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銳
摘要:隨著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的推行使用,歷史大概念教學成為了當前的熱門詞匯,如何解決當前高中一線教學當中面臨的課時少內容多的困難,本文通過對大概念的解讀,淺談如何將大概念教學與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相結合,從而有效開展新教材教學進行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大概念;歷史素養;有效教學
一、大概念教學理念的來源
美國課程專家馬克威森曾經指出:“學科知識領域的中心是大概念,它具有普適的,持久的解釋力,是學科中各種概念、原理、規律內在聯系的根源,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會隨著認知能力和經驗增加而加深。”
大概念不僅代表著一種知識,更代表著一種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在以后的日子當中或許會逐漸淡忘某些具體的知識,但這并不妨礙其去繼續探索追求新的知識。
與此相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當中也明確提到歷史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理解歷史核心素養,以“大概念”為核心科學制訂教學目標:學會梳理專題內容,明確專題涉及的范圍及重要史事,概括和確定專題的關鍵問題,圍繞關鍵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而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建立聯系。因此,大概念理念下的教學必須要以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為落腳點。
二、歷史大概念的具體內涵
王喜斌教授在《學科大概念的內涵、意義及獲取途徑》(教學與管理,2018年第8期)中提到:“學科大概念是指學科內容中的要點和關鍵問題,是對相應學科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整合,可以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化、系統化。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記憶、理解、綜合和運用,從而真正達到核心素養的提升。”
王教授著重強調的是知識整合和系統化,歷史大概念可以將復雜的歷史知識化繁為簡,從而實現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英國教育學家溫哈倫指出:“學科教育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一個向大概念趨近的過程,最終可以幫助學生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所以歷史大概念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概念教學,它強調的是歷史本質和思想,讓歷史真正具備解釋力、可信度,這樣就需要歷史老師學會系統整合教材知識,確定主題,可以是一本書、一個單元,甚至也可以是某一節課的內容,讓所有的知識內容可以圍繞這一個主題展開。
三、大概念歷史教學實施路徑下的素養提升
(一)大概念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分為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和選擇性必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三本),必修部分以通史的形式呈現,選擇性必修以專題性質展現。
統編版教材內容新穎豐富、知識覆蓋面相當廣泛,對學生與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面對新教材,高中歷史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面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問題,這就決定了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有效取舍,對于一些艱澀難懂的概念與結論,也必須要找到其相互之間的聯系,由此大概念教學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然要求。
(二)大概念歷史教學的可行性與案例
《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分別講述中國史與世界史,從教材內容結構上來說,既有橫向的歷史聯系(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展),也有縱向的歷史聯系(不同時期在同一問題上的相互關聯),因此對綱要內容既可以進行橫向的知識整合提出歷史大概念,也可以進行縱向的知識整合提出歷史大概念,這在新課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非常有效地對碎片化的歷史知識進行相應的整合,從而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最終達到提升歷史核心素養的目的。
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五單元標題為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本單元分兩課內容分別闡述了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本階段正好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期與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期,可以說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特殊時期,因此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本單元可以以圍繞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為主題立意,將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放在同一主題立意下闡述,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核心概念,也可以在大概念的引領下有效幫助學生強化時空觀念,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選擇性必修教材相比《中外歷史綱要》其專題性更強,內容更為深奧難懂,因此,歷史大概念教學在三本選擇性必修教材的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本單元分為三課內容以時間為線索,分別闡述古代、近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生產發展與科技進步,本單元的特點是主題明確、概念清晰、縱向線索完整清晰,難點是知識相對比較零碎,理解與記憶的難度較大,因此,歷史大概念主題教學在本單元的運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
本單元同樣可以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為視角,以手工——機器——智能為主題立意,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為核心的唯物史觀為方法,形成本單元的歷史大概念,將單元的內容進行有效地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相應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判斷史料,有效提升史料實證能力,在歷史大概念下運用唯物史觀科學解釋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最終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的家國情懷。
四、大概念下歷史素養提升的教學設計要點
(一)歷史情境的創設
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于,歷史是在解釋過去的事情,學生想要了解、感受、體會過去的史實就必須借助史料,由于知識水平與生活閱歷的限制,單純借助史料是無法讓學生對過去的歷史產生感同身受的體會的。
因此,在歷史教學設計過程中,歷史教師除了必須具備抓住核心問題形成大概念的能力,更需要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其展現給學生,歷史情境的創設就變得非常重要。
例如:同樣在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誕生這個單元,對于這一時期工人的現實生活,學生是無法深刻體會的,這就需要歷史教師盡可能去查找原始史料,比如資本家生活的奢靡與工人階級生活的悲慘,通過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帶入歷史,由此展開教學。
(二)問題的引領
歷史并不僅僅只是講故事,它需要我們在了解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形成對問題的有效思考,從而促進對問題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
例如:對于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誕生這一單元,在展現史料的基礎上,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生產力飛速發展的同時工人階級生活為何如此悲慘?社會財富都流向了哪里?工人階級的斗爭為什么屢屢失敗?
通過問題的引領,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提升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歷史終究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大概念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歷史的能力,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大概念教學的優勢,實現我們的歷史教育的夢想!
參考文獻:
[1]陳志剛,王繼平.大概念的理解與教師備課[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9)
[2]方美玲.歷史學科大概念的確立及其教育價值[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