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亞華 尹秋蓮
摘 要: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須妥善處理好知與德、行與德的關系,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實現人才培養方案思政、專業理論課思政、實踐教學思政。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離不開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從政策、管理等方面多管齊下,打好政策組合拳,確保取得實效。對此就高等院校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等院校;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9-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03
一、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之緊迫性
(一)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乃工業軟實力提升之新要求
新型工業發展需要的工科專業人才,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熟練解決復雜技術問題之外,更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強烈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在面對復雜、多元而又充滿風險的實踐中能夠固守本心、堅守環境責任和道德良知,成為優秀的工科專業從業人員。推進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為工業界輸送既掌握高科技又富有高情感、專業能力與責任感并重、開拓創新與愛國擔當共進的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之才,是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為國家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提供強大的人才與智力支撐的新要求。
(二)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乃中國優秀教育傳統之新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于儒家學說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基本差異也主要體現于儒家學說中[1]。將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是以倫理為本位中國傳統教育的顯著特點。文以載道、文道結合始終貫穿于我國幾千年的教育發展史。高等院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中,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對我國重視德育之教育傳統的新繼承。
(三)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乃彌補工科人才人文精神不足之新舉措
與基礎課程相比,工程技術顯示出更強的實踐價值依賴性和人文性。工程活動具有很明確的特定經濟目的或特定的社會服務目標,其結果是為社會、為人的需要服務的,并涉及經濟、管理、法律、文化、藝術等諸多因素[2]。這就意味著工程教育更應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工科大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科學與技術知識,又要具備雄厚的人文素養。把真和善具體化為知識和道德,把價值論引進工科專業課教學中,推動工科專業課教學中“真”與“善”相結合,將德育貫穿至工科人才培養全環節、滲透至人才培養全過程,是高校全面提升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選擇。
二、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之實施路徑
(一)堅持立德樹人,重構人才培養體系
工科專業在制定(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堅持課程思政理念,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為專業課課程思政提供引領與導向,為人才培養方案樹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后,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修訂專業課程教學大綱。高等院校應組織教研室(系),按照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各項規定和程序要求,圍繞專業課課程思政開展專業課教師培訓與研究交流,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和梳理,遵循“課程思政”教學規律,重新設計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程教學大綱,在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課堂講授以及實習、實驗、作業設置等方面均全面融入思政元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價值觀培育與塑造。
(二)堅持文與道相統一,推進專業理論課課程思政
工科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要因專業而施,探索每門專業理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具體途徑包括以下幾種。一是融合式。融合式模式是指在不增加課程數量的前提下,將思政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講授物理、化學、生物等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方向的知識教學時,應挖掘這些課程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進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將做人與做事的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等融入教學內容中,從日常教學實踐的點滴中培養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二是嵌入式。嵌入式模式是指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環境、文化、倫理與責任等元素,設置與本專業、職業或課程相關的價值判斷、職業倫理、法制教育等思政教育的內容模塊,以此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對社會、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分析,引導學生端正政治立場、砥礪品德,激發責任感,使學生畢業后在解決某一技術問題時,富于完美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三是獨立式。一方面,圍繞思政教育主題,采用專題報告、研討課、案例教學等方式,舉辦與本專業知識相關課程專題講座,推進課程思政;另一方面,獨立設置工程倫理等相關的課程,強化道德、倫理與責任教育。
(三)堅持道滲透于行,推進實踐教學課程思政
實踐教學要采取多種途徑,在教學環節加強思政教育。在基礎實驗、學科大類實驗以及專業課實驗教學中,加強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嚴謹的工程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思想品德和公民道德。在金工實習、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等環節,滲透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論素養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要樹立實踐教學的綜合素質評價觀,構建以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基本知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思想政治作為一級指標體系,并賦予每一級指標一定的分數權重,確保實踐教學考核與實踐教學目標一致。
三、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之生態環境構建
(一)觀念更新,實現教師思政
教師是高等院校能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對每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調整,課程評價方式標準等也須隨之更新,這些都需要專業課程授課教師進行認真研究。這一系列的改革意味著任課教師要改變原有思維,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專業課程只教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做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這必然會給很多工科專業課任教師帶來一定的挑戰。學校要加強思想教育宣傳和政策引導的作用,更新教育觀念,實現課程思政入工科專業課任課教師之腦。
(二)榜樣激勵,形成示范引領
工科專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無論是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還是改革教學評價方式,都需要各二級學院組織完成。為了確保工科專業類課程之課程思政取得實效,要充分調動二級學院的積極性。一方面,通過評選工科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示范專業、優秀教師、示范院系及示范部門等活動,對入選的教師、院系及部門予以獎勵;另一方面,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工科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工作。高等院校須將專業課課程思政費用列入教學經費專項支出,為工科院系及教學單位推進課程思政提供經費保障。
(三)管理創新,健全長效機制
高等院校應堅持積極扶持與嚴格考核相結合,制定與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與績效評價等管理制度,健全協同推進工科專業類課程之課程思政的長效機制。應將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所在單位及教師個人的績效考核之中,調動院系和廣大教師投身于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之中。同時,要建立工科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工作考評制度與獎勵機制,對工科院系及相關部門落實與保障等情況進行系統考核;將工科類專業教師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情況作為其工作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將工科類院系或教學單位在開展課程思政中實施的舉措與取得的成效納入考核內容之中,引導工科院系推行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將相關部門的保障工作納入該部門的績效考核中,激發相關部門協助工科院系推進課程思政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2] 王章豹.工程哲學與工程教育[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康亞華(1981— ),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尹秋蓮(1984— ),女,漢族,江西吉安人,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無錫太湖學院高教研究重點課題《高校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對策研究》項目,課題編號:A-2019004;2021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新高考錄取方式改革對民辦高校辦學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課題編號:B-b/2020/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