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張冬 楊麗莎
摘要:在當今民辦高校管理改革過程中,基層團組織建設仍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智慧團建”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平臺,如何完善其工作將對民辦高校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智慧團建”;工作
民辦高校開展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性
截至2020年,全國有民辦普通高校771所(含獨立學院241所),在校生791.34萬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民辦高校蓬勃發展起來,為社會文化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1]
第一,民辦高校有自身的特點,多傾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教育質量是生命線,學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實踐上,學生管理隊伍大多是行政人員,專業能力不強且流動性較大,很大程度上失去學生工作的聯動性;同時在政治思想引領上欠缺完善的教育機制,使得學生思想受教育不均衡,難以達到大會至小會的效果,從而無法發揮團組織作用。這就需要學校團組織深入學生基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活躍校園文化、增加社會實踐機會。
第二,民辦高校大多呈現學生基數大,專項經費少的矛盾特點;根據上級團組織的要求,難以達到每位團員活動經費標準,造成如獎懲機制、思想引領系列活動、青年權益等項目無法開展,減少了團組織引領的路徑。
第三,民辦高校的特殊性帶給學生群體無法彌補的心理問題;就讀于民辦高校的學生多數學習能力偏弱、素質較差,與其他高校對比,欠缺的是對思想的開放、包容、學習和接受,對團組織的活動表現出事不關己、慵懶的態度。所以,民辦高校應當高度重視團的建設和團組織作用的發揮,把團組織作為學校教育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使其在促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中作出積極貢獻。[2]
“智慧團建”工作的實際應用
廣東理工學院自2018年初開始使用“智慧團建”平臺,已經理順多項團務功能,但在具體聯系團員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困難,在工作開展中遇到了較大的挑戰。
1.團員意識淡薄
共青團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發揮好組織青年、引領青年、服務青年正是身為一名團員的光榮使命之一,但因為我校思想引領不夠透徹,學生關注方向無法準確把握,導致大多數學生對于“共青團員”身份過度淡化,從而無法精準落實“智慧團建”的支部建立工作。
2.團員基數大
我校約有24000名學生團員、270個團支部,數量之大造成“智慧團建”系統在建立階段難以實施。同時每學年新轉入團員及需新構建支部數量龐大,使得與少量工作人員比例無法平衡,造成人員工作壓力大、工作繁瑣。
3.常規問題難以解決
“智慧團建”將定時繳納團費、團員獎懲、青年大學習、黨史專題學習等功能逐步上線,但是相應地出現了如空心團支部、團干團員缺漏等后遺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長時間跟進解決。
4.團干部業務能力有待提升
隨著新時代網絡的迅速發展,社會的快節奏,使得大學生所處環境發生了強烈變化,其中包括了素質意識、生活觀念、理念等,對于特殊的需求和精神需求多樣化,傳統觀念和政治意識、組織觀念和理想信念等不斷弱化;而在進行“智慧團建”的操作時,往往因系統的復雜性及頻繁性造成工作機制難以統一,這些與民辦高校普通團干部形成了鮮明的矛盾,因為缺少高素質的團干部來引導和服務,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3]
完善民辦高?!爸腔蹐F建”工作路徑
共青團面臨全新的挑戰,跟從社會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是占據政治引領青少年新高地的唯一突破點,而“智慧團建”工程正是新時期共青團“再組織化”的重要策略,完善民辦高?!爸腔蹐F建”的工作路徑迫在眉睫。
第一,加強思想建設,堅持以黨建帶團建的中心思想,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從現實生活中了解學生需求,把握學生關注點、組織情況,與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站等平臺對接,舉辦思想-生活相結合的活動及宣傳,形成宣傳網絡陣地,強化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大學習、大討論”的形式,潛移默化走進學生生活及日常學習中。在可能的路徑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獲取學生所需,做到真正組織青年、引領青年、服務青年。
第二,合理分配,多層管理;構建大會帶小會的多層管理模式,強化班級團支部的責任感,定期更換管理負責人,強化換血功能,合理分配經費,減少“無意義”活動,采取更加豐富靈活的方式開展活動。
第三,規范“智慧團建”工作程序,從啟動使用系統至今,共青團廣東省委先后出臺及修訂了20余份制度文件,進一步理清了組織規范設置、團籍檔案管理、組織關系轉接、團費收繳使用等一些長期模糊不清的工作規范。學校應該嚴格執行文件制度要求,對自身工作不足點進行改革,且結合自身發展及現實需求,出臺相應的改革文件,針對團建工作進一步規范程序。在面對團組織空心化、“兩新”組織團建空白、口袋團員和隱形團員等情況,應實行一對一策,專人管理,做到轉流、分布。
第四,響應落實,共青團廣東省委專門組建“命脈工程”攻堅辦公室,抓住百萬畢業生團員組織關系轉接、團費在線交納啟動的關鍵期,集中辦公攻堅半年,持續對高校和地方團委轉接工作進行雙向督導,每周定期通報轉接數據,明確團組織審核轉接申請的響應時間和響應率,監測各級組織是否在72小時內工作到位。高校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微信、QQ、易班等媒介平臺,整合各方面信息,積極探索團建工作信息化。
推進“智慧團建”工作,著眼于提高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擴大團的工作有效覆蓋面。“智慧團建”的核心是以互聯網思維完善、改進和構建新形勢下的青少年工作體系,從單純的行政管理體系向管理和服務相結合轉變,用互聯網等時尚手段便捷方式去吸引青年,用服務去凝聚青年,用組織去覆蓋青年,因此我們要探索更多服務青年的基礎服務,而不會將智慧平臺變成青年“討厭”的工具。
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教育概況--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EB/OL].[2021-11-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2111/t20211115_57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