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課程思政”在各個階段學校中的推廣力度不斷增強,作為一種將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全新教學方法和理念,如今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作為林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將課程思政的方法貫徹其中,不僅能夠教授學生專業的植物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做到一舉兩得。文章剖析了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探討了植物學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前期工作,最后從利用植物學家的故事、利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利用社會環保問題以及轉變授課方式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植物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植物學;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1-0134-04
高校是培養未來杰出人才的重要陣地,但新時代的杰出人才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科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要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高校培養人要重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點做到立德樹人[1]。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狀況較為復雜,出現了部分大學生價值觀扭曲的現象,這對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
大學課程學習不同于中小學,由于課程相對較多,且專業性較強,因此不同的課程都會由不同的教師講授。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的專業知識,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講解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得不到提高[2]。另外,由于高校課程時間短、學習內容多,許多學校無法為學生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培養,這是學校和高校教師需要探討的問題。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看似與思想政治教育毫無關系,但其實在植物學課程中能夠融入課程思政的方面很多,不僅可以從歷史故事、人物經歷等方面融入,還能夠利用植物學實驗和有關植物保護等熱點問題來教育學生,從而在專業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促進學生德才兼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首先,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高校的教育目標是全方位“立德樹人”,而要做到“立德樹人”,就必須要有好的方式和抓手。借助課程思政,專業課程教師通過課堂形式傳授學科內容,可以將思政教育內容引入課程內容中,促使學生們不斷加強理論修養。同時,教師還應該在課程思政中將自己對于愛國主義情懷的理解、對于社會責任履行的詮釋、對于職業道德的維護等方面的理念灌輸給學生,從而不斷加強學生的政治素養、愛國意識和道德情懷。
其次,課程思政能夠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復雜的人和事,也會碰到很多需要抉擇的時刻,但因各自的成長經歷并不多,學生有時候會選擇錯誤或者放棄很多,同時也錯過很多事情。因此在生活中,一些積極向上的思想灌輸尤為重要,且在學生的成長階段,學習占據了大部分的生活,因此引入“課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學生成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并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后,課程思政能夠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效果。林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認識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應用學科[3]。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目標一方面在于使學生掌握有關植物的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植物學相關問題的能力,為學習樹木學、生態學等專業課打下基礎。“植物學”與多數專業基礎課程類似,具有較多的專業名詞術語和對抽象過程的描述,課程內容也對學生的理解力要求較高[4]。思政教育的要點則更貼近學生生活,其常識、邏輯已為學生所熟識。課程思政有助于學生用熟識的知識理解抽象的專業課程名詞與理論,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要點的認知與理解,也有助于活躍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習專業課程。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科學家探究未知事物的途徑與方法,也可以將植物生長策略與自身發展相聯系,引發思考、總結規律,促進學生形成探究未知事物的方法和價值觀體系。另外,在當前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如何正確看待森林植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福祉,如何認識森林植物保護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是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課程思政這一途徑,在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對于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的高度來認識自身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二、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前期工作
(一)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其推進和落實主要依靠教師,而新時代教師的育德能力與“課程思政”提出的要求之間還普遍存在著差距。為此,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林學專業植物學教師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提高思政教育的意識,梳理課程思政的理念。植物學課程是林學、生物科學、農學等密切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5]。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植物學課程在掌握植物生長基本規律和分類標準、指導植物種植、開展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容易忽略或淡化其育人功能,這不僅偏離了高校的教學目標,還會導致對學生的培養不夠全面。因此,林學專業植物學教師應努力改進教育理念,樹立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同等重要的理念,自覺擔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深入研究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植物學的教學中,提高植物學的教學效果[6]。
(二)確定課程思政的目標
林學專業的學生多數畢業后從事林學研究、林業技術研發、環境保護和農業生產等行業。這些行業不但要求從業者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更要求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在擬定教學目標時,除了結合國家人才培養方案,還需結合就業單位人才需求,明確植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植物學理論講究的是“實事求是”,植物的生長規律也離不開各種科學規律,林學專業的實驗也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因此,林學專業植物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可以將“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觀念融入其中,在內容上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三觀”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要達成的目標[7]。
(三)增強教師政治素養和專業水平
高校學生具有較強的道德判斷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首先在道德上合格[8]。道德是可以相互影響的,高校教師作為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師者”,其道德品質的好壞和政治素養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其專業知識傳授的成功與否,也會影響到課程思政在其所教授專業課程中的融入效果。因此,在高校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師的政治素養尤其重要,這種素養不僅要體現在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傳授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更要體現在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上。“師者,人之范也。”教師的工作帶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倘若教師只傳授專業知識而不關注自身思想品德,即使學生學到的專業知識再多,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9]。因此,林學專業植物學教師不能僅僅注重自身專業知識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提高專業“育人”水平,學會將專業課教學與課程思政巧妙融合,有助于改變專業教師只“授業解惑”而不“傳道”的現象[10]。
(四)挖掘課程思政教育案例
