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光 朱慧芬
摘? 要:本研究結合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思政建設實例,界定了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內涵及特點,提出了協同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路徑,并從共同體的視角,依據協同育人的三環節,即準備、實踐、優化,探索協同育人機制。
關鍵詞:課程思政;共同體;協同育人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1-0185-04
課程思政是落實高等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方向。但是,學科的差異和教學方式的不同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挑戰。構建與完善協同育人機制,仍是目前課程思政面臨的難點和關鍵點[2]。而共同體的構建為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提供了可能,為課程思政建設開啟了新的視角,也為協同育人提供一種長效的運行機制。本研究以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為例,依據共同體理論,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探索協同育人機制。
一、協同育人共同體內涵及特點
本文中協同育人共同體指以立德樹人為共同愿景,協同育人為教學理念,遵循生態理念與價值意蘊,包括多元育人主體、共建共享教育資源,優化教學環境,通過實踐、對話和反思,增長集體智慧的生態化組織。協同育人共同體包括以下特點:
1. 整體性:協同育人共同體是一個由不同要素組成、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有機整體。育人主體以立德樹人,促進學生成長成材為共同愿景,通過發揮各自特長,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實現育人目標。
2. 多元性: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協同育人共同體尊重個體差異,摒棄成見、去除權威、平等對話、共同反思,在異質的個體中尋求整體的和諧共生。
3. 適應性:即協同育人共同體與環境的給予和限定的條件之間積極地調適[3]。
4. 動態性:協同育人共同體是一個能夠通過能量流動、物質交換、信息傳遞使共同體內部與外部不斷適應調整,實現動態平衡發展的綜合性有機整體。在共同體內部,各主體之間通過引入關系契約、對話、反思,完善共享心智模式[4],增長集體智慧,使個體與共同體相互塑型、相互成就。
二、協同育人共同體構建
協同育人共同體的構建,就是將協同育人共同體作為生態系統進行整合優化的過程,其實質是依據共同體的整體性、多元性、適應性和動態性特征,對協同育人共同體各要素進行內在關聯分析,實現合理配置,從而確定共同體架構的過程。
協同育人機制構成要素包括主體要素、理念要素、環境要素、內容要素、方法要素和保障要素。其中,主體、理念和環境構成共同體的核心要素。內容、方法和保障為次生要素。
(一)三大核心要素構建共同體內核
協同育人共同體本質上為一個生態化組織,理念、主體、環境構成共同體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商務英語翻譯課程中,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專業教師、學校管理部門、翻譯專業教師及在企事業就職多年的德藝雙馨的行業專家共同構成了協同育人共同體的主體。各主體如學校、專業、企業、班級以及依托職教云和大學慕課等課程平臺共同組成共同體所依存的線上和線下環境。
(二)內容要素
教育主體在從各自熟悉的環境中選取信息,匯入共同體,形成教育資源。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思政教師提供的國家的法律法規學習資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品德修養介紹等內容。專業教師提供專業理論與知識、專業核心素養與要求等。行業教師主要提供行業發展資訊、崗位要求、工作案例、職業操守等。這些內容將按照專業的學理和特點整合為協同育人的教學內容。如商標、商號翻譯部分,補充了國際國內商標法的介紹,讓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懂得保護知識產權。
(三)方法要素
不同的學科和領域適用的教學方法會有差異性。協同育人共同體可以收集整理相關的方法,并綜合應用于課程思政的育人中。具體來說,思政教師介紹德育的方法,如體驗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等。專業教師介紹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講授法等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行業教師從實踐教學法、觀摩法、師徒制等方面介紹常用的教學方法。
(四)保障要素創建
為了保證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健康運轉,需要通過精神保障、物質保障和制度保障維持共同體的驅動力、凝聚力、持續力。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協同育人共同體各主體特別是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應保持聯通、定期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幫助,不斷強化立德樹人的愿景,使各主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也使共同體成為各育人主體的精神家園。學校管理部門安排教學時間,協調落實教學需要的多媒體教室、實訓室、網絡、電腦、軟件等設備設施,保證課程教學的物質條件落實到位。學校管理部門制訂了定期聽課、定期進行學生座談等監督評價機制,及時對共同體的運行做出反饋和調整。共同體規定了每月一次的教學研討,共享共建知識、深度交互反思,提升了共同體的凝聚力,并使共同體朝著目標持續前進。
三、協同育人機制
生態視野中的協同育人共同體的運行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活動系統,其中,育人主體通過積極主動的育人實踐活動,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實踐,根據環境進行自我調適,以達成共同的目標。具體運行包括三個環節:準備、實踐、優化。此三環節不斷循環往復,從而一步步向目標靠近。
(一) 準備:確定方案
