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正瓊
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水平大幅提升,對數學課程的有效學習具有積極影響,且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狀態。對此,相關授課教師應該明確發揮自身的課堂引導作用。在數學授課期間,數學教師要基于課程教學需要,合理借助各式教學方法,培養、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思維能力;
引言
新課標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就為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運用能力的培育。
一、基于思維能力培養需要,借助情境、結構化問題輔助授課
新時代下,授課教師應善于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授課。經實踐發現,授課教師深入挖掘情境教學法應用優勢,借此訓練、培養班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授課效果更為理想,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將因此大幅提升。以“認識時間”這一課為例,以往數學教師會借助鐘表向班級學生展示時間的正確讀法,且會將相關理論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這種數學授課方式十分直接,且能將課程中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完全傳達給學生,但是這種數學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學生也無法借此鍛煉提升個人數學思維水平。這時候,教師如果借助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各種情境內認識時間,“認識時間”課程的授課效果將顯著提高。在情境內,教師應該優先設置與班級學生關聯密切的幾個時間,如“早上第一節課的時間”“課間操時間”等均與小學生關聯密切,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帶領班級學生認識時間,激發班級學生學習興趣。隨后,教師逐步帶領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秒針,并在此基礎上讀取其他時間,能幫助小學生真正認識時間。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這部分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借助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授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分析不同指針之間的關系,學生不斷思考,學習效果十分理想,思維能力也將得到有效提高。
二、妙用信息技術,詳解抽象數學理論
在數學學習中,由于學科的抽象性,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圖形,通過圖片,影像的方法表現出來,一方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另一方面將復雜難懂的事物簡單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也是一種打造高效課堂的手段,學生能更好地去理解數學知識點,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例如,在講解小學數學“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1~5的加減法”習題,幫助學生復習所學數學知識,為后續教學做足鋪墊。再通過計算機音樂軟件播放“6~10兒歌”,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之能夠以跟唱兒歌的方式,初步了解基數和序數,學會寫“6、7、8、9、10”,并從生活經驗出發,理解抽象的數學理論,能識別和讀準不同數字。然后,教師要播放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天氣變化”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從氣溫攝氏度變化中,理解“6~10加減法”的基本算理,從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直觀理解抽象的數學理論。最后,教師要在學生初步建立數感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思考有關天氣變化的問題,為其呈現不同的穿衣指數信息,讓學生通過識別氣溫變化的方式,解答自己心中的學習疑惑。教師鼓勵學生將所學加減法知識與“氣溫變化”建立起聯系,從而圍繞實際教學內容啟迪學生智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抽象的數學理論。
三、實踐引趣,感受內涵
在常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以教材為中心,按部就班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陳舊、滯后,難以真正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基于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定的實踐操作活動,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知識的樂趣。例如,在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動手裁剪出相關的圖形。如此一來,這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滿足了小學生的動手愿望,促使其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了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激發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四、靈用合作探討,培養優秀團隊意識
小組學習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助于先進帶后進,促進班級的整體學習氣氛。另一方面,互助小組交流的方式,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主動探索知識點,會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培育他們基本的數學素養,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講解小學數學“混合運算”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分析混合運算的順序,使之能夠明確重點學習內容,在已經建立的數感和符號意識上,重建混合運算流程,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本質屬性。然后,教師要從“約定成俗”的算法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計算“10+8×2÷4”,分析同級按照“先加減、再乘除”順序進行運算的正確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合作學習興趣,提高其團隊合作意識。學生能夠在合作中深入探討,分別按照“先加減、再乘除”和“先乘除、再加減”的順序進行計算,在學生得到不同結果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展示算式的正確答案“10+8×2÷4=14”,讓學生明白混合運算的正確順序。最后,教師要展示算式“(10+8)×2÷4=14”,鼓勵學生以合作探討的方式進行計算,同時也要巡視并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合作學習指導,使學生能明白存在括號的算式要優先計算括號內的算式,從而深化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印象,改善教學現狀,讓學生在合作中提高團隊合作意識,掌握混合運算規律,提高數學學習的質量。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授課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著重培養班級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新時代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育工作開展的大方向。在這一背景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將得到充分鍛煉,且能在不斷思考探索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在未來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憑借個人數學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盧珍.探討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1(3):57.
[2]戴古月.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教學的思考[J].小學生(中旬刊),2020(10):57.
[3]陳喜英.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亞太教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