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性教學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把德育與生活緊密結合,既是生活的延伸,也是學生的學習之源。實踐性教學就是把教學活動放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意識,把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學生主體的內在需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取有生命力的知識,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突出特征是“實踐性”,即強調與學生的人生體驗、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技能,提升生活體驗,促進思維方式和核心素養的養成。同時,新課程標準也強調了“初中階段生命的逐漸拓展是課程建設的基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充分挖掘和運用學生現有的生活體驗,選擇學生所關心的問題,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需求和準則,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一、轉變教育理念與教師角色
實踐性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方面和手段。教師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心理等品質,進而轉化為良好的行為,而非單純地了解和掌握知識。
1.轉變育人理念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積極主動地參加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把教材理論和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在實踐性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營造輕松、平等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實踐活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應當為學生創造自主的思維空間,使其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身的情緒體驗來提高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運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中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保證學生的健康發展。
2.轉變教師角色
實踐性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做好實踐教學,就必須從原來的權威向合作伙伴轉變。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全體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自己的定位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把自己定位為是引導學生成長的向導。老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溝通,謙虛地聽取學生的意見,聆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成為知心朋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有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在實踐教學中互相影響、互相激勵、共同發展。
二、豐富實踐性教學的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踐性在于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創造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在探究、交往、體驗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一般來講,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創設一定的情境或者在真實的生活中來再現教材的內容,使其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從而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情境教學的核心是“身臨其境、情景交融”?!扒椤笨梢约ぐl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境”則可以給學生以現實的學習情境。在實踐性教學中,“情”和“境”的結合,注重情境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用“情境”來啟發學生的思考,用“情境”來喚起學生的情緒,把“情境”融入到教學中,使知識教育、提高興趣、學生成長有機結合。對學生來說,自己的親身體驗往往會給他們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潛移默化中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2.案例教學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案例教學法是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而設計教學案例,使學生積極參與案例問題的討論、探究、解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通過探究式的案例學習,掌握知識并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綜合能力、自主參與合作的能力。美國學者郎道爾在十九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后來,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在各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了案例教學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在案例教學中,除了引用教科書中的實例,還要注重從學生身邊的實例中發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是通過設置探索性的問題情境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學生積極地獲取知識,并養成積極的、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簡單地說,探究式教學就是要找到問題,找到資訊,處理資訊,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創造情境,建立探索性的空間,學生通過觀察、繪制、分類、比較等方法,搜集資料,并形成假設,通過集體和個體的努力,最終來實現教學目標。
4.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法是指在在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引導下,走出校門,對特定的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進行實地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在進行社會調查前,教師要明確調查對象和相關內容,并對其進行簡易的訓練。這包括制定調查的方案、確定調查的地點;對調查內容的劃分、調查方式的選擇、調查資料的收集、調查報告的編寫等。由于受初中生總體水平的制約,可以采取小組團體的方式進行社會調查。
結束語
實踐性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可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基本原理及其如何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效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更好培養和發展初中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倫峰.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1):56-58.
[2]齊愛軍.“互聯網+”時代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6);64-65.
[3]侯翔.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0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