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錦媛













摘要:復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科學有效的復習更是教學的追求。但是復習時,知識目標簡單識記化、導學過程模式單一化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復習教案設計需要“推陳出新”,在導學模式上要有新方式;在知識運用上要有新拓展;在知識認知上要有新內涵。
關鍵詞:水;推陳出新;創新設計;核心素養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06-0057-05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06.012
一、問題的提出
復習,是每個學科必須的一個教學過程,例如:課后的即時復習,單元后的階段性檢測復習,還有大考前的幾輪迎考復習等。所以復習是學科教學無法跨越的一個環節。關于復習,辭海中的定義是:重復學習學過的東西,使鞏固[1];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指再一次學習,把以前遺忘的知識記起來,重復學習學過的東西,使對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腦海中存留的時間更長一些。孔子曾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重復學習學過的東西,如何能做到“時習之”還能讓學生“不亦說乎”呢?在一些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仍然會采用以下的復習方式:將知識目標識記反復讀背化,知識鞏固練習訓練題海化,以及一成不變的“反復咀嚼式”復習等。如此復習課常常成為一部分學生的催眠曲,還會導致固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覺得學習化學就是一個死記硬背的過程,復習就是一個簡單的重復學過的知識的過程,也因此不會從復習課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成就感。
復習課不同于新授課,教師們往往重視新授課的教學設計,而對于復習課缺乏設計,或者是設計的隨意性較大。復習課要想讓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又有新的收獲,需要教師注重復習課的設計。復習課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思考如何防止知識的簡單再現、導學模式的單一重復;還有就是要思考如何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如何更好地建構化學知識體系、更好地提升學生化學素養和關鍵能力。因此,復習課創新設計成為復習導學設計的必然出路。
二、“推陳”起步,“出新”出路,復習課設計的應然
成語“推陳出新”的出處本意是指生物的新陳代謝,后引申意為“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1],”表現為事物發展的必然。現將其應用于教學,作為復習課的一種導學模式,即“剔除一些陳舊、過時的復習方式,傳承一些復習中的科學方法,并使復習導學方式向創新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為在復習課設計時,學習的每個活動都要“先推陳復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目標,再出新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技能等,拓展知識認知,提升本質理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本文以本地區一節市級示范教研課——“水”專題復習為例,采用“推陳出新”模式進行設計,在每個活動單元伊始,首先“推陳”:對一些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進行“溫故”為“知新”做足準備;再“出新”:在導學過程上有新方式,在知識運用上有新拓展,在知識認知上有新內涵。
三、課例分析:主題“水”的復習
在九年級第二學期,每個學校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地毯式的掃描復習,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識更是復習的重要板塊,或按照章節逐一進行,或按照物質主題進行逐一復習,如氧氣、水、碳及其化合物、鐵及其合金等。
例如,“水”的物質主題復習課例,根據課程標準以及課時復習安排,本節針對重要知識和關鍵能力培養的需要,本課例復習的目標[2]是:
1.了解水的常見用途,認識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
2.了解吸附、沉降、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感受凈水方法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
3.知道硬水和軟水的區別;
4.認識水的組成,探究電解水的微觀反應本質。
按照本課時學習目標,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每個活動都體現“推陳”為基礎,“出新”提升知識、認知等,活動與活動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1.知識梳理需要新方式
第一個學習目標:“了解水的常見用途,認識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這個知識本身不是難點,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如何設計復習活動才是難點。雖然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本第四單元“自然界的水”[3]中主要闡述有關愛護水資源、水的凈化、水的組成等內容,但不能全面涵蓋水所有的相關性質、用途等,水的蹤跡遍布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下兩冊書的緒言以及十二個單元,30多處,用途歸納約10多個,因此,在復習階段,需要對上下兩冊教材進行地毯式梳理、歸納等必不可少的“推陳”環節,采用何種方式才能讓學生樂意參與其中?本人設計了如下導人情景環節以及第一個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情景導人】
師:投影:每年的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生:茫然中……
師:投影:“世界水日”。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
師:2021年3月22日活動的主題是什么?
