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下,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研究成果被運用到教育教學領域中,尤其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為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多優質的資源和先進的手段,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必須要樹立起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構建起更為高效的生物教學模式,提升生物教學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全新的體驗,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以“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為例,為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優化創新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互聯網+合作學習”;教學優化
一、引言
在最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了初中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改革的重心。這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師積極探索更為高效的生物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出生物學科的優勢,為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發展創設良好條件。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涌現出了很多先進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并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為課堂教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提升課教育品質。生物學科主要以自然界中的各種物質為研究對象,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而將互聯網技術合理引入到生物課堂中,構建起“互聯網+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同時對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也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就這一方面而言,加強對生物課堂中“互聯網+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互聯網+合作學習”的概述
“互聯網+合作學習”并不是簡單意義上將互聯網與合作學習進行疊加,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去彌補傳統課堂合作教學模式的不足。首先,從技術層面而言,與傳統合作學習模式相比,“互聯網+合作學習”主要依托于互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先進技術對傳統合作學的組織實施進行再造,為教學主體和學習主體的雙向互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提升互動學習的效果;其次,就互動層面而言,與傳統合作學習模式不同,“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學習者所處的地域不做要求,只要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的學習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學習;最后,就組織方式而言,與傳統合作學習模式不同,“互聯網+學習”是學習者組織的學習活動,不受教師的組織和監控,每一位學習者都可以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并且學習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規劃和管理,屬于扁平滑的學習組織形式;最后,就平臺模式而言,“互聯網+合作學習”屬于B2C2C的平臺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由內容供應商、平臺供應商和用戶組成,其中內容供應商主要負責為學習者共用學習資源,平臺供應商主要負責為學習者提供合作學習的平臺和媒介,而用戶則是主要的學習者,通過登錄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內容的消費[1]。
(二)“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的主要特征
1.學習成員多樣化
在傳統的合作學習模式中,多會受到時空的限制,導致學習成員主要為用一個班級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水平、社會閱歷、情感態度等水平相當,即便是采取混合編組的形式,也只能從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對學習者進行區分,但還是難以改變學習者在生理和生理上相仿的事實。如此一來,學習者在知識水平上的趨同,則會給他們的信息交流帶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難以形成廣泛信息的互補。而“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則可以有效打破這一局限,所有學習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形成廣泛的信息交流局面[2]。并且由于參與學習互動的學習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學生,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的網民,不同的學習群體對于學習內容的看法和角度也是不同的,這種學習類型,可以讓學習者獲得全新的思考角度,對于學習內容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進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網絡學習平臺的合作學習活動中,與平臺上志同道合的學習者共同進行生物知識的探討,拓寬對生物知識探究的深度和廣度。
2.學習資源更豐富
在傳統的合作學習中,學習資源僅限于教材、教輔等資源,學習者在準備階段會通過對教材或教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對學習內容的初步認知,以便于在合作學習活動中與同伴進行交流和互動。在這種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習者可以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是非常有限的。而在“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習者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獲取海量的學習資源,為合作學習提供一個龐大的知識庫,學習者可以靈活的提取這些學習資源,推動合作學習模式的進程[3]。比如,學習者可以從互聯網平臺上獲取各類開放的網絡課程資源、免費的學習素材等。另外,由于“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中的學習者具有廣泛性,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方式都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廣泛信息交流的本身也會形成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習者的知識視野得到有效拓展。因此,在初中生物“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平臺獲取海量的學習資源,提升自身的合作學習能力。
3.學習過程個性化
在傳統的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是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對合作學習內容和任務進行預先安排,學生只需要按照相應的步驟完成合作探究任務即可。在這一合作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自由發揮的空間有限,影響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他們的學習需求也會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征。而在“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中則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4]。“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可以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根據學習者在網絡平臺上的學習足跡和表現,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進行精準分析,并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另外,在“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中,網絡學習平臺還會將學習者的合作學習軌跡和發言內容進行保存,并通過對這些學習數據的分析,將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學生的薄弱環境,并動向推送學習資源和測試題,讓學習者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學習,保證學習者的合作學習效果。同時學習者也可以靈活的運用網絡學習平臺,自己設計和組織合作學習活動,并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合理把控,保證學習效果。
4.拓寬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在傳統的合作學習中,學習者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內在特定的地點進行近距離的交流和互動,合作學習活動會極大地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則可以讓學習者突破時間和空間,學習者只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就可以與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進行互動和交流,極大地拓寬了合作學習的空間和空間。以從空間層次為例,學習者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隨時隨地加入合作學習活動中,并且如果當學習者未能及時參與學習活動,也可以通過平臺上保存的學習記錄,了解到合作學習的進程[5]。另外,當學習者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時,可以通過對暫停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后,獲得新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在“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中是非常容易實現的。但在傳統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必須要當場給出問題解決的答案,如果通過合作學習也無法獲得解決辦法,則需要組織下一次的合作學習活動,如此一來,便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5.人際互動相對開放