1. 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1)專業教師起草。課程思政目標的設定要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和出發點。課程思政目標不能脫離專業教學目標。因此專業教師提供專業課程的要求、框架。如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內容的主體框架是學習不同商務文本的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常用表達。專業要求學生要具備迎難而上、細心求證、細心校對、精益求精等專業品質。
(2)行業專家補充。課程思政目標需要結合行業的需求和崗位的要求。協同育人共同體中,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向共同體提供行業最新的發展情況,企業相關崗位的職責與要求以及常出現的問題等。如商務英語翻譯行業專家介紹了相關的翻譯軟件在行業內的應用前景及現狀,學生應有所了解。崗位上,要求從業者有責任心、服務意識,有耐心、有營銷的意識、守時等職業素養。
(3)思政教師提煉。匯聚的專業和行業的具體要求,思政教師根據黨和國家的政策和要求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課程的思政目標加以提煉。將課程目標初稿交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教師審校。思政教師對目標中的表述提出修改建議。如在翻譯課程目標修訂中,思政教師建議將 “增強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修改為“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制度、理論、道路、文化”調整為“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另外,大家對“自信”與“認同”的順序進行了討論。最終確定了課程培養目標。
(4)共同審議。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審議目標的層次與結構,最終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課程素質目標有三個維度:宏觀方面著重政治理想、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中觀方面強調專業精神、職業倫理和職業擔當;微觀方面聚焦個人道德修養、人格養成和素質提升。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具體表述為:
宏觀層面:倡導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增強學生對黨、人民和國家的熱愛。培養公民參與管理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中觀層面:增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堅守職業倫理以及敬業精神,在翻譯實踐中培養跨文化意識、服務意識、批判思維、大數據思維、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譯者責任意識。
微觀層面:孕育誠實守信、正直友善、勤奮努力、自尊自愛、公平公正的道德素養;培養理解、忍讓、包容、平等待人、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2. 確定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1)協同育人共同體對現有教學素材的挖掘協同育人共同體可通過“分析—篩選—增補”三個步驟,挖掘與拓展現有英語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5]。對于現有教學素材,思政教師從政治和國家政策的層面,專業教師從專業精神的層面,行業專家從行業素養的層面分析。素材應選用契合時代將神、反映正向價值觀、符合學生需求、培養學生批判性分析的優秀素材。比如教材中對商標商號的翻譯項目在知識技能目標外,為體現情感目標,突出了老字號品牌商號的翻譯。專業教師在介紹翻譯方法的選擇時,可以增加翻譯目的的介紹,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
(2)協同育人共同體對新教學素材中思政內容的編寫。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組發現課程內容有極好的增補方向。比如專業教師制作專業知識微課,行業教師制作了浙江譯匠系列微課,在思政教師的啟發下課程組舉辦了“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大賽”。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課程的內涵,擴充了教學素材,還使學生了解了國家的號召,受到了身邊譯學大家嚴謹求實、不斷進取精神的感染,并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充滿自豪。
3. 確定課程思政考核制度
課程的考核標準和方法是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重要一環。考核的過程實際上是向一個單獨個體植入價值觀的過程。因此,考核是一個德育的行為,考什么、怎樣考、分數如何界定至關重要。商務英語翻譯課程考核原來是由課堂表現、課程平臺分數和期末筆試分數綜合而成,除課程平臺分數為系統生成外,課堂表現和期末成績由專業教師評定。經過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協商,網絡平臺中期末試卷題目應增加對思辨能力、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的考察。比如原來對翻譯策略的簡單應用題目改為讓學生辨別紅樓夢中外譯本的不同,識別翻譯策略,并分析譯者翻譯策略選擇的目的,以此揭示翻譯策略具有的文化干預功能。翻譯策略的選擇應有利于發展多元文化,抵制文化霸權, 保護文化生態。此外,分數的考核應增加態度分數,過程的分數,評定的主體應更多元化,應融括專業教師、行業教師、學生本人、所在小組甚至相關社會人士。
(二) 實踐:實施教學
1. 第一課堂協同: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增強互動交流
商務英語翻譯課程一直堅持與行業兼職教師合作,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與學生互動交流,增強學生的崗位意識與經驗。以課程平臺為載體,“浙江譯匠”系列片、國家法律法規的微課學習資源和多媒體案例資源融入課程教學。這些線上資源通過預習、作業等形式讓學生自主觀看學習,并通過線上討論,線下問答等形式,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認真負責的職業精神。
2. 第二課堂協同:貫通課內課外培育主線,拓展育人渠道
