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天明

【摘要】歷史課堂的教學離不開史料的選取運用。而鄉土史資料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一種補充性的史料,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效果,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更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由知識到素養的升華,使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增強,潛移默化地受到家國情懷的熏陶,從而有利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
【關鍵詞】初中歷史;鄉土史資料;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一、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及歷史學科專業性的影響,所教授的歷史知識脫離學生的生活與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出現厭倦心理,對于學生歷史課堂的學習效果、素養的培養和品德的形成都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指出,歷史課“在組織課程內容時要使歷史課程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現代社會,既體現出課程的時代性,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認為:要關注社會史、本土史……歷史知識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更感興趣,也容易接受。”鄉土史指的是某個特定區域的歷史記錄,相比起歷史教材中的“正史”而言,鄉土史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歷史,對于學生多了一份熟悉和親切感,減少了歷史事件因時空遙遠而帶來的距離感和陌生感。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適當地運用鄉土史資料,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引發學生對當下社會現象的理性思考。學生在接觸鄉土史資料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家鄉和國家,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除此以外,近年來,在廣東省新中考的命題趨勢中,往往每年都會有一道題目是將鄉土史資料作為基礎,結合學生所學的有關史實,來考查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能力的。近三年來廣東省中考涉及的鄉土史及所考查學生的素養能力如下表:
通過近幾年的中考題的研究可見,鄉土史資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借助鄉土史料在課堂中實際運用,切實提高學生的史學核心素養。下面,天天伏特加針對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史料有效教學的策略展開研究與闡述。
二、鄉土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激趣策略:激發課堂興趣,縮短教學時空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結合具體、生動的史實,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初中學生對于新知識、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如果能抓住了課前導入的契機,利用鄉土史資料為學生學習新課的知識搭建時空連接,就能快速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前引發學生進行主動思考。
例如,統編版歷史七年級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本課主要囊括三個知識點:原始農業的發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由于教材中這一時期的史實、遺址距離學生生活的時空相對久遠。且涉及到一些初步的史料實證方面的知識,對于剛接觸歷史學科的初一年級學生而言,理解和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于是,在導入新課前,筆者使用了佛山地區新石器時代農耕社會考古的一些文物和遺址資料作為導入:
師: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佛山市高明區古椰村一座叫鯉魚嘴的小山發現了古人類遺址。在遺址中出土了各種植物的種子,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遺址上20多顆沒有被碳化的史前稻谷(教師展示古椰貝丘出土稻谷圖片)。據考證,這些稻谷是處于距今約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通過這些稻谷種子的考古發現,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從事哪一方面的活動,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種植水稻的遠古居民又是誰呢?
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師:考古專家表示,在古椰貝丘發現稻谷對于嶺南地區的考古意義不亞于河姆渡遺址。河姆渡居民距今約多少年,比起佛山地區種植水稻早了大概多少年?
生:河姆渡居民距今約7000多年,比佛山地區種植水稻早了大概2000-3000年。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那么,人類進入農耕社會有哪些標志,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帶著疑問一起進入本課內容的學習。
對于一節好課而言,“導課就是用最短的時間、最強的沖擊力讓學生與所學的內容零距離接觸”通過兩段鄉土史文字與圖片資料的運用,能夠迅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課堂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由鄉土史知識的引入過渡到新課講授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起鄉土歷史和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通過鄉土史與教材內容的時間比較,也使得學生初步搭建起歷史事件的時空觀念,減少低年級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的距離感。
(二)細節性策略:雕塑歷史細節,培養歷史解釋
當前,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撰,為了落實課標要求及新課改理念,只重視記錄和敘述一些主干史實,即通史中的一些重要的歷史偉人或歷史大事,課文采用的語言也是高度簡潔凝練。這樣的教科書編撰方式的好處在于:教學線索清晰、在一定程度減輕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負擔。但同時也造成一種后果,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嚴重缺乏歷史的細節感,“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過度重視主干,卻忽略了“蔓支”知識對于學生理解和認識“主干知識”的鋪墊作用。通過在歷史課堂中運用鄉土史料,能夠有效地增強和豐富教材中主干歷史的細節感,有利于促進和幫助學生更加容易掌握主干知識,并產生深刻的記憶印象。
而“細節一般以歷史故事形式出現,以其具體性和情境性展示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內容,容易吸引和打動學生,對學生理解歷史和體驗歷史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在講解統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這一課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時,筆者引用了《順德鄉鎮企業史話》里面的一段人物對話,讓學生了解當時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艱難性和迫切性:
材料:那時,一個鄉鎮企業“坐大”(壯大)了,想“正名”,到省工商局掛個號。先是提叫“xx有限公司。”
工商局:“這怎么行,你們鄉鎮企業,懂得什么叫有限公司么?”