投影:“主題:珍惜水、愛惜水”。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水的相關知識。投影、解讀復習目標(略)。
活動一、了解水的常見用途
查閱課本,尋找水的蹤跡,模仿范例在活動單(表1)上列出水常見的用途。
活動要求:
1.獨立查閱課本,尋找水的蹤跡,模仿“范例”列出水的常見用途,比一比誰尋找的多。
2.“學友小組”組內交流,相互補充,并爭辯水的用途歸納是否科學。
3.展示匯報,完善水的常見用途結構導圖。
教師引導學生匯報展示、歸納小結,同步呈現典型實驗圖示或文字概述,以孔雀開屏的形式依次展現“水的用途”,最終呈現出思維導圖,如圖1。
設計意圖:上述活動采用“示范引領法”,讓學生在示范引領下,全面回顧,查閱回歸課本,追蹤“水”的蹤跡,結合相關實驗等,分析水的性質,小結水的用途。再在教師引領下形成思維導圖。
在上述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都能積極參加活動,都沉浸在“尋找一思辯一小結一反思”歸納思維中。小組內學生的互助交流,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再次進行思辯,互助補充,完善認知。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匯報展示;在教師的導學歸納下,補充完善知識結構,形成“孔雀開屏”式的網絡結構思維導圖,形象生動,給孩子們以視覺上的美妙體驗,又能體現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的化學素養。
2.知識運用需要新拓展
吸附、沉降、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在課程標準上屬于“身邊的化學物質”這一板塊[2],因此,復習課時要將此學習目標與“身邊的生活”相聯系,并讓學生樂見化學知識在生活中廣泛地、密切的運用,同時讓美好的生活見證化學知識的真實的作用。該知識點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在學習能級上只是“了解”,基本沒有學習難度,若要復習,過程簡潔。而知識的學習是為了運用,化學知識能否很好運用于生活,生活中的運用能否被科學的知曉,是衡量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指標。基于此,設計了如下的第二個教學活動:
活動二、了解水凈化的方法
1.觀察簡易凈水圖(圖2),回答下列問題:
(1)圖2的凈水裝置涉及到哪些凈水的方法?
(2)如何驗證凈化后的水是硬水還是軟水?
(3)若是硬水如何軟化?
2.認真閱讀全屋凈水系統圖(圖3)及軟水機工作原理(圖4)、凈水機工作的流程圖(圖5),回答下列問題:
(1)軟水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一個鈣離子可以交換幾個鈉離子?
(2)凈水機運用了哪些凈化水的方法?每一級濾芯中的材質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分析濾芯的更換周期,說明了什么問題?
利用離子交換樹脂交換離子的能力,按水處理的要求將原水中所不需要的離子通過交換而暫時占有,然后再將它釋放到再生液中,使水得到軟化的水處理方法。
陽離子交換樹脂可吸附Ca“、Mg“等陽離子;
陰離子交換樹脂可吸附CI、SO2-等陽離子;
設計意圖:上述活動中,首先結合“簡易凈水裝置圖”來復習凈水的方法,將課程知識目標再現回顧一遍,有“形”有“義”,迅速引導學生進行溫故“推陳”。
若復習僅到此則會很貧乏無味,因此,我們網絡搜索“現代家庭全屋凈水”“軟水機工作原理”“凈水機凈水流程”等關鍵詞,將所獲資料信息進行整理后作為復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素材,學生通過閱讀相關凈水信息,觀察凈水工作流程,細品材料的種類或差異,學生們會驚奇地發現我們身邊的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知識”,當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被廣泛運用,我們的生活品質有很大提升時,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如何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一般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甚至會提升家長的科學素養。
3.知識認知需要新內涵
教材是課程學習的載體,但因階段性學習的需要,義務階段的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是簡約的,因此,會導致一些認知不全面,甚至導致認知的錯誤。而在新授課時教師基于學生認知的階段性而不會將課程目標一步到位,所以復習階段則是引導學生學習認知再提升的最好階段。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第四單元,“水的組成”課題[3]中,先以電解水的實驗(圖6)為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來認知“水的組成”,最后以“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氧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分別重新構成氫分子、氧分子”的微觀圖示(圖7),從微觀角度解釋水分解的反應本質。
上述實驗與微觀示意圖之間是何種關系?若不細心分析,就會認為水通電電解時,分解的微觀示意圖就是如此,殊不知這是一個錯誤認知。因此,在復習時,教師很有必要糾正學生的認知,完善知識體系。基于此設計了第三個學習活動:
活動三、再識水的組成
(1)結合圖8所示,回憶通電分解水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①實驗中,加入少量硫酸鈉或氫氧化鈉的作用是什么?
