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要求,要將提升學生的素質放到教育的核心地位,學校要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品德。而且小學時期正是孩子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小學教育當中加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幫助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也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的約束自己的行為,從根本上肯定了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的重要性。而在課堂中教師需要采取何種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一個熱門話題。接下來,我將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發揮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興趣這幾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策略
一、注重課堂理念變化,突出學生學習主動性
隨著時代在進步,小學生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他們渴望別人可以認同自己的想法,更加具有自主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特點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專注于學生自主能力的教學引導,更好的帶領學生展開思考,從而更加深入的看待問題,提出適宜的解決方案。教師積極的應用啟發性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固有的認知上,更好的提升綜合學習能力,擴大自身知識積累。其次,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相關的情境,為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提供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在開展學習的同時,調動他們的動手、動腦、動口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請你在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了解中國包含哪些少數民族?不同民族所表現出的特點有哪些?學生通過自主性的學習思考,找尋出問題答案,更好的解決現實問題。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后,教師在課堂結束之后要及時的進行反思,聽取他人的建議,寫出個人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進一步優化教學方式,積極的做出教學引導
小學生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具有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的特點。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應用,充分挖掘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性使用更加新鮮的教學方式,逐步提升課堂上的教學趣味。教師組織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選擇角色參與扮演,加深對教學任務的印象。比如,在學習“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模擬法庭”的活動,并結合具體的案例來讓學生體驗法律的威嚴以及神圣不可侵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了自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義務與責任,也提高了學生尊法懂法用法的意識。其次,教師還需要意識到,學生不僅能夠在教室里學到東西,還可以在戶外實踐活動中學習課本中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廢棄物品設計制作大賽”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彰顯教學指引的功能性,比如,在學習“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講述幾例青少年吸毒、酗酒的案例,讓學生頭腦中要一個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強化高效課堂建立成果,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日常小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堅守正確的教學認知,對于自身教學定位十分清晰,教師充分發揮教學輔助作用,突出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內容。因此,讓課堂真正的成為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新天地,教師是關鍵。打造“以人為本”的課堂,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前提。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認知,選用積極的教學策略,更好的完成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師應該將自己從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中解放出來,不可以把學生看作沒有思想的機器,而是要把學生看作獨立的、有特點的、充滿智慧與活力的人。比如,在學習“我們的班規,我們訂”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分小組分別從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兩方面進行討論,將制定班規的權力教給學生,以此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其次,教師要主動的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做到真正的尊重信任學生,維護每個學生的權力,哪怕是學習成績差、品行不良的學生,教師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對其進行賞識教育。當然,教師明確教學差異性,知曉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并且尊重學生所表表現出的不同點。不能一概而論的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做到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思維習慣、行為舉止等方面進行訓練,確保學生可以獨立的展開思考,開拓學生的學習認知,更好的訓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四、凸顯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為進一步達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教師更好的應用道德與法治課程,保障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預先做好課堂內容講解的準備工作,比如,教師在教授“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的一開始講一些關于傳統美德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引導下,小學生便會將停留在課間或上節課的注意力集中到本節課上來。由此,教師積極的完成教學情境創設,比如,在“應對自然災害”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模擬地震時的情境。同時,教師可以適時的講授一些注意事項和逃生技巧,引導學生在遇到自然災害時做出正確的反應。最后,明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教學相關性,更好的降低教學難度。比如,在學習“生活離不開他們”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勞動工作者在為這個社會默默奉獻著?設定問題展開思考,有了學生身邊的例子,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總結
綜上所述,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措施有很多,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課程目標從中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明確自己作為公民的義務與責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層面的學習見解。當然,教師更應該注重自身修養,以身作則。而且作為一名德育教師,我們更需要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要將學生培養成遵守紀律、具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尊法守法用法、擁有健全品格的社會主義新青年。
參考文獻:
[1]陸立梅.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06):43-45.
[2]朱軍.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3):227-228.
[3]張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山西大學,2021.DOI:10.27284/d.cnki.gsxiu.2021.000804.
作者信息:賈本能,男(1964.08-),漢族,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西河鎮人,專科學歷,單位全稱:湄潭縣西河鎮完小???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