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龍






摘 要:作業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部分,更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延伸,因此創新作業設計成為減負增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雙減”背景下,要科學定位作業功能,從對接學習目標差異化、生活化、多樣化、項目化等路徑,設計為學習增值的高質量作業,最大化發揮全面育人功能。
關鍵詞:作業功能;指向學習;創新設計;全面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6-0061-04
“養其根、蓄其力、立其本”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之本。作業是教學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置作業是教學過程產生連鎖式結構的重要環節[1],作業是學生“習得、悟得”進而提升素養的重要載體,對“養根、蓄力”意義重大。作業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作業及其管理成為重要的教育話題。2019年6月2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第十條明確提出“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要求;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綜上可知,作業對育人價值的重要性以及作業改革的迫切性日漸凸顯,“雙減”政策落地引發作業改革意義加深。如何讓作業“轉方式、提質量”,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作業成為學生素養提升的墊腳石與全面育人的加速器,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一、地理作業存在的問題剖析
作業是學生學習中的“家常便飯”,“營養美味”的作業讓學生受益其中,而有些作業卻引發學生和家長的種種吐槽。通過問卷調查與分析發現:“繁重”與“低效”成為作業的“痛點”,作業游離于教學整體之外是作業設計的“堵點”,作業對教學增值“于事無補”是作業的“淤點”。大量機械且重復的作業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從而敷衍應付。通過教學檢視與對作業的反思,筆者發現作業的問題集中指向:作業目標缺失,沒有針對性、指向性,缺乏精選和設計,隨意、片段性的作業與學習目標不匹配;作業缺乏生活性與情境支撐,往往就知識學習知識,就知識練習知識,缺少情境支撐下的問題導學;作業類型單一,書面作業多,探究類與實踐性作業少;程序化的單科作業多,有挑戰性的、綜合性的、跨學科協同的作業少;作業缺少層次性,往往“一刀切”,分層作業、自主選擇的作業少;硬性規定作業多,“彈性化”作業少;作業功能窄化、難度失控,多集中于鞏固、檢測,沒有將自主學習納入課程體系中;作業難度較小缺少挑戰,或難度較大拔苗助長。此外,個別教師把作業當成追求分數、懲罰學生和轉嫁課堂教學壓力的手段,簡單地將作業數量與學習質量等同,布置大量重復性、記憶型的作業,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能力鈍化。作業功能被異化、質量低下、負擔過重以及管理失效等問題影響著學生學習力的生長。
二、地理作業的功能與價值
1.地理作業的功能指向
作業是學校輸出價值、全面育人的重要載體,是師生溝通、家校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高質量作業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檢驗教學效果、提升知識遷移能力。通過作業讓學生實現“會學、學會與會用”[2],進而提升學科素養。
對教師來說,作業是一種檢測、診斷與評價手段,也是導學和促學的載體。通過作業批改與分析,能及時了解學生學情實施教學改進,并利用易錯點生成二次教學資源。評價不是簡單的紙筆測試,需要圍繞一個目標,尋找達標的證據鏈條,采用過程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拓展類與探究類作業既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平臺,也為“延時”評價和“換位”評價轉換時空,此類作業很好地解決了課堂時間不足導致評價無法全域展開這一問題。
對學生而言,地理核心素養是在學習過程中習得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四個層面[3]。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知識的支撐,但知識不等于素養,知識的簡單堆砌也形成不了素養。教學由“知識傳遞”走向“問題觸發”,學生由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是素養培育的必由之路。作業是學習感悟的載體,通過作業的“伴學”,知識不斷內化與活化,作業既能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也能推動學生完成深度學習。
2.地理作業的價值取向
(1)作業在課程標準中的價值定位
教師設計每一項作業,都要與地理學科課程標準相關聯;學生做的每一道習題,都應基于地理課程標準關于教學目標的要求而設計。清晰的課程價值是判斷作業質量好壞的首要標準。
(2)作業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價值定位
好的作業與學生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教師布置的每一項地理作業,應嵌入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與學科前置知識的鞏固和學科后續知識的發展相關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作業的價值就是促進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完善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因此,判斷作業的好壞,要把作業放在學科知識體系中去思考。
(3)作業在學生學習情感中的價值定位
