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梅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在當代社會,它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及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在高中語文的課程中也占據了不小的篇幅,對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有著直接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明確古詩詞鑒賞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找到合適的課堂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從而提高其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和文學素質修養,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
自古以來,古詩詞在我國就占據著一個特別的地位,它是由無數先人前輩的智慧凝聚而成的。我們不僅能從古詩詞中探索出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還能了解歷史洪流里不同的人物故事。鍛煉鑒賞古詩詞的能力,有利于增強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認同感,也能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但在過去的填鴨式教育影響下,課堂教學片面追求古詩詞的背誦和解答題目的對策,從而忽視了古詩詞包含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局限了學生對古詩詞背后文化的思考和認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本文對高中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展開探討,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
學好一首古詩詞,首要的就是了解其背后的創作背景。和現代的白話文不同,古代的詩詞往往都是用最簡練的語言去表達最深刻的感情,如果不事先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僅僅是解釋字句的含義后就要求學生背誦,學生是很難把握住其中蘊含的感情的。在高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步子放慢,引導學生去探索古詩詞作者的生平,創作時的經歷和心情狀態。比如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布置一個了解辛棄疾的小任務,讓學生在課前做好準備,再在課堂中進行分享。在分享描述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知道當時辛棄疾已經六十六歲了,他的一生都在主張抗金卻沒有被當權者重視,被重新起用時當權者卻采用了激進的抗金方式。從中能夠清楚地看到辛棄疾對國家現狀的憂慮和悲憤,以及渴望著能夠像建立霸業的孫權一樣金戈鐵馬為國家立功,詞中充斥著悲涼和壯闊之意。只有突破古詩詞的表層,共情詩詞背后的人物作者,理解詩詞中的情感表達,才能提高學生的體驗感和鑒賞力。
二、開展古詩詞的情景教學
除了了解創作背景,還可以開展情景教學。我們從校園走出來,都知道許多教師為了趕進度,慣常的教學方式是選擇讓學生做好預習,然后在課堂教學中直接講解古詩詞的含義,緊接著就是要求背誦和默寫。與其強硬要求學生背誦,直接向學生灌輸詩詞內容的填鴨式學習,不如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演繹對應古詩詞的場景,設身處地地去體驗去感受古詩詞中人物的環境心情。舉個例子,在教師展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的時候,學生先做好分組,接著在課堂里輪流上臺表演詞中的場景,有人演繹蘇軾望江感慨的憂憤,有人演繹周瑜娶妻搖扇的風流姿態,還有人演繹戰爭的激烈和殘酷。演繹古詩詞,能夠將平面的字轉化成立體的場景,給學生展現出更直接生動的畫面,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創造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古詩詞變得更加“接地氣”。
三、培養古詩詞的興趣愛好
有個偉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被某樣事物吸引而產生了興趣的時候,興趣就會使我們的變得積極主動,會開始嘗試去觀察和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外界給予我們的信息。對于高中古詩詞鑒賞課堂的教學,道理是一樣的,如果學生被強迫去背誦,那他們的內心一定是充滿抗拒的。雖然他們按要求做了,也順利地背誦下來了,可實際上他們距離古詩詞更遠了。因此教師要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深入地了解古詩詞教材的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方案。[1]還要為學生營造適當的教學情境,合理運用網絡設備,把古詩詞中已經用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轉被動為主動。就像我們學習柳永《望海潮》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投屏的方式,給學生還原古代杭州的繁榮景象,同時借助網絡讓學生看到錢塘江海潮時的影響視頻,將自己帶入到詞人柳永的角色,親自感受到觀潮時的震撼。如此,每當學生閱讀朗誦到《望海潮》的時候,他們有關錢塘江漲潮時的記憶就會浮現在腦海中,擁有清晰的畫面感。相比死記硬背,這更適合課堂教學,也更有利于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四、提高古詩詞的傳承意識
古詩詞是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同時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古詩詞,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汲取借鑒前人優秀的地方以塑造更優秀的自己。它還能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在弘揚中華優秀價值觀中發揮重要作用。反之也是成立的,當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傳承責任時,他們會為此付出更多的關注,更耐心地去解讀詩詞的含義。比如學習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時,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這句中,學生會知道“纖云”是輕盈的云彩,而“飛星”在詞中代指了牽牛、織女二星,再聯系上“金風玉露”也就是秋風白露,一副牛郎織女在鵲橋重逢的場面躍然在眼前。而一提到牛郎織女,我們都知道他們代表著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七夕,也就是我們說的情人節。然而情人節不是我國獨有的節日,西方也是有這個節日的,但他們沒有“七夕”。“七夕”這兩個字一經念出,滿滿的都是屬于中國文化的氣息,這是屬于中華民族的驕傲。讓學生意識到文化特色所在,其承載的古詩詞需要傳承,他們便會主動接過擔子,努力去克服困難認真學習古詩詞。教師需要盡可能的改善古詩詞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感悟詞的整體情感和環境,認識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鑒賞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古詩詞創作時的人物經歷和時代背景,盡可能地開展古詩詞情景教學,讓學生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真真正正地走進古詩詞,還要挖掘出古詩詞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變被動為主動,讓其積極探索古詩詞中的玄妙,感受其趣味之處,提高學生作為文化傳承人的責任意識。用不同的鑒賞方法,邁向等待已久的古詩詞。
參考文獻
[1]余強.高中古詩詞鑒賞的有效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8):88-89.
[2]王煜. 高中古詩詞鑒賞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5):72.0F6D8556-6ACD-4637-8135-A62BF25AC6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