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習者必須要經過廣泛的信息交流和互動,而這種互動在開放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效果更佳。但在傳統的合作學習互動中,學生的合作學習都是在教師的組織和監督下進行的,學習氛圍非常壓抑,學生也處于被動弱勢的一方,這會使得的他們有著較大的心理防線,不敢達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難以形成廣泛的信息交流,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效果[6]。而“互聯網+合作學習”是基于網絡學習環境開展的一種合作學習互動過程,這種虛擬的學習環境更具開放性,可以將學習者從面對面交流的壓力中釋放出來,讓學生放下心理防線,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廣泛的信息交流和互動,抱枕合作學習的效果。另外,在“互聯網+合作學習”中的合作學習群體并非是固定的,如此一來,可以減少穩定群體給學習者帶來的交際關系危機感,讓學習者更有安全感,促使他們可以廣泛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
三、“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一)構建良好的生態學習環境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想保證“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的有序開展,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態學習環境。生態學習環境是指各學習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統一。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之間建立好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以合作者的態度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意識到在幫助同伴解答疑惑的同時也是在提升自己。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知識基礎,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媒體和學習策略,讓學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將知識最大程度的內化[7]。再次,教師需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格的基礎上,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并創設出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可以高度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最后,教師需要遵循個體差異性原則,讓每個學生能在學習小組中承擔起相應的學習任務,并獲得均等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生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做出貢獻。
(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互聯網+合作學習”活動,教師還需要從“物”和“人”兩個方面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首先,從“人”的層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分組。教師需要根據班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遵循“同組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并保證各學習小組的整體實力相當。同時為了避免小組成員之間產生倦怠感,教師需要定期對各小組成員進行重新組合;二是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意識到只有與同伴進行合作,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三是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自控能力和信息操控能力的培養[8]。
與傳統合作學習模式不同,“互聯網+合作學習”更具開放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自我監控能力。同時為了充分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學生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操控信息的能力。其次,從“物”的層面,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網絡學習平臺、網絡學習設備和良好的網絡環境。
(三)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互聯網+合作學習”通常是在線上進行的,而傳統合作教學是在線下進行的,二者都有著自身優勢和弊端。為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方式,將二者的優勢進行整合,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從時間角度,教師可以從先線上后線下、先線下后線上和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著三種方式,實現“互聯網+合作學習”和傳統合作學習的有機融合。
以先線上后線下這一融合方式為例,是指先讓學生通過線上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初步探討,完成對學習內容的初步認知,然后將線上學習中未能解決的問題或是無法深入探究的課題放到線上合作學習去解決[9]。這種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彌補網絡合作學習中無法實現成員共同實際操作的不足,強化合作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對“激素調節”這一課時進行教學時,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則可以將網絡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并制作成微課教學視頻,然后將微課視頻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上,讓學生自主下載觀看學習,初步了解本課時的生物知識點。接著,教師可以根據本科室的內容,在學習平臺上拋出課題:1.探究人體內分泌腺的特點、種類、位置和它們所分泌的激素;2.探究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異常時的表現;3.舉例說明人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調節,但也受激素調節的影響。
教師再組織學生在線上平臺對這一課題進行合作探究,促使學生對本課時的內容形成初步了解和認知。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在合作學習中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于在課堂學習中與同伴進行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再講解完新課知識后,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或全班討論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在線上合作學習中未能弄明白的問題、或是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疑惑提出來,并通過與同學、教師的探討,獲得問題解決的方法,提升自身的生物學習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合作學習”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模式,將其合理引入到初中生物教學中,能夠有效實現對生物教學的優化創新,為師生互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進而有效提升生物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這一教學模式的重視和研究,結合生物學科教學特征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合理實施“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多樣化的途徑,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其他綜合素養也可以得到全面發展,進而將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最大化。
作者單位:楊娜? ?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實驗中學
參? 考? 文? 獻
[1]王文靜.“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生物多媒體教學探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1(12):21-22.
[2]陳海燕,熊賽飛.初中生物教學中“互聯網+課堂導學”與課堂學習同步與融合的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21(99):124-126.
[3]王輝永.“互聯網+”背景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1):53-54.
[4]王耀榮.基于合作學習模式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探究[J].學周刊,2021(26):79-80.
[5]郭躍春.互聯網時代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問題和措施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1(17):73-74.
[6]苑慶英.合作學習視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5):63-64.
[7]王潔.互聯網在線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及效果研究[J].新課程,2021(02):122.
[8]李銘琪.初中生物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讀寫算,2019(36):132.
[9]任永浩.運用“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優化生物教學[J].東西南北,2019(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