企業:“叫有限公司不成,那就叫‘XX集團’吧,行不行?”
(對方瞪大了眼,似乎是嚇壞了)
工商局:“這還得了,集團?什么集團,如今布告中才有‘反革命集團’,你們這是想干什么?’”
(連申報者也給嚇壞了)
——譚元亨、劉小妮《順德鄉鎮企業史話》
教師提問:從以上對話中,反映了當時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怎樣的現狀?企業的這一發展“瓶頸”開始被打破的標志是什么?
學生回答:在經濟思想方面,計劃經濟體制思想根深蒂固,殘存思維還在困擾和制約著鄉鎮企業的發展。標志: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學生通過閱讀當時這一段較為生動有趣、富有歷史細節的歷史人物對話內容,能夠在歷史的細節中浸潤和產生情感體驗,將自身的理解融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促進了學生對于當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背景的深刻認識。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和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國有企業是如何從計劃經濟單一的公有制變成多種所有制的,國有企業的活力是怎樣從被束縛到被釋放的,這樣的改革又給國有企業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積極影響?這一子目的內容由于理論性較強,以往學在理解起來較為抽象困難。筆者同樣是引用了《順德鄉鎮企業史話》中關于經濟體制改革前后企業經營方式轉變的細節記錄情況,讓學生自己去對比和理解掌握:
材料一:1978年以前,(順德)廠長和經理由主管部門調派或委任,工人、干部工資評級發放,企業只管生產和經營管理,沒有人事權,經濟上留利潤10%左右給企業支配,其余上繳,行政管理費用和工資由公社下撥,企業發展方針、方向和發展項目的決策由公社或大隊決定,當時全(順德)縣有鎮辦企業257家,年產值1.5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7%。
材料二:1988年初,(順德)縣委、縣政府改革鎮、村一級干部的分配政策,將按產值計提分配,改為按四金(利潤、管理費、折舊基金、稅金)的總額計提資金的1.2%,作為鎮村干部的浮動工資。并開始實施“五制”,即股份制、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廠長經理聘任制、集團經營制、經營承包制……股份制企業擁有廣泛的自主經營權,在國家政策的允許范圍內,有權決定生產的產品種類、經營規模、人事任免權和人員的招聘及解聘以及各種規章制度。……(股份制)既保證了企業的自主權,又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應變能力和籌集社會閑散資金……1991年,(順德)鄉鎮企業發展到3711家,總產值74.69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4.06%,是1978年的26倍。
——譚元亨、劉小妮《順德鄉鎮企業史話》
教師提問1:根據材料一,1978年以前順德的企業經營管理存在哪些弊端,在這樣的體制下企業和工人的積極性如何?
學生回答:企業缺乏自主經營管理權\企業只管生產,沒有人事權、利潤分配權、管理決策權,一切企業發展決策都由公社或大隊決定。積極性:企業嚴重缺乏活力,工人的勞動生產積極性低。
教師提問2:對比兩則材料,1988年,順德的企業管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企業經營方式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改革分配政策,實行浮動工資。實行股份制、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廠長經理聘任制、集團經營制、經營承包制等多種所有制經營。有了生產自主權、人事任免權;影響:保證了企業的自主權,又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應變能力和籌集社會閑散資金,激發了企業和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效益提高和社會經濟的大發展。
教師通過展示兩段不同時期的鄉土史料中關于順德企業經營管理權的變化和細節對比,以及改革后國有企業帶來經濟數據的飛躍,引導學生結合史料進行分析和解釋。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和認識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對企業釋放活力后,給企業和社會經濟都帶來的巨大積極效應,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三)人文教育策略:彰顯歷史人文,點燃家國情懷
一節好的歷史課,應該是“有溫度的”,歷史課程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給學生灌輸歷史常識,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立德樹人。要通過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認識個人與社會,家鄉與國家,祖國和世界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熱愛家鄉,胸懷祖國,面向世界。2017年,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用好地方和學校課程。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鄉土歷史名人和鄉土重要的歷史事件、文藝作品等是中學生點燃家國情懷天然的“催化劑”,合理地在課堂教學中穿插運用,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喚醒他們內心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這一課的尾聲,筆者引用了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民主革命愛國人士何香凝女士(佛山南海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先生之妻)在“七七事變”后寫下的五言詩《勇哉好男兒》作為情感升華:
勇哉好男兒!不怕沙場死。
忍痛與吞聲,為圖雪國恥。
民族不獨立,流血不休止。
眼看國將亡,撫創痛灑淚。
傷好去沖鋒,奪回我失地。
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
——何香凝《勇哉好男兒》
