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推動著大陸經濟和國民社會水平的持續健康發展,1987年,臺灣首次開放大陸探親活動,大陸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著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范圍的不斷擴大。對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在融合互補中走向發展是基于兩個因素:臺灣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契合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趨勢,對大陸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研究價值和引導示范作用;大陸地區高等教育需要參考其他地區先進的教育成果,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與互補
兩岸高等教育的教學合作和交流發展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海峽兩岸特別是閩、臺地區,為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相互開放高等教育市場,加強在教育上的交流和合作。國家依據這些優勢,明確表明了福建在實現祖國統一中的特殊地位,允許閩、臺兩地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靈活交流,實現互利共贏。近年來,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一、兩岸文化認同的作用
文化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有著不言而喻的價值,是一個民族長久以來,歷經歷史打磨形成的底蘊,是發展的重要基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顯示的它價值,文化軟實力成為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元素。中華民族幾千年光輝歷史,早已經形成了自己所獨有的輝煌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她的包容性更是為其他國家所不能望其項背。每一個民族都有著為自己所獨有的本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總集,相互之間借鑒、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根,兩岸流著同樣的華夏兒女的鮮血,精神里成長著同樣的寄托。對于中華文化的共同繼承弘揚與認同,有助于推進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構建兩岸共同的、強大的文化精神體系。和平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希望,中華民族講究團團圓圓、家人和歡,認為家和萬事興,家和則國和、家興則國興,這樣的情感凝聚著兩岸同胞,共同為集體的發展推進文化的認同。
二、臺灣和大陸高等教育不斷進步
眾所周知,臺灣土地面積比較小,土地擁有的各種資源也比較匱乏,市場也比較狹小。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在教育模塊就要走出臺灣本土的限制,立足國際,將眼光放的更遼闊、高遠,實施大學國際化。兩岸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曾經在有一段時間是中斷的狀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促進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提升兩岸同胞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與繼承發展,1985年北大、清華等7所高校聯合招收了臺灣學生,開啟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之后,兩岸之間的合作交流不斷加深,招生規模也隨之越來越擴大,2011-2016五年期間,臺灣面向大陸招收學士學位學生的高校數量就增加了55所,碩士學位的高校數量增加了32所,博士學位的高校數量增加了35所。不僅如此,除了入校長期就讀,兩岸之間的短期交換生項目也如火如荼,兩岸之間的合作交流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三、兩岸高等教育的優勢融合互補
兩地通過高等教育交流,師生互訪、舉辦學術論壇等形式,臺灣高等教育界能夠充分感受,這些年來大陸高等教育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尤其是工科等某些強勢學科領域取得的成果,甚至可以為臺灣高校研究方向和臺灣社會持續發展所借鑒。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在高等教育上的交流和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優質選擇。臺灣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些成功經驗,也可以幫助大陸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上不斷尋求重大突破[2]。而大陸通過開展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項目,滿足臺灣所需的生源,在某種程度上亦能幫助臺灣高校實現向更高層次地轉型發展[6]。
可見,推動臺灣與大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對于兩岸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共創雙贏有著重要意義。促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發展合作也就是作為促使臺灣民意思潮回歸、推動海峽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兩岸高等教育交流互動的重點主體是臺灣青年和大學生,他們是現在和未來促進海峽兩岸關系良性發展互動、增強臺灣同胞對大陸文化認同感和祖國歸屬感的重要推動力量。只有加強海峽兩地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發展合作,切實增進兩地學生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才能讓臺灣地區的學生真正體會到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如:在兩岸的學術交流中組織教育考察圖進行參訪,高校間締結教育伙伴關系。從師資力量上,教師可以擔任學者進行短期的研究,建立教化教師制度延聘優秀教師等,在兩岸學生間組織各種活動等等。
四、基于文化認同定義兩岸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走向
中華文化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思想基礎,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的民眾有著相同的文化基因。民族文化認同主要包括歷史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社會認同三個基本方面。
海峽兩岸人民仍然有著共同的文化祖先、相同的文化語言和共同道德文化傳承、骨肉相連和共同精神血脈相通。在與臺灣高校師生的教育交流中,可以明顯看出都對中國歷史深度了解,其風云人物評價非常相似、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禮儀、修養也普遍認同,這些都使得兩岸學生仍然有著相同的思想道德素質認知、為人處事原則和方法[4]。
臺灣學生逐漸認可大陸的發展,大陸近年來的經濟社會持續高速健康發展,社會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岸地區的經貿往來十分頻繁,并且大陸承諾臺生與大陸本土學生享受同樣的待遇,這對臺灣學生的就業吸引力越來越大。很多臺灣學生希望來大陸尋找更多學習和工作的機會,同時,也能逐漸去了解祖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前景。就臺灣經濟發展角度來說,臺灣學生普遍看好其在祖國大陸的發展前景,認為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互助、普惠、互利,對未來就業和個人未來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五、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渾厚底蘊,海峽兩岸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迫切要求兩岸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促進融合與互補,使得高等教育在這樣的發展中,為中國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黃柏翰,陳松,周寶玲.閩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概況與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03):64-71.
[2]王友蘭.兩岸教育推廣管理策略之研究[D].南開大學,2014.84-147.
[3]盧希.兩岸高等教育學生國際化策略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25-38.
[4]葉思思.臺灣地區招收大陸學生赴臺就學政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3.21-29.
[5]朱水輝.近年來閩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6]張寶貴,陜陽忠.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策略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9(05):57-62.
[7]黃艷平.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政策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170-173.
作者簡介:李倩倩(1994年),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