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珠


摘要: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爾·馬爾茨曾經說過:“所有人都是為成功而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沒有成功。那是因為每個人使用頭腦的方法不同。”雖然每個人都有思維,但是思維的質量有差別。高質量的思維可以引領生活的各個領域,相反不良的思維則會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思維是數學課堂的靈魂,小學數學課堂更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學生的思維能力迫切需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作為培養下一代人才的教師,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思維方式的責任,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得到思維的突破。
關鍵詞:改變,開放,縝密,深刻
思維是人最本質的資源,它又是足以影響人成敗的關鍵因素,尤其是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必須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來適應新環境,解決新問題。知識不等于智慧,擁有較強思維能力的人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放眼如今的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學生掌握更多知識上,一味地讓學生做很多簡單重復的練習,忽略了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課堂上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在逐漸消磨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思維是數學課堂的靈魂,小學數學課堂更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學生的思維能力迫切需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教師應該用智慧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讓學生的思維在學習中有所突破。
一、打破常規,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
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思維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導致思維的定勢,思維定勢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判斷能力,限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偶然改變一下教學模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的定勢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其中有一個給三角形畫高的環節,大部分老師受認識三角形的影響,給學生展示的三角形一般都是水平放置的。學生很容易就會想到水平方向的底邊對應的高,因為老師也沒有提出畫幾條的要求,所以很少有學生會進一步思考三角形其它兩條底邊對應的高(如圖1)。此時,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即使通過老師的再次引導,學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底邊以及對應的三條高。由于受學生先入為主的影響,學生會對水平方向的底邊對應的高記憶尤其深刻,對三角形其它兩條邊對應的高記憶不深,特別容易被忽視。這樣的學習結果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三角形的其它知識有很大的影響。要改變學生的這一思維定式其實也很簡單,教學時只要改變一下三角形呈現的位置。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三角形不是中規中矩水平放置的(如圖2),讓學生在傾斜位置的三角形上畫高,學生的呈現的三角形的高有的是這條底邊上的高,有的是那條底邊上的高,有的畫出了一條高,有的畫出了兩條或者三條三角形的高。此時,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他們從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高。
課堂上教師只是有意識地改變了三角形的呈現方式,然而就是這一個小小的改變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了。學生的對高的理解不再受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局限,片面地認為三角形只要一條從上到下的高,而是根據三角形高的概念展開了開放式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能獲得更準確更全面的知識。課堂是學生發展思維的練武場,老師要不斷改進原來死板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模式,盡量給學生提供更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
二、適當留白,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縝密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學生習慣于一個問題只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這個習慣大大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種思維的約束,往往讓人只看到事物或現象的一個或少個方面。認為只找到了一個答案就萬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要去尋找第二種乃至更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漸單一不夠縝密。往近處說,當學生遇到越來越復雜的問題時,就會出現顧此失彼、漏洞百出甚至難以應付的現象;往遠處說,它間接影響了學生將來對生活以及工作的判斷能力。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縝密。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中,像“小明和小紅的步行速度分別是100米/分鐘和80米/分鐘,兩家之間相距500米。如果兩人同時從家出發,相向而行,經過2分鐘小明和小紅還相距多少米?”這樣的題目,學生很容易解決。這樣的練習一定程度上只是讓學生重復操練了相遇問題的解題模式,思維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且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的定勢,誤認為類似這樣的問題都是相遇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一改,把其中“相向而行”的信息去掉,讓學生比較兩個實際問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就會發現“小明和小紅”行走的方向可以靈活多變的,絕對不止“相向而行”這一種。通過進一步研究,學生發現,兩個人的行走方向可以是“相向而行”,也可以是“相背而行”,還可以是“同向而行”。“同向而行”時還有快的前和慢的在前兩種情況。有時候教師給學生呈現的信息不要總是面面俱到,有時候可以適當留白,增加學生的思維的空間,給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考慮問題的機會,讓學生慢慢地學會考慮問題的全面性,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縝密。
三、繼續延伸,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
教學的本質不僅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在于讓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然而有很多學生對于已經涉及過的問題尚且能夠勉強應付,但對于一些新穎的題型或者綜合性比較強的實際問題很難找到突破的方法了。反思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老師以題講題的現象比較多,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得到深刻地發展。解題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沒有深刻研究問題本身的前因后果,導致學生解題只是依葫蘆畫瓢,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刻性。要改變練習的觀念,更要改變學生思維的深度。從目前利益來看或許對解決當下的問題并沒有什么實質的幫助,但從長遠利益來看,學生從中學會了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的解題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特別是像選擇題這類的練習,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局限于讓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忽略了其他答案對問題是的實際意義。例如高年級數學中有如下一個選擇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看懂題意,還要讓學生能夠看懂圖意。指導學生可以根據蓄水池的特征和折線之間的關系直接找到正確答案;也可以通過排除法找到正確答案。對學生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練習大部分學生能夠明白選哪個,為什么選那個。但是如果學生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或者比這個問題更具挑戰性的實際問題時,學生還能應付自如嗎?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當學生找到正確結果后我們老師還可以做些什么?就如以上問題我們可以繼續問:“如果用圖1表示水的深度h和注水時間t之間的關系的,那么你們能想象出這蓄水池的樣子嗎?”這樣的問題學生覺得很新鮮,在學生的潛意識下,很少關注不符合題意的選項,也很少去思考不符合的原因,以及思考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怎么修改題意才能符合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深入研究,學生得到了一題多練的效果,學生對題目中所涉及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學生能經常接受這樣的思維鍛煉,那么學生的思維也能得了更深刻的發展。
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學習階段還是生活階段思考無時無刻不在左右人的行為,因此人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品質將會影響人一生的所有行為。一個不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會在學習和生活上失去方向,走上歧途;相反,如果一個人具備更加靈活、更加開放、更加深刻地思維模式,那么這個人會具備超出常人的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師的我們肩負著培養人的任務,我們應該改變以往陳舊的、機械的、淺層的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的目標更多地聚焦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開放和深刻。
參考文獻:
[1]《思維風暴》鴻雁編著
[2]《重塑學習》朱德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