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
【摘要】民族音樂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也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以“以美育人”教育思想為理念指導,以音樂課堂為橋梁,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守好祖國的文化之根,樹立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教材;民族音樂;小學音樂;策略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實現“3+2+N”全科覆蓋。在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音樂是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一直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借助音樂課堂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民族情感已成為音樂教師的必修課。如何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并傳承傳統文化,教師應充分用好教材中的音樂文化素材。
一、梳理和分析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
音樂教科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載體,在體現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將民族音樂文化自然地融入音樂課堂,作為教師應當仔細研讀教材,梳理和歸納各冊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時才能有意識地將民族音樂文化有機地鏈接,做到融會貫通、多元滲透。
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每冊都有一定比例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且呈現越往高年級數量越多的趨勢,涉及的內容也很豐富。根據對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中關于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統計,從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共有60首民族音樂元素的作品,涉及到古詩歌曲、器樂獨奏、民樂合奏、民族管弦樂、童謠、民歌、少數民族歌曲、京劇、黃梅戲等。
縱觀各冊教材所涉及到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數量及形式來看,一、二年級作為低年級,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涉及的內容比較少,且以趣味性強的民樂合奏和童謠出現。而三、四年級則以民歌和民族器樂獨奏相關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為主。五、六年級教材增添了京韻、贛南民歌、芬芳茉莉單元版塊,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大大增加,呈現形式也更為多樣,加入了大量的獨奏、器樂合奏、各地方的民歌等。教材由易到難地編排,旨在讓學生能通過這些內容進一步感知、理解民族音樂文化,通過課堂這座“橋梁”架起學生和傳統文化間的連接,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堅定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二、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在梳理分析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同時,教師應延伸教材材料背后的歷史,發現教材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著力點。
(一)聽、唱結合,適時連結文化
為了讓學生聽懂、理解民族音樂,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更多地關注音樂內容,通過問題式聆聽來引導學生充分地聽賞,沉浸式感受音樂。聽賞后,教師適時講述民族音樂背后相關的故事,將音樂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進行解釋說明,用民族音樂背后新奇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積累音樂文化知識,增進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
以二年級上冊《百鳥朝鳳》教學為例,看到嗩吶的樂器圖片,大多數學生都會說喇叭,而能說出嗩吶的學生卻是寥寥無幾,對嗩吶了解的更是知之甚少。通過聆聽《百鳥朝鳳》,再結合影視資源講解,讓學生感知《百鳥朝鳳》的創作背景,并介紹嗩吶這一樂器多在什么場合演奏,感受嗩吶吹奏的悲與喜,體會嗩吶這一樂器的獨特音色和魅力,進一步感悟我國民族樂器的豐富表現力和獨特性。
(二)多元音樂文化拓展課堂
人音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圍繞著單元主題展開,教學中我們可以基于單元主題來整合、聯結、補充相關的民族音樂文化背后的知識,在歌唱教學、欣賞教學、音樂活動中融入相關的民族文化元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民族音樂、感受傳統文化,從而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拓寬文化視野。
1.整合
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要注重自然流暢的原則,小學生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識的速度快,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就需要教師多思考,善于觀察,尋找合適的整合點。以六年級上冊第一課《芬芳茉莉》為例,在這節課上教師設計了如下串聯性的學習活動:
(1)通過聆聽、用方言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師生交流體會江蘇民歌的婉約、細膩。
(2)通過聆聽、模仿東北二人轉,強化學生對東北民歌《茉莉花》理解與表達,感受東北民歌的豪放與粗獷。
(3)通過觀看、聆聽呂劇視頻資源,學生尋找河北民歌《茉莉花》中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感受河北民歌敘述性質。
(4)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欣賞歌劇《圖蘭朵》片段,一起演唱《東邊升起月亮》,感受古老東方中國民歌的魅力。
教師將三首不同地方的民歌與之相關的地方文化元素想整合,引導學生在這環環相扣的學習活動中感知、尋找,體悟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
2.聯結
在聆聽、感知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調動起原有的音樂經驗。以黃梅戲《打豬草》為例,本節課中教師將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甘灑熱血寫春秋》這三個唱段有機聯結,并設計“戲曲知識知多少”“我所熟知的戲曲”等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入黃梅戲,強化學生的戲曲知識。
3.補充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對民歌和童謠只是選取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地進行拓展補充,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傳唱中國各地方、各民族的民歌和童謠。以二年級上冊北京童謠《打花巴掌》為例,教師可設計課前收集童謠的任務清單,并結合地方童謠,課堂上進行童謠演唱活動,適時拓寬、拓展學生知識面。
三、結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音樂課堂教學,在學習民族音樂時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并傳承傳統文化。我們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民族音樂素材,引導學生有效認知;我們還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地方音樂文化素材,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茂澤.準備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J].華夏文化,2017(3):2.
[2]廖碧森.革命傳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之路徑與思考[J].華夏教師教育,2021(3):2.
[3]廖碧森.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