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栩楊
【摘要】核心素養是強化學科素養,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提供科學的學習環境,進而優化課堂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育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觀、時空觀及解釋觀,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亦能優化教學效果。本文就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對高中歷史教學展開探究,并提出相應的培養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伴隨新課改的推行,其教學要求及高考內容等方面亦在發生轉變,這便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也要與時俱進,順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發展需求。因此,在統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歷史素養加強培養,同時引入更多先進的授課手段與方法,積極強化對其獨立思考、分析等能力的訓練,以此促使其保持對該學科客觀及理性的學習態度,從而形成正確剖析及評價歷史事件的觀念與能力。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亦是對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學科素養,既能優化課堂效率,且是實現新時期教育目標的有效舉措。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歷史課程中會涉獵到很多歷史人物與事件,而對其進行學習和分析時,需要以科學的方法和態度而開展。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歷史學科素養,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與剖析。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引領學生學會用正向的態度來看到歷史人物與事件,從而做出客觀性的評價,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此,開展高中歷史課程,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繼而實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目標。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
雖然目前的教育不傾向應試教育,但是在升學考試的影響下,學習成績依然是衡量學生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由于當下教育目標的轉變,考試命題隨之發生了更改,想要學生以更好的狀態迎接高考,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基調而開展教學,從而不斷強化他們的學科素養,以此不斷提高應對考試題目的能力。
(三)更好地推動歷史教學改革
在新課改推行下的今天,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的主要目標,可以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核心素養的培養,亦能發揮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作用。正是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會更加側重于愛國情懷及歷史知識的運用方面,從而促使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學習該學科知識。這樣的改革下,能夠有效扭轉傳統教學的模式,做到一定的創新,繼而能夠推動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培養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課程所涉及到的每一個事件都具有其特定的時間及空間,為此,在實施核心素養培養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從而強化他們對時間、空間上的梳理能力,以此能夠將特定的事件對應上相應的時間與空間。這對學生而言,亦是幫助其從整體上認識歷史知識,能夠在大腦中逐漸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框架,從而有利于提升歷史學習效果。縱觀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的歷史,每個階段的歷史事件都是在時間上進行編制,來觸發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只有具備良好的時空觀念,才能促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等內容,從而夯實歷史基礎。可見,時空觀念在學習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例如,為了幫助高中生厘清我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教師可以從炎黃時期一直到清朝滅亡時期,對重要的歷史事件進行梳理,以此方式展現歷史的發展鏈條,能夠促使學生結合時間對相關歷史事件進行掌握與記憶,明晰我國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如,提到三國兩晉時期,學生能夠一下子想到相關的人物、時間及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基于核心素養教學,在高中歷史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自主建立歷史的發展鏈條,繼而形成歷史思維導圖。在此過程中,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亦能實現對其時空觀念的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基礎及素養。
(二)培養史料實證觀念
針對歷史教學,想要提高該教學的有效性,在實施核心素養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便是對學生史料實證觀念的培養。這是因為歷史知識主要考究的是歷史資料,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證辨析能力,才能確保所獲取的資料是否真實與可行,從而實現對歷史事件的重現。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開發,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來實現這一目標。借助信息技術的先進化特點,結合學生搜索的歷史資料,能夠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歷史資料的感知能力,繼而能夠通過相關資料,切身體會到當時的歷史事件,有助于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探尋到真實的歷史事件。
例如,在學習《兩宋的政治與軍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相應的網絡資料,如視頻或文字信息。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資料而進一步了解到當時的歷史。將這些資料與教材內容相融合,便能促使學生體驗時空的跨越,感知相關的歷史事件,加之對相關視頻和文字資料的觀看,便能深入了解到金、南宋、北宋的相關背景。在此之下,便能不斷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觀念,繼而提高學習效果。
(三)培養歷史理解觀念
所謂的“歷史理念觀念”,即是對史實的敘述具有情感及理性上的一個認識,從而能夠深刻理解其涵義。在核心素養教育中,這亦是重要的能力之一,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事件深一步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學習《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該時期歷史背景相應的視頻課件,以便于學生通過課件能夠大體了解諸侯紛爭的原因,然后再向學生播放“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及前因后果的相關視頻。基于此,教師再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詢問學生,“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有什么?以此讓學生結合觀看的視頻回想相應的內容,對相關史實展開思考和分析,從而促使學生對該課內容的歷史背景產生深刻的認識,以及理性分析“商鞅變法”的前因后果、了解變法的具體措施等。通過該方式,引領學生體會到當時歷史生活的狀況,繼而產生情感上的體驗與感知,以此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意識及觀念。EC38E007-CC3A-4F21-8894-EA96DED5447C
(四)培養歷史解釋觀念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觀念,是檢驗其對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及理解情況,從而促進其對歷史事件能夠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在此過程中,亦能培養他們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和思維,形成客觀、理性的歷史素養。針對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開展,真正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學習《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來開展該課程。在講解制度變化與創新相關內容后,讓學生對制度變化的原因及在歷史中的影響展開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歷史見解,積極參與該問題的討論,有助于提高其主觀能動性。有的學生認為,“科舉制使得出身中下層的讀書人能夠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加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選官制度盡管擴招了,但是同時也會促使任何品格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官員,不見得是真正提高官員素質的舉措。”通過這種交流方式,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不同見解的討論過程中,有助于學生全面而客觀地提高歷史認知,培養其歷史解釋觀念。
三、總結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帶動學生形成學科素養的關鍵舉措,亦是引領其在新時期教育環境下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在統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側重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并結合適宜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為其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其深刻且客觀地認識相關的歷史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文化涵養。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歷史品格及素養的發展,并結合該學科的特點,逐步強化各個關鍵能力及歷史素養觀念的培養,促使學生在吸收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亦能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正面分析與評價。在此教學模式下,不僅培養了學生更好地面對高考的“本領”,且有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格及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江鳴,王青.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3).
[2]楊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6).
[3]王丹.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3).
[4]蔣振洲.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甘肅教育, 2020(5).
[5]馮彬.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6).
責任編輯 ?胡春華EC38E007-CC3A-4F21-8894-EA96DED544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