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蓮
摘 要:步入新時代以來,信息技術獲得快速發展,新科技設備被用于美術教學活動中,改善了學生學習體驗,豐富了美術知識與藝術觀念的表現形式,提升了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合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電視、攝像機等設備,打造學風端正、教學效果良好的趣味美術課堂,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美術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指出了合理使用現代信息科技設備構建趣味美術課堂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信息技術;趣味課堂;創造性思維
為完成美育教育任務,培育學生美術學科素養,強化其美術作品鑒賞能力,教師必須明確自身育人目標與職能,在課上基于信息科技設備,組織開展美術作品鑒賞與還原等教學活動,改變美術知識與基本美學觀念的表現方式,將枯燥單調的美術知識以可視化作品或動態圖片的形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課上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發揮自身想象力、藝術鑒賞能力,使用創作工具描繪理想藝術形象與文化意境。
一、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必要性分析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模式逐步走向成熟,開始逐步融入美術課堂中,改變了美術教育的組織形態與主題展現形式,豐富了美育內容,淘汰了傳統的板書教學法。教師可停止使用較為落后的畫布與掛板,采用功能多樣、可穩定使用的信息化技術設備,構建以學生為主導的人本主義教育模式。教師可重新設計美術作品講評、美術知識傳授等環節的教學方式,借助投影儀播放視頻或在電子屏幕上投放藝術作品圖像,讓全班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美術作品,認識到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使用的各類美術繪畫技巧,如潑墨、透析等[1]。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可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與美術造型,完成藝術鑒賞任務,合理利用課上學習時間。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美術趣味課堂的正確路徑
(一)借助信息技術展現教學內容,做好美術鑒賞教育
為提升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利用備課時間,搜集可用教學資料,如實物圖片、美術館視頻記錄、宣傳片等,利用多媒體信息設備,播放內容豐富、主題貼近教學目標的課件,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富有美感的美術作品,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學生獲得高層次審美教育與藝術鑒賞能力訓練。教師可通過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設備,拓展學生鑒賞美術作品的路徑,展現同一美術作品在宣傳、折疊、拉伸后的圖像,以動態方式展現作品藝術價值,學生可深入理解繪畫作品的內在空間布局與構造。例如在講解《美麗的盤子》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介紹從古代到近代盤子制作藝術發展歷程的紀錄片,并詳細講解不同流派盤子制作藝術的特點,如彩色泥塑盤子、搪瓷盤子的外觀與美學特征,深化教育主題,讓學生記錄多媒體教案中展現的各類盤子的紋樣與主要材料類型,豐富課程內容,讓學生積累更多相關知識。學生可對我國盤子制造藝術形成深刻認識,感受到多彩青瓷盤的美學價值與線條美,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個人生活融合,避免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出現錯誤與偏差[2]。
(二)創設趣味學習情境
教師應當基于客觀教育學原理,迎合學生興趣愛好,基于具體學情,營造生活化學習情境,設計完善教學方案,引入各類學生熟悉的趣味性要素,如電視熱播動畫、玩具或暖色調色彩等元素,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的背景環境,讓學生自覺地融入教學情境之中,持續集中自身注意力。教師必須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設備,有效加工可用教育素材,使用各類圖片編輯、視頻剪輯軟件編排課程內容,靈活構建課程主題與教育流程,引導學生參加集體美術設計活動[3]。例如在講解與窗花有關的美術知識時,教師可直接指出窗花制作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價值,播放演示性的龍形、星形窗花制作視頻,讓學生發揮發散性思維,借助剪刀、膠水等基本工具進行實踐活動,探究全新窗花剪切方法的應用價值,使之用不同方法制作形態各異、具備美觀性的窗花,學習怎樣快速剪切彩紙。通過開展開放性設計教學活動,搭配技術要素與文化要素,讓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把握不同色彩貼紙的搭配規律,讓學生獲得更多嘗試機會,豐富其課上學習體驗,使之感受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開發學生學習能力與藝術創作潛能,使之推出個性化的獨特窗花設計方案。
三、結束語
為強化小學美術教育成效,提升美術知識講解效率與學生的學習速度,教師必須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將現代科技融入美術教育中,幫助學生積累藝術知識,提升其文化素養水平。教師可重新編排課程內容,搜集可用信息化素材,在課上詳細介紹著名美術作品的歷史背景與創作方式,突出教育主題的多元性,降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難度,讓美術教育具備更強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古思域.小學美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1):184-185.
[2]李桂榮,吳芳利.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融合的思考[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0):57-58.
[3]劉會.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