專業知識學習和人文素養的傳承不應止于課堂內,高校應積極打造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使課上的學習主線在課下得以持續。自2018年已來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組開展Chinese Stories多模態電子故事競賽,鼓勵學生編寫中英對照的臺詞,并對獲獎作品進行展播。另外,課程教師還會定期邀請行業中德藝雙馨的大師與師生座談,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學習他們的專業經驗。在一個個故事中,師生對生活與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鞭策。
3. 實踐實習協同:聯通校內校外育人環境,優化教學生態。
優化育人環境,使環境服務于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的培育需要跳出學校的圍墻,開發校外的教育資源,讓整個社會成為完整的育人生態圈。才能使思政真正的落實在行動中,扎根在心靈上。自2008年以來,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組、金苑翻譯社、學生大使團指導教師團隊,一直堅持專業教師帶隊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回報社會。自2011年以來,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組教師抓住機會、不辭辛勞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國際性賽事的機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翻譯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開拓了國際視野,也培養了學生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和服務意識。
(三) 優化:溝通反思
1. 溝通反饋機制
開通溝通反饋渠道,促進師生、生生、師師以及校內外的溝通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主要體現在項目作業的互評、小組內的互評,內容涉及感受體驗的交流,作業質量的評價,過程的反思以及合作性、學習態度、鉆研精神等的評價;渠道包括課程平臺、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師生的互動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作業質量、努力程度、學習態度等的評價以及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問題、對于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的建議以及期末學校采集的學生評教分數等方面。渠道包括作業反饋、面對面交流、問卷調查等。教師之間的互動包括專業教師之間的教研、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和行業教師定期的研討等。校內外的互動主要包括主題的研討會、訪談、問卷等形式。
2. 反思調整機制
對于以上渠道匯集的問題,協同育人共同體進行定期的深度對話與交流反思。對話是共同體能否增長集體智慧的關鍵機制。彼得·圣吉根據系統動力學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中指出深度對話的前提是對話各方必須暫時放棄自己的觀點,深入地傾聽思考對方的想法[6]。
協同育人主體各自專業背景不同,思維方式及風格特點均存在差異,因此必須以平等開放的心態,擁抱差異,相互激發,共建共享。對話與反思的內容主要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如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精神;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在價值觀的引導上是否自然,是否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參與度,學生反饋,學生在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和表現如何等。對話與反思并不是共同體運行的最后一步,而是把反思協商的結果呈現在準備階段的教學方案的修訂,再實踐,再反思,循環往復,不斷向共同的目標邁進。
四、結語
在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思政的實踐中,通過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優化配置共同體各要素,實施共同體準備、實踐、優化、再準備、再實踐、再優化的運行機制,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結合,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機制提供了借鑒。在今后的研究中,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外部激勵和驅動以及育人效果的評估和控制機制還有很廣大的研究空間,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王學儉,石巖.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3] 鄭葳,王大為. 生態學習觀及其教育實踐啟示[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01):53-57.
[4] 戴理達. 基于共生理論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發展研究——以智力資本與心理資本為共生對象[J]. 教育科學論壇,2021(07):62-64.
[5] 徐錦芬. 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 外語界,2021(02):18-24.
[6] Senge,P.M..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sation[M]. London:Random House Business, 2006.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學習共同體視角下思政與專業教育‘共效應實現途徑研究——以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20B03)研究成果;2021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浙江省市政府網站話語譯寫規范與傳播研究”(課題編號:21NDJC312YBM)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東光(1978—),女,碩士,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教學;朱慧芬(1978—),女,博士在讀,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