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鈺
我校開展教學旨在通過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托養機構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現實需求,使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極大地激發起內在的潛能,使其能夠形成相對健全的人格。隨著學生已經成年,為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除了教給他們必備的生活及勞動技能知識,開展德育更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一、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開展德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中重度智障學生德育目標制定是現存的一個問題。普通學校及社會提出的德育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守法的公民。但是,對于常年托養在機構的學生來說,這個目標并不實際,尤其是對存在中重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其實每個學校、班級都是社會的構成單位,每個學生較好的精神面貌,和諧的相處模式都是學生品德的具體體現,因為學生能成為一個樂觀向上、講文明、懂禮貌、尊重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人是本班德育最高目標。
其次,中重度智障學生德育內容選擇的問題需要思考。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自身各方面發展不足,他們大腦發育水平較低,在接收、加工、處理知識方面會存在很大缺陷,知識、技能方面教學,學生都需要小步子進行;對于抽象的德育教學內容,學生在轉化成內知,并通過合適行為表達,更是難上加難。德育中的理想教育、人道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等離學生很遠,因而班級開展德育因通過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等跟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作為切入點,不斷幫助學生提升道德素養,規范他們的為人處世方式。
最后,德育實施保持連貫性、系統性是個問題。對全托養機構學生進行德育,不僅僅局限在教師崗位工作人員,其他能與學生接觸的人員都應該其中。但不乏部分人對于學生的德育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的連貫性無法保證。另外,現有德育教學形式化嚴重,很多德育教學都是有名無實。我們需要針對實際存在德育真空進行排查,加強每一位教育者的溝通,排除教育的盲點,避免教育的斷節。
二、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德育策略
實施有效的德育策略可以提高學生思想認知,培養他們良好品德,本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良好德育環境
情境教學法是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對于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德育教學來說,更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德育教學環境。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下,學生的學習會更加有效,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氛圍,來促進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德育學習。教師加大德育教學的氛圍方法很多,如教師希望學生能建立節約糧食的思想意識,在學校層面,可以早上在校廣播定點播報有關節約糧食方面的簡單自編歌謠、唐詩宋詞等;班級層面,教師可以在班級里張貼有關節約糧食的圖文,在用餐期間隨時進行,也可以通過班會,甚至在課間閑暇之余與同學們進行節約糧食的話題討論,潛移默化地引起學生的重視,在無形中營造良好的德育教學氛圍,日益促進學生節約糧食的品德形成。
當然,教師不僅要學習他人德育教學經驗,結合自身學生的特點,將這些教學經驗應用于學生德育教學中;更重要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教學和生活中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參照物,這也是良好的德育教學環境的重要保證。
(二)善用賞識鼓勵教育促進德育
賞識鼓勵在德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實施賞識教育時,教師要承認并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充分利用語言的藝術,巧用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德育學習中,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自我肯定、自尊、自信、自愛的動力,從而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品德。例如,中重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教師教學時需耐心去引導他們,在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及時指出來并肯定,鼓勵他們繼續保持;對于部分暫時無法達到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降低學習的要求,或是細化教學內容,讓他們能“跳一跳”就達成一個個小小的教學,并在持續的小成功中形成堅持學習的良好品德。因此,教師在實施德育教學時,要切記不同學生完成不同階段目標都是值得被及時表揚的,常此以往,促進每個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指日可待。
(三)協同教育保證德育延續性
經驗表明,我校學生的德育不僅僅局限在各自班級幾個教師身上,還需要全校教職工、整個院區的員工,甚至駐院社工、心理專業團隊的助力。在日常及教學中,本班教師們會不斷提醒同學做個有禮貌的人,學生對于接觸最多的是班級教師,大部分能做到見面會問好,離別會再見等習慣。但是,日常他們也會碰到其他班或是其他部門的人員,這時他們的表達有可能會過于冷淡或是過于熱情,此刻,教育的主體就不能只局限在班級教師,當事的員工就是德育教師。因而,在院每個員工都應該有協同教育的意識,只有在統一德育標準下協同教育學生,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四)學生問題行為矯正助力德育開展
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均存在一定的問題行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表現為各種不良、異常、偏差、暴力行為等。當學生行為問題出現時,他們無法參與到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甚至教師因為要處理該類行為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因而矯正學生嚴重的問題行為也是德育順利開展的條件之一。本班文同學,早些年1周至少會因為同學之間的口角、午餐的分量少等小事出現3-4次情緒波動,表現為拒絕進食、說粗話,甚至出現打同學、罵老師、破壞公物等暴力行為,他不僅長時間在宿舍區不回班級,而且根本不參加班級任何課程的開展,更不要說對其進行德育。要實施有效得教育,首先需要排除學生得問題行為,因此班級教師針對文的問題行為,結合代幣制、行為代價法及合同法與其設置行為記錄登記表,通過具體實在行為記錄,每天提醒他進行自我情緒控制;另外,通過外聘社工的個案輔導,進行他的不良情緒的疏導;通過總結可以發現近期該生問題行為發生頻率急劇下降,其參與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有明顯提高,同時其與師生的相處越來越融洽。
為了更好地促進特殊我校學生良好品德養成,如何更好地開展復雜、持久的德育教育將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朱小蔓,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4(10).
[2]樸永馨,特殊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09).
[3]李英鋒.談學校德育教育模式創新[J].發展,2012(11).
[4]劉桂香 特殊教育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科學咨詢,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