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大數據技術設備開始被應用于多個領域,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受到技術因素影響,其教學目標、育人方式發生變化。教師必須在實踐中貫徹與時俱進理念,合理配置現代化技術資源,提升對學生反應速度、學習能力的要求,借助數據搜集與分析設備,把握實際學情,快速修訂教學計劃與指導方案,全面提升教學質量,間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大數據技術調整信息課堂教學方法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總結了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水平的措施。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中信息技術;育人方式;素質教育
為彌補現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效果不佳、教師不了解具體學情的缺陷,營造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良好環境,教師必須結合課前活動、上機實驗、課后調查等措施,改善學生學習體驗,統計可利用的教學數據與社會信息,分析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發展趨勢與個性特征,為其設計具備針對性的能力進階計劃與發展方案,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做好數據分析處理工作,找出學生能力結構中的缺陷與漏洞并加以彌補,指明下一階段學習方向。
一、利用大數據技術革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步入新時代以來,數據提取、分析技術獲得快速發展,大數據服務產品開始被用于多個社會生產領域。這一全新技術可快速處理無法被軟件及時收集的海量信息,滿足各個行業適應數據增長、信息分析業務擴張的發展要求。為快速、有效地處理數據,教師必須基于階段教學目標,有計劃地在實踐中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越性,設置科學合理的數據評估標準與分析范式,發揮重要教學信息對教育改革、課程知識體系優化所起到的價值,采集來自優秀學生、后進學生的日常學習信息,教師可觀測學生在每個方面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并加以評估,制定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計劃,做到因材施教,激發部分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通過基于大數據技術重構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可提升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穩定環境,提升素質教育水平,為組織開展分層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奠定基礎[1]。
二、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方法
(一)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做好能力評估
為保證信息技術教學達到預期目標,充分鍛煉高中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學生在課后實踐活動、上機訓練、師生問答等活動中產生的各類信息,如解答學科問題的平均速度、對課本中重點知識點的熟悉度等,了解學生真實情況,在多個學習平臺與網站上搜集并匯聚實時信息,記錄多個后進學生的具體行為。教師可利用科學方法分析此類數據,得出正確結論,讓測評結果真實反映教學效果,并根據實際狀況改進教學模式。教師還可基于評估報告,總結切實有效的科學建議,引導學生利用課后、課下休息時間進行獨立探究。例如在每節課上課前,教師可定期組織上機填寫問卷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可設置如“是否熟悉word文檔編輯技巧?”或“Excel表格合并與剪切分別用哪個快捷鍵?”等問題,通過組織學生填寫此類問題,可了解學生的學科素養水平,并基于調查問卷填寫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與自動歸類,為有著不同學習能力與學科素養的學生設計針對性學習方案,降低課程內容的復雜度與知識點數量,鼓勵學生分階段完成學習任務,避免一次性布置過多高難度問題,必須考慮后進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此提升實際教學效果[2]。
(二)構建在線學習與教學評價平臺
教師必須從實際學情入手,做好數據處理與分析工作,拓展數據搜集渠道,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預測未來某一階段學生能力發展狀況。教師可利用校內網絡服務器搭建支持云端訪問與在線登陸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課上學習基礎信息技術知識后,利用課下、課后時間登入平臺并完成學業能力測試。例如在講解信息基本屬性知識后,教師可在網絡平臺上預留多個待解答的學科問題,讓學生限時完成此類作業?,F代化網絡學習平臺通常內置數據搜集與整合功能,可對學習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處理,教師可根據學生答題速度與準確率,發現其在個人能力與學習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加采取措施加以矯正,以此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規范性與有效性。
三、結術語
大數據時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育人目標發生變化,教師必須以培育熟悉數字化社會環境、掌握高端信息設備操作技能的人才為目標,克服各方面客觀因素影響,重構教學方式與課后能力評價機制,優化課堂環境中的知識表現形態,突出新時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個性化特征。教師可利用數據分析系統評估實際學情并做出較為正確的決策,明確各個階段具體教學目標,全面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參考文獻
[1]張倩.基于“互聯網+”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36):134-135.
[2]宋曉娜.“微時代”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創新[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9(08):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