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史料即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的各種資料,能幫助人們認識和解釋歷史發展過程。人類認識和研究歷史無法脫離史料,一旦脫離史料則會使歷史教學陷入毫無根據的理論說教,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具有真實性的史料,在進行史料教學時應當堅持多種史料互證,正確解讀史料,結合學情運用史料,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文章簡要探討了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核心素養
引言: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但與初中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所以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存在理解差異和理解困難。引入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歷史背景下事件的意義和產生的影響,使其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提升歷史綜合素質。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全面且細致地引領學生探究史料,創新史料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史料的優勢作用,消除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知識的障礙,激發學生深層次探究知識的欲望,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1]。
一、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史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依據,史料的形式很多,有圖片、實物等。例如,考古出土的實物就是歷史教學中最好的史料,民間傳說也是重要的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或依據史料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或歷史的發展過程。史料是歷史發展的痕跡,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依據。歷史的發展過程會通過圖片、實物或文字記載,或通過民間傳說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種各樣的痕跡,這些痕跡就為我們學習歷史和研究歷史提供了證據。在歷史學習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史料去學習和研究歷史發展的過程。例如,出土文物就是最好的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依據。
例如,在部編歷史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教學中,有許多關于我國南方經濟發展的史料可以利用。有關于江南農業開發的出土文物,有關于農業發展的水稻種植的圖片和文獻資料,等等。這些都表明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我國東晉南朝時期,農業已經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發展。中國經濟文化的主要基地不再是只有一個黃河流域,經過多年的開墾和種植,長江流域也成為我國主要糧食基地。通過古今對比,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2]。
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
(一)選擇具有真實性的史料
史料并不是歷史真實本身,臺灣歷史學者杜維運先生說: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不經精密考證將后患無窮。歷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進行史料選擇時要做好史料的真偽辨別工作,以便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真實。史料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實物史料、行為史料、口述史料和文獻史料。在這幾類史料中,實物史料有很大一部分是考古發掘出來的,是我們歷史的見證,也是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實物史料既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歷史,同時又具有其他史料無可比擬的形象直觀性。從性質上來劃分,我們可以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其中第一手史料指原始材料,即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的當時所產生的,可以較直接地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即為間接史料,指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進行的研究及詮釋。因此,教師在進行史料教學時應該盡量選擇第一手的實物史料,當然,這并不是說第一手的實物史料就一定是真實可靠的,事實上,即便是第一手史料也有可能是處于一些環境影響下的作品。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單純地選擇一則史料,而要尋找與之同時代的史料進行互相印證,當然,在選擇其他類型史料的時候,教師也要重視對相關史料的考證,從而確保所選擇的史料的真實性。
(二)堅持多種史料互證,正確解讀史料
人們在研究歷史時,由于個人所處的歷史條件、社會經濟地位、立場和觀點等的不同,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不同的人對于歷史的認識往往不盡相同,他們會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即使是同一史觀的歷史學家也會因為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寫出內容不同的歷史作品。就算是對于同一歷史事件的解讀,同一時期的不同的人往往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不同的時代背景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在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中發現問題,堅持開放的史料觀,以課本上的史料為基礎,優選其他史料作為輔助與補充,在解讀史料的時候堅持合理分析。
(三)發揮問題價值優勢
初中歷史教學注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要求教師掙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啟發者,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提供充足條件,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綜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部分教師的提問往往得不到學生回應,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多和歷史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偏、雜、空有關,未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造成課堂提問偏離預期方向。與此同時,部分教師提問方式單一,前后缺乏緊密連接,習慣性使用“對不對”和“是不是”等隨意性較強的問題。學生長期處于簡單應付狀態,導致思維疲勞,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缺乏新穎性,無法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故而初中歷史教師要結合史料特征和學生興趣,設計集趣味性和新穎性于一體的問題。教師在應用史料時應優化課堂提問,注重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凸顯教學重難點知識,實現真正意義層面的高效教學。
以“北伐戰爭”教學為例,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大家能否結合這幅圖描述北伐軍勝利進軍路線?北伐軍在前進時都途徑哪些省份?”上述問題與常規的讓學生回答北伐戰爭過程相比更為生動,也更能啟發學生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史料細微之處提問,促使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有效鍛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結束語
總之,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課題,更是每位學科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巧用史料幫助學生消除理解障礙,拉近學生與所學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拓寬學生歷史思維,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任平寬.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5):22-23.
[2]畢艷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