“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1]。在植物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獨增加幾節課講述思政內容,也不是在課程教學中增設幾項教學活動,而是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及教學內容的德育元素,基于課程內容潛在的育人資源,如植物學史、植物學家的故事、社會熱點環保事件等,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每門課的教學中,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傳遞思政價值,于潤物細無聲中將思政教育帶進課堂,既做到“教書”又做到“育人”,讓學生感受到專業課程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將學生培養成志存高遠、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才[11]。
三、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途徑
(一)利用植物學家的故事開展思政教育
我國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雖然神農嘗百草是為了治病救人,也并不是植物學家,但神農對于各種植物藥性苦心專研的精神,值得現代所有學習植物學的人學習。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植物學領域也涌現出了許多杰出人物。例如,錢崇澍是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地植物學、植物區系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畢生從事植物學研究、教育和組織工作,無論在高校任教,還是在研究所工作,錢崇澍始終堅持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植物學家。他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他的高尚思想、品德,淵博的學識及謙虛謹慎、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中國植物學界的普遍敬重[12]。在我國植物學的發展史上,還有許多優秀的專家學者,如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胡先骕、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馮佩松、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陳煥鏞等。教師可在課程緒論章節介紹植物學家的先進事跡,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學習動力,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利用植物實驗教學開展思政教育
植物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科學。植物學實驗具有不可預測性,雖然實驗在相同土壤、種類和種植方法的條件下進行,卻可以得到不同的種植結果。不同組別植物的產率、成長等都各有差異。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要求如實記錄實驗數據,理性看待實驗結果,反思實驗過程。如此一來,既有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有助于杜絕學術造假的發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13]。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要點燃火焰”[14]。植物學實驗授課包括植物生長原理的講解,教師可以通過認知沖突等方法激發學生好奇心,將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入,指導學生認識實踐的重要性,進而學思行結合,使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將教學效果最大化。
(三)利用社會熱點環保事件開展思政教育
近年來,雖然我國對于環境保護逐漸重視,出臺了許多環境保護、森林保護等方面的政策,但一些森林保護問題還仍有發生,不僅造成了人員財產損失,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當地生態的嚴重破壞。教師可以通過對現實中的森林環保問題進行分析,使課堂教學情境化、具體化,發揮專業課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們的專業素養與專業使命感,形成正確的認知與發展理念。例如,2019年的黑龍江牡丹江“曹園事件”,毀林百畝、削山挖湖建私人莊園,圈占面積約2400多畝,違法修建別墅、高爾夫球場等,嚴重破壞了森林資源,相關人員最終受到了嚴厲處罰。通過這樣的案例講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教育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抱著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切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更不能草率行事,必須深入鉆研,勇于追求真理。
(四)轉變教學方式,多角度融入思政元素
相比于其他課程的顯性教育,課程思政更多是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開展的,即不會專門對學生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在其他“顯性”專業課程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巧妙插入一些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讓學生自然地接受和認同教師對于各種積極價值觀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重要的是要把握植物學課程的“顯性教育”與思政元素的“隱性”特點之間的關系,既不能讓思政教育繼續處于“孤島”狀態,又不能丟失植物學課程的專業屬性,因此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與植物學課程有效融合是林學專業植物學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突破點。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融合的目的就是使其發揮“1+1>2”的整體作用[9]。
傳統的植物學授課方式局限于課堂或實驗室。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時代背景下,鑒于課程思政的加入,教師在授課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選擇。除了課堂授課外,還可適當增加微信交流群、超星學習通、易班、翻轉課堂、在線授課等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10]。由于學生對手機較為依賴,教師可建立微信群促進線下交流,在群里解答疑惑或者是組織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等,借助微信平臺,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實現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融合。
四、結語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高校課堂則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人格的重要途徑,專業課教師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以及營造良好的授課氛圍。將林學專業植物學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可以在傳遞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進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實現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驍,劉麗濱,張海鵬,等. 試論高校課程思政發展的三個階段[J]. 現代職業教育,2022(10):112-114.
[2] 張敏. 價值共創視角下“實訓+思政”深度融合的組態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39(02):254-258.
[3] 歐陽亦聃,唐鐵軍,趙毓,等. 植物學課程群“三位一體”課程思政的改革與探索[J]. 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3):111-114.
[4] 馬菡澤,迪利夏提·哈斯木. 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初探——以新疆農業大學“植物學實習”課程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21(20):40-41.
[5] 董美芳,何艷霞,陳華. “植物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實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4):77-79.
[6] 徐興興,張銳,王建梅,等. 新農科背景下園林生態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融合路徑探索[J]. 現代園藝,2022,45(05):163-165.
[7] 胡煜昕,歐陽菊根,余本鋒,等. 園林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為例[J]. 現代園藝,2022,45(05):169-171.
[8] 趙亮. “植物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實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12):78-79.
[9] 王君,陳新,張亞楠,等. 課程思政融入植物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探究[J]. 現代農村科技,2021(11):89-91.
[10] 陳煜,林玲,楊燕凌. 植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與實踐[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8):125-126.
[11] 張麗,劉梅. 農科高校“金課”開發中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探索——以專業必修課“植物學”為例[J]. 高等農業教育,2021(04):93-97.
[12] 鄭寶江,陶雷,高瑞馨,等. “植物學”課程教學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 中國林業教育,2019,37(05):38-41.
[13] 陶雷,馮富娟,高瑞馨,等. “植物學實踐”課程教學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J]. 中國林業教育,2021,39(04):15-18.
[14] 閆娜,李玉萍,王春彥,等. 植物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 大學教育,2021(07):125-127.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鄧敏捷(1980—),女,博士,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林木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