好的作業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兼具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作業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情感的維度、興趣的燃點、挑戰的難度,是判斷作業好壞的重要標準。
(4)作業對完善學生認知與情感模式的意義
好的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還有利于學生學科知識結構或情感結構、社會經驗結構的完善。只有讓學生的學科結構或社會情緒、實踐經驗得到完善,學生才能真正感知到學習本身的意義。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完善認知結構與情感模式,通過獲得感促進學習動機良性循環。
(5)作業對學生個性化成長的定位
按需教學和分層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原則,設置作業更應尊重差異,通過設置契合性分層作業,滿足學生個性成長需求。此外,好的作業應是 “以少勝多”的作業;是有思維含量和探索空間的作業;是綜合性訓練的作業……
三、地理作業設計的優化路徑
質量是作業的靈魂。影響作業效果的因素很多,研究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圖1)是對作業設計改革的積極響應。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把作業視為整體學習的一部分,是作業設計中需前置考慮的內容。作業類型與難度應放在前端作業設計中統籌考慮。“有作先研、有作先做、有作必改、有改必評”是筆者設計作業、管理作業所遵循的原則。只有教師先“試水”作業,才能有效丈量作業的難度、考量作業的趣味性與思維價值,這樣的作業才能減負增效,促進學習。
1.設計與學習目標對接的作業,避免作業的隨意性與碎片化
學習目標是一節課的根本遵循。從“目評教”一致性來看,學習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一節課前行的終點,對整節課的教學起到統籌與統領的價值導向作用。作業是整個教學閉環中的一點,應與學習目標同頻共振、同聲相應。這樣的作業既能檢測知識、技能與學科關鍵能力目標的達成情況,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如“中國氣候——氣溫”一節的學習目標是:①讀中國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分析歸納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②結合中國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舉例說明影響我國氣溫的要素。③結合實例說明我國氣溫特點(溫度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針對學習目標設計如下作業:給出某養蜂人“追花奪蜜”遷徙時間表與路線圖(圖2),提出如下問題:①說出我國冬季氣溫特點。在圖中繪出1月0℃等溫線。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 1月0℃等溫線位置會發生怎樣的變化?②冬季A、C兩地溫差大的原因有哪些?②導致甲—乙—丙油菜花開放時間越來越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④丙、丁兩地緯度相當,丁地油菜花卻推遲到7月開放,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⑤為何榮成鮑魚養殖戶冬季時會把鮑魚運到福建過冬,春季以后再運回本地養殖?
巧妙融入生活、精準目標靶向的作業,可以將診斷與促學完美結合。解決作業的碎片化問題,還應把作業置于單元教學視域下進行結構化設計,既讓課時作業有單元目標的統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又讓課時作業間具有關聯性、遞進性與銜接性,對其他課時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設計差異化的分層作業,解決作業無彈性、無選擇的問題
給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布置難度相同的同質化作業是教學的一大誤區。設計作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水平和發展潛力存在差異的學情現狀,根據學生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設計適切性的分層作業。作業設計時建立 “作業自選超市”,設置作業“旋轉餐廳”,從注重共同基礎轉向關注個性需求。學習“地圖的閱讀”后,設計如下例題。
例1.說出比例尺的概念,比較給定一組比例尺的大小,并將數字式轉化成線段式。
例2.根據圖幅相同的威海、榮成兩地圖,比較比例尺大小、圖中內容詳略程度。
例3.在手機或電腦上選擇一幅電子地圖拖拽縮放,觀察其比例尺大小、圖中內容詳略的變化。
例4.榮成市某學校到環翠區開展研學活動,小方同學利用手機獲得甲、乙、丙、丁四幅圖(圖3)。其中,甲、乙為使用手機電子地圖軟件查詢路線時,通過縮、放屏幕先后獲得的;丙為某景區景點分布圖,丁為某景點照片。據此完成1~2題。
(1)關于甲、乙兩圖(圖幅相同)的比較,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圖的路線更近? ?B.甲圖比例尺更大
C.乙圖表示范圍更大? D.乙圖表示內容更詳細
(2)結合圖3信息,找出錯誤的敘述
A.地圖是運用各種符號來表達地理事物
B.在丙圖中可以量算出兩景點之間的實地距離
C.丁照片景觀清晰,同樣具備地圖功能
D.借助甲、乙兩圖可以實時查詢、導航定位
作業例1+例3面向“學困生”;例1+例2+例3面向“中游生”;例1+例2+例3+例4面向“資優生”,其中例1可選做。“學困生”、中游生也可自主向上選擇作業。設置彈性作業,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實現學習的二次提升。設計分層作業時還要同步考慮分層指導,設置不同的解析微視頻或答疑二維碼,讓學生各取所需。
3.設計學以致用的作業,避免作業遠離生活及“去情境化”
從注重學科邏輯到關注生活邏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作業設計遵循的法則。設計對接生活情境、問題相互融通的作業有助于提升學習興趣、推動思維進階、孕育地理素養。學習“聚落”后,設置如下例題。
例5.給出我國寧夏 “地窩子”和臺灣島南部蘭嶼島上的 “地窖子”民居(圖4),讓學生在新情境中遷移分析這兩種民居反映的地理環境,然后拾級而上讓學生探究榮成傳統民居——海草房為何“生態宜居、保暖祛熱”?
