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灼花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的課程目標第3點指出,學生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所以,在高三總復習過程中,要將學生的知識儲備轉化為解題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備考效率。本文對如何將學生的必備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解題能力進行初探,以尋找有效答題的途徑。
【關鍵詞】高三總復習;必備知識;解題能力;備考效率
一、知識到位,思路才對
在高三復習過程中,我們一直跟學生強調:“解題的時候,必備知識要先到位?!比?,2019年的高考全國卷I《理水》的第2題,我們要求學生在作答之前,要學會判斷并明確考點,這樣做起題來才能有針對性,準確率更高。這道題考的是刻畫人物的手法,按照“必備知識先到位”的方法,明確刻畫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接著是結合文本逐一對應分析:首先是正面描寫中的肖像描寫,學生在解答這道題之前應該要有肖像描寫相應的知識儲備,如,肖像描寫的內容及其對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在《理水》中,有關肖像的描寫有:
①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面目黧黑,衣服破舊。(隨員)
②頭一個雖然面貌黑瘦,但從神情上,也就認識他正是禹。(禹)
③只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隨員)
④白須發的,花須發的,小白臉的,胖而流著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員們。(官員們)
這些都是文中有關肖像的描寫。學生首先得先明確肖像描寫包括哪些內容,并且要明確肖像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細讀題干,尋找要點
對于一些新的題型,往往從題干信息中就能找到解題的要點。如,論述類的題目:“朱光潛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中談到‘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的三種態度,認為‘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賺錢等,植物學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等等,畫家只把古松擺在心眼面前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三種態度分別屬于哪種體驗,具有怎樣的特征?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边@道題的題干信息很長,但是每一句都有其作用。三種態度分別對應審美體驗和非審美體驗。然后木商、植物學家、畫家的三種行為又分別對應這兩種體驗,并根據題干信息分析其特征。這道看似難以解答的題目,其實細讀題干信息就要找到要點,找到切入的抓手。
再如,2019年的高考全國卷I《理水》的第2題,結合細讀題干信息會發現,答題的主要對象應是“中國的脊梁”,那也便排除了④,其它三處皆符合題目要求。另外,在題干信息的前半部分有一些導語,“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边@一信息將“中國的脊梁”又分為四種,分別是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所以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應該要明確這種手法刻畫的是哪種人物形象。由此,得出第①點答案:“形象描寫。將禹及其隨員描寫為‘乞丐似的大漢’,寫出艱苦卓絕的實干家形象。”同理,可得第②③點答案。此題的難點在于題干信息的解讀,會讀題,有知識,才能做題。
再如《天囂》一文的題目: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
看到題目的時候,學生一下就能判斷出這道題考的是情節的作用,并且能夠迅速從大腦中搜索出情節作用的必備知識,并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情節的作用可以從人物方面、環境方面、主題方面、作者構思和讀者閱讀角度來分析。從與全文情節的關系來分析,結尾給出一個“謎”,沒有揭示謎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樣沖破風沙來到這里的,顯得非常神秘,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同時,小說是以試驗隊員“他”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沖破風沙,奇跡般地來到這里”這一“美好的謎”應當不在“他”所見所知范圍內,不去敘寫,顯得更為真實可信。從與人物的關系來分析,“謎”是寫蒙古族同胞不知什么原因來到這里,也不知他是如何來到這里的,可以想象人物來這里的艱難,這正可以凸顯人物助人為樂的品質。從與環境的關系來分析,以“謎”結尾,可以給讀者留下對惡劣環境的想象空間。從與主題的關系來看,“謎”更能突出“他”的真實性,正是因為“他”與蒙古族同胞不認識,才更能表現“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主題。從與讀者的關系來分析,讀者是希望知識謎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開謎底,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間。
三、準確審題,提高效率
在分析完題目并組織語言整合后,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相去甚遠。這不禁讓學生產生了困惑:我們離參考答案的距離有多遠?
學生必須明確的是,參考答案一定是來源于文本信息或題干信息,它不可能無中生有,更不可能憑空捏造。所以,解決困惑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文本信息或者題干信息,并拿筆勾點圈劃或者開口默讀題。當學生再次回到題干信息的時候,不久就聽到了學生們恍然大悟:“哦~結尾的藝術效果!”
乍一看,考的是情節的作用,但是學生細讀題干信息就會發現,這道題考的是情節中小說結局的作用。然后在大腦網格中搜索有關情節中小說結局的作用的必備知識,各種結尾有其特定的作用。
本題的題干信息點明這是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相當于戛然而止的結尾,留下空白,給讀者留有無窮回味的余地。
這是小說結尾的類型的固有作用,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點和第三點:故事戛然而止,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打破讀者的心理預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間。另外的答題角度還可以從結構/情節(①生起波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與前文的伏筆內容照應,使情節連貫)、主題角度(點明或深化主題)、人物角度(凸顯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心理,豐富人物形象)、讀者角度(打破讀者心理預期,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間;震撼人心,給人以悲傷/愉悅之感)、手法(對比、照應、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等進行分析。最終由結構/情節這一答題角度得出第一點答案:小說人物“他”所知有限,這樣寫很真實。
其實,學生的答案和參考答案的距離并不遠,不是遙不可及的“億”點點,而是極其微小的“一”點點。這“一”點點的距離首先需要有解題的必備知識,還要有認真讀題并理解題意的能力。如此,這看似遙不可及的“一”點點,或許會在某一天消失殆盡,從而與參考答案來個不謀而合,不期而遇,實實在在地在高三總復習階段有效地提高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