通過師生在課堂尾聲一同朗誦這一首抗日愛國詩歌,結合本課所學的內容,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體驗到鄉土歷史人物內心浩氣凜然的民族氣節,報國捐軀的滿腔熱忱。也對當時在面臨亡國之際,中華民族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壯闊氣概產生情感共鳴。既升華了本課的教學的立意,又實現了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情感上的升溫,喚醒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探究性策略:拓寬歷史視野,深化史料實證
“史料的價值,不僅在于佐證材料的觀點、豐富教學內容,更在于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能力”鄉土史料的運用,不能僅僅拘泥于課堂教學上的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動手進行實踐,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拓展歷史課堂的視野,深化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統編歷史教材中有不少可以運用鄉土史料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其中,八年級下冊第20課《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本課要求學生“通過調查所處生活環境的變化,了解改革開放的顯著成就。”本課作為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兩課內容補充和延伸,要求學生能從自己的生活地區發現和體驗改革開放對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搜集體現出改革開放積極作用的史料證據。這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展歷史視野及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都有很積極的意義。
佛山自古以來就以制造業發達聞名遐邇,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佛山抓住了先機,趁勢崛起。在家電制造、機械設備、陶瓷制造、紡織服裝及家居用品等行業都領先于中國乃至世界。佛山的城鄉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佛山地區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家庭的變化都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縮影。在這一活動課中,筆者將學生按照教材的活動要求分成了兩大類,分別是負責調查搜集改革開放社會面貌變化類和家庭面貌變化類。其中,社會變化類被分為社會保障變遷、教育發展變遷、環境變遷、醫療衛生改善等4個學生調查小組,家庭面貌變化類被細分為:家庭收入變化、住房條件改善、衣食變化、交通方式變化等4個學生調查小組,由8個學生調研小組分別調研各自負責的歷史變遷部分,最后在課上每組派代表進行匯報他們的調查結果。通過這一次調查,學生們查找和搜集了各種各樣史料作為改革開放歷史變遷的證據。例如,家中的老照片、舊票據、老像章等實物史料。有些同學則采用了訪談法,記錄了一些見證改革開放歷史的長輩談話,利用口述史料作為變遷證據。還有些學生則通過互聯網、記錄改革開放的老報紙、老信箋等文獻史料作為反映改革開放社會變遷的史料。通過這次活動課的實踐調研,學生不僅初步掌握了一些歷史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看到了平時在課上看不到的鄉土史料,更將自己的對書本知識的認識和家鄉的歷史變遷密切聯系了起來,深化了史料實證意識。
三、鄉土史料在歷史課堂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筆者認為,鄉土史料在歷史課堂中的使用應遵循以下的注意事項:(1)輔助性原則,鄉土史料作為輔助教材正史開展有效教學的史料,它的角色和作用是服務于課標和教材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絕對不能“喧賓奪主”,避免過度分散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的注意力,導致影響教學目標實現。(2)科學性原則,鄉土史料作為地方性編撰的史料,一些史料難免會產生考訂疏漏,尤其是對于一些地方傳說史料,存在不少史實夸大等成分,教師在運用時須仔細辨別。(3)正面性原則,教師在引用鄉土史料時,要從育人的角度出發,盡量選用一些鄉土史中正面的事件和人物作為史料。一方面而言,因為這些鄉土史料的價值更加典型、說服力更強。另一方面而言,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形成個人正確、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4)探究性原則,鄉土史料在歷史課堂中的引用、舉例決不能只是停留在“蜻蜓點水”式,僅僅讓學生知道在這一歷史時期自己家鄉有這樣的人或事就夠了。要通過運用鄉土史資料創設問題探究情境,使學生在鄉土史資料的幫助下,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思考、生成課堂結論,培養學生的史學素養,這也是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四、結語
鄉土史資料是輔助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它不僅引導學生積極關注身邊的歷史,有利于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拓展了歷史課堂知識視野,更彰顯了歷史課堂的人文性,為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落地創造了條件。
[本文系2020年度廣州市順德區教育科學小課題“順德鄉土史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課題編號:SDX2020069 )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齊世榮,徐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朱漢國,閆景,何成剛.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譚元亨,劉小妮.順德鄉鎮企業史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佛山文化(八年級)[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8.
[7]朱漢國,閆景,何成剛.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74.
[8]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