得不到認同。
(二)管理制度及機制建設滯后
調研表明,團隊在人員招募管理環節缺乏規范約束,存在部分人員去向隨意,團隊骨干管理意識和能力相對缺乏、同時會隨著換屆斷檔斷層;在培訓環節主要依賴已在校學生和入學新生口耳相傳的“傳幫帶”,缺乏專業訓練,導致志愿服務水平和素質參差不齊;在考核激勵環節,缺乏科學的考核測評依據,“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2]。
(三)專業性及創新能力不強
由于受經費、知識、技能及專業等因素影響,很多以觀看環保視頻、環保知識宣傳、清撿垃圾等簡單方式開展,形式老舊,效果有限。而貼近社區生活需要,解決現實問題、體現專業特色的活動較少,導致志愿服務活動吸引力不強,受眾參與度不髙,活動信息傳播范圍僅限于校內。
(四)缺乏校外經費援助
作為學校組織,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與政府、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橫向聯系偏少,很少能爭取到外部資助。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只能依賴學校有限的學生經費來源支持,志愿者在參與環保實踐活動中,自身的安全及權益保障有限也是突出問題。
二、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建設踐行
以武漢輕工大學“守護金銀湖”志愿服務團隊建設實踐為例?!笆刈o金銀湖”志愿服務活動團隊主要以武漢輕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青年協會為主,吸納生科、土建、規劃設計等專業學生參與,密切與金銀湖濕地公園管理處對接合作,定期到武漢金銀湖濕地公園開展各類環保活動。
(一)思政引領解決動力不足問題
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必須強化社會責任、奉獻意識。黨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推動了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要求我們要牢抓思政主線。首先,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在對接武漢輕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思政課教師時提出,在學院四個專業學生思政課教學中要著重強化志愿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邏輯教育與解讀,解決學生志愿服務“信仰信念”問題。其次,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學院黨委通過組織專業課教師集體設置課程,不斷拓展專業課程中隱性思政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注重在專業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學教育融入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解決學生志愿服務中的“信心”問題。再次,抓好氛圍營造,學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專家、領導講座、宣講等方式深化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的認知,強化學生現代志愿服務精神。另外,注重典型引導。項目實施期間,借助中國青年網、“三下鄉”官網以及學校網站等媒體報道先進選樹學生楷模,吸引學生主動加入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同時也擴大項目影響力。爭取學校黨委宣傳部、校團委大力支持,以講座、視頻、分享會、團支部風采大賽等形式將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及個人事跡在全校進一步宣傳,通過評先評優獎勵等方式讓志愿精神深入更多學生心中,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專業賦能達不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守護金銀湖”志愿服務活動團隊在人員組成層面,以環境工程四個專業學生為主體組建,同時根據需要吸納生物技術、土建等專業學生加入,從專業化、多元化角度為環保志愿服務質量提供了相對專業的人員基礎保證。在專業訓練層面,學院結合當前國家政策、行業發展對環境化學、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工程等課程的最新要求,與科研實驗、實習實訓、暑期社會實踐與服務志愿內容目標結合,并互相促進。讓環保志愿服務成為專業學習的“試金石”和“催化器”。在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對穩定學生專業思想、強化專業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在技術指導層面,團隊聘請了校團委、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等相繼多位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各類指導老師各司其職,分工協作,指導團隊共同進步。校學團及學院黨委負責團隊制度建設、人員管理與保障支持。專業課老師負責帶隊開展現場指導,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如遇到問題及時加以解決。在活動開展前充分與合作方溝通,制定計劃,在活動開展中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在活動結束后及時總結收獲與得失,對出現的問題,反思其出現的原因并做好歸集處理。
(三)運用制度建設解決管理問題