②a管內產生的氣體是氫氣還是氧氣?如何檢驗?
(2)結合所學知識,補全水分解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圖9)。
【思考】水在通電條件下,生成氫氣、氧氣的微觀過程也是如上圖所示的嗎?
活動要求:各學習小組根據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如圖10),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
【實驗步驟】:(備注:教師同步實驗)
①在容器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
②分別滴加少量的硫酸鈉溶液、無色酚酞溶液;
③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實驗現象。
【問題與思考】:
①說一說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據此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匯報:現象是:連接電源,兩個電極上都產生氣泡,連接電源負極的碳棒附近溶液變為紅色,說明負極附近溶液呈堿性。
②請你猜想:連接電源正極的碳棒附近的溶液酸堿性是什么?
學生匯報:連接電源正極的碳棒附近的溶液可能呈酸性。
③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學生小組內交流,匯報實驗驗證的方案,匯總如表2。
學生用實驗驗證:學生用pH試紙、紫色石蕊試液、或鎂條等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教師演示:取出電極,用玻璃棒輕輕攪拌溶液。
教師提問: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請小組內討論,再請代表匯報。
學生匯報:紅色褪去,說明正極碳棒附近溶液呈酸性。
教師引導小結:水分解時的微觀實質,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
①在高溫等條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再分別重新組合成氫分子和氧分子,如圖11。
②在通電時,水分子解離成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再在電極上得失電子生成氫分子、氧分子。)如圖12。
該實驗的結論:
①水由氫、氧元素組成。
②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
③水不管何種條件下分解,產生的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均為2:1。
結課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年的“3月22日至28日”是什么日子?
生:“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
師:中國水利部確定我國紀念2021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我們要積極參加“中國水周”的系列活動,用我們學習的知識豐富我們的生活,為國家的“青山綠水”作貢獻。
設計意圖:本活動中先通過觀察電解水實驗圖示,“推陳”復習了電解水以及水的組成的相關知識,通過完善水分解過程的微觀圖示,強化“在化學變化中,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氧原子,氫原子、氧原子重新組合成氫分子、氧分子”的反應本質。
但是,教師通過“水在通電情況下,微觀圖示真的是這樣的嗎?”的提問,讓學生產生思維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為了糾正學生的迷思認知,運用“實驗與證據”意識設計了學生動手的創新性實驗,在問題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設計并驗證結論,“宏 微結合”,從而形成科學的“電解水”微觀反應本質的認知。
最后結課環節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活動,使課堂情景設計首尾呼應,達成情感目標。
其實,“推陳出新”是一種社會規律自然,在學習中運用“推陳出新”也是一種方法應然。我們知道,復習就是一種再學習活動,在本節復習課例中,三個獨立活動,每個活動都采用“推陳出新”的方法,但“出新點”各不相同,或方式、或內容、或認知,圖文并茂、真實素材、探究實驗都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直觀證據,學生在活動中自我學習、合作實驗、交流融合,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堂復習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思維風暴”中,只有這樣,學生認知層次性才能得到提升,持續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才能成為必然。
參考文獻
[1] 陳至立.辭海(第7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