對“形似神不似”的兩民居進行比對辨析,鞏固學生所學,并反饋學情,同時培育學生遷移應用、“求同求異”的發散思維,也讓學生在作業完成中浸潤地理之美。
4.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避免作業類型單一與功能窄化
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很大原因在于作業類型單一。強調學科知識鞏固的作業多,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作業少。作業沒有聚焦于促學功能,更多集中在檢測功能上。在設計作業時,讓鞏固類、檢測類、預習類、復習類、拓展類、實踐類等多樣化作業“各美其美”,通過作業“膠囊”變換類型,讓動眼、動腦、動手的具身學習成為作業的標配。預習“中國農業”時,學生利用在透明薄塑料紙上印好的中國地形區、氣溫圖、降水圖,三圖疊加分析出我國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區。同時,學生常完成以圖析文、圖文互換的作業及思維導圖建構類作業。筆者結合榮成北海邊松樹“旗形”樹冠明顯這一特點,設計跨學科作業,組織學生研學考察并探析原因。統整式、聯立式、巢穴式、限時性、試卷化作業已在筆者的作業設計中“各美其美”。為橫向整合并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讓思維可視化,學習“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后,設置如圖5所示作業,這樣的作業既被學生喜聞樂見,又在知識建構中對思維進階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5.設置項目化作業,解決“教為中心”的痼疾
作業多是教師站在自身立場設計的,作業的主場性、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凸顯。設置項目化作業,就是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導向,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學生通過關注時事新聞,做好新聞熱點的“地理化解讀、生活化表達”,從中挖掘地理情境,設計匹配性問題,在地理課堂交流展示,其他學生從中選取感興趣的問題作為作業。利用家鄉的多種資源多角度開展綜合性主題活動——榮成民俗與地理、榮成地理標志性產品知多少、榮成天鵝湖備受天鵝“青睞”為哪般等。學習“我國氣象災害”后,學生圍繞榮成冬季被稱為“雪窩”常遭受雪災這一主線,依據導學框架(圖6)設計項目化學習方案。
這樣的作業“注重樹立學生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活動方案設計中,師生共同經歷設計—反思—改進—行動的過程,既保證活動方案的科學性,又體現學生在方案設計中的主體性[4]。這樣的作業具有挑戰性,可系統性地檢測學生的設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協作互助能力。
四、地理作業評價導向改革
作業改革創新需要全方位共點合力。其中,評價的改革起到重要的牽引轉向作用。改進結果評價導向,將作業功能由追求“育分”轉向關注“育人”[5],教學結果評價重“數量”導致作業功能走向追求“分數”,讓作業由“量”的優勢轉向“質”的優勢,關鍵在于重視教育的素養提升作用,這樣作業功能才能走向關注育人質量;重視過程性評價,推動作業功能由緩解“教學壓力”轉向關注學生的“參與體驗”,評價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強化過程性評價能夠收集作業完成過程中有價值的體驗信息,讓學生從疲于應付轉向感悟頓悟,引導作業由關注教學進度轉向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實施增值性評價,引導作業功能由“懲罰”學生轉向“賞識”學生,增值性評價的重要標識是關注學生的進步,在比對與發展中促進學生成長,探索增值性評價能引導作業功能由“懲罰”學生轉向關注學生學習進步和探索學習進步的方法;健全教育綜合評價,引領作業由單純的教學反饋功能走向全面育人,教育綜合評價可避免評價的片面性,強調綜合性,利于培育學生的愛國愛家情懷和團結協作精神,能夠引領作業由單純的教學反饋手段走向承載全面育人功能的轉變。
總之,要提升作業質量,既要加強作業設計的研究,又要做好作業的過程管理。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在作業實、優、新、趣上做文章,打好知識生長點、技能分支點、素養培育點組合拳,在作業有效性、精準推送及價值性傳遞方面進行深度研究。
參考文獻:
[1] 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 孫廣波.學導式教學:學會學習的教學范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張小蘭,李俊峰.高中地理實踐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地理教育,2020(11):47.
[5] 崔允漷,雷浩,王月芬.作業,想說愛你不容易[M].上海: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