首先,選好種。從新生入學之際,通過選拔出學生干部與輔導員密切合作,觀察甄別遴選有志于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骨干學生進行引導和思想教育,鼓勵其參與志愿環保服務活動,親身感受活動魅力。在自愿自覺基礎上加入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在系統認證成為正式注冊志愿者后,為個人志愿服務行為建檔立卡,做好參與實踐記錄。其次,育好苗。依托各學院聘請的專業教師對新進團隊成員定期開展環境保護、心理學、人文禮儀、法律等方面培訓。嚴格規范各類不同環保志愿服務操作程序,確保安全高效,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同時,為加入“守護金銀湖”團隊的新生一對一聘任團隊骨干成員擔任新生“導師”,負責全程指導,通過老隊員“傳幫帶”,加快新成員的融入。再次,加強志愿服務考勤與過程記載考核。學院將參與“守護金銀湖”環保志愿服務與勞動相結合,參加志愿服務學生簽訂服務協議書,明確服務內容、時間和有關權利、義務,制定相關勞動細節實施辦法,將環保志愿服務作為勞動重要內容,納入勞動和素質拓展學分計算。制作武漢輕工大學“守護金銀湖”團隊志愿服務活動感悟手冊,每次活動拍照留念,并有當期服務隊員填寫服務項目內容、過程、效果及感悟等。同時還建立了定期與服務對象的溝通與反饋制度,從項目確立、實施、效果反饋等方面全程對接,全面監督服務質量與參與人員表現狀況。然后由服務方、帶隊老師或學生骨干進行點評打分,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加強考核結果任用,借鑒其他高校做法,做好政策激勵、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3],每一學期對參與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成員根據表現進行志愿者星級評價,并根據其表現在綜合評價、獎學金和助學金評定、推優入黨、就業創業等方面綜合考慮,擇優推薦。每學年結束時,團隊實行全員競聘、學院審核制度,確保把威信高、素質強、勤于奉獻的骨干留下來,傳下去。
(四)拓展資源增強保障
高校開展公益環保志愿服務面臨最大問題是資金。首先,加強與政府和民間環保組織聯系與合作。武漢輕工大學“守護金銀湖”志愿服務團隊連續四屆參與湖北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組織的湖北省高校“與綠同行”微公益環保創意大賽,均獲得較好名次;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環保服務項目信息,與金銀湖濕地公園管理處、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城”環保服務中心合作開展“守護金銀湖”“潔凈塔子湖”等多項活動,爭取到了一定的物質和資金支持。其次,依托校友資源拓寬資金渠道和爭取技術支持。近年來學院為“守護金銀湖”團隊爭取到“一念元”“華虹高科”等多項校友獎助學金,專款對參與志愿服務學生進行車費補貼、用餐補貼,保險補貼等。武漢輕工大學志愿服務團隊還利用學院教師在行業中的企業資源,聘請了多位校外導師作為團隊技術指導,不定期為“守護金銀湖”團隊開展環保一線實務操作講座和訓練,傳授心得經驗。再次,不斷拓展社區活動形式。如“守護金銀湖”志愿服務團隊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深入到周邊中小學開展環保知識宣傳講座,將服務的質量和口碑向校外拓展輻射。此外,學校與學院聯動,鼓勵學生購買商業學平險,為志愿活動提供安全保障。
三、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建設取得的成效
針對上述問題,武漢輕工大學志愿服務團隊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績。
(一)實現勞育、德育良性結合,深化學生對志愿精神理解
高校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把思政教育滲透到巡湖、水質監測、環保主題宣傳、環保義賣、綠植領養、綠植盲盒養成計劃、“千人簽名倡環?!钡忍厣顒拥母鱾€環節,讓大學生強化對志愿服務活動自愿性、公益性、組織性認識,進一步樹立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思想;通過環保志愿服務,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中獲得履行社會責任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切身體會到國家治理體系及能力的不斷提升,調整對自我發展的定位與反省,以達到按照社會需求塑造自我的目的[4]。
(二)實現專業教育與志愿服務良性結合
在已形成適合公益環保志愿服務團隊可持續性發展模式中,“守護金銀湖”項目團隊找準了志愿服務與專業教育結合點,所設計的志愿服務項目類型也是與學生所學知識背景相契合,學生一入學就能接受到本專業較長時期的志愿服務實踐訓練。能隨著專業學習的加深,不斷擴展志愿服務項目涵蓋范圍,可以讓學生將專業學習成果轉變成志愿環?;顒蛹寄?,極大強化了學生學習的意愿,提升了學生專業學習與實踐興趣,對于堅定學生專業思想,鞏固專業所學大有幫助。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學院級別學生志愿者行為考評規則,通過綜合運用志愿者評價效果,激發并保持了學生志愿服務的內生動力長效性。
(三)實現公益服務與人才培養的良性結合
目前,“守護金銀湖”項目團隊運行機制良好,活動定期持續開展,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2018年獲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第一屆“與綠同行”微公益創意環保大賽優秀項目獎;2019年獲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團省委聯合舉辦的“與綠同行”微公益環保創意大賽二等獎;2020年獲批武漢市環保局“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武漢市優秀公眾參與案例,多名學生被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團省委聘為“湖北青年友好環境使者”。數年來,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參與該項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考研深造率達30%,一批批畢業生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全面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喬永剛.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動力培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蘇海泉,喬松.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精神培養長效機制的構建[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9,20(3).
[3]榮文婷.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創新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6).
[4]李琰.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志愿服務目標與路徑探究[J].人文天下,2020(12).
責任編輯:聶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