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新課標不斷深化實施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已成為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落實“雙減”政策的各項教育內容,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有效性,是教師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關鍵。而在有限的語文課堂時間內有效地解釋和拓展語文課堂知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文章基于初中語文教學現狀,研究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策略,以期為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成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育創新;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徐生(1978—),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
初中生正處于個人思維能力和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迅速的時期。語文課程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1]。語文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其課程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語文課程不僅包含語文知識,還包含傳統文化,這是教師的核心教學內容。在初中語文課程新課標不斷落實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完善語文課程教學策略,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新課標的實施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語文教師應主動進行變革和創新,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一、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育創新能力有限
教師的創新教學活動是構建初中語文課程高效課堂、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必要前提。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受到學校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和教學設備的限制,個人的創新教學活動難以有效實施。例如,在教師推進信息化教育時,多媒體教學設備是固定的,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總是使用投影儀進行資料展示。但是當學生需要擴展學習材料時,他們必須去閱覽室查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很難運用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指導。因此,教師教育創新能力有限,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高度抽象,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
(二)教師的閱讀教育能力有限
初中語文教師除了要向學生講解詞匯和句子,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探究不同閱讀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參與不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教師個人的語文教育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保證學生閱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3]。但是,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過于依賴教學經驗,未能及時更新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對網絡資源的使用也有限,普遍采用“教師閱讀+學生跟隨閱讀”的閱讀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
(三)未能有效構建高效信息化閱讀課堂
目前,新課程教學改革已深入語文課堂的各個環節,尤其是語文課堂信息化建設,有效豐富了初中語文課程的閱讀內容和教學形式,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有利于降低語文課程理論內容的教學難度。然而現階段,部分初中語文課程教師對信息化語文課堂的建設還存在一定的誤解,他們認為信息化語文教學就是為學生直觀地展示課件內容。還有部分教師難以獨立制作符合學情的課件,導致初中語文課堂信息化程度不深,難以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二、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
初中語文教師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可以改變傳統的“理論講解+題海訓練”教學模式的弊端。在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探索適合自身的學習技能和學習方法。同時,自主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鞏固語文基礎,拓寬語文視野,增加知識積累。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構建初中語文課程高效課堂,可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高效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語文知識,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點[2]。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積極的學習狀態下,學生可以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良好的創新精神。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初中語文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是實現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途徑之一。它不僅能使學生發展自學能力,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紀律,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背景下,推動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可以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真正感受到學習對個人能力提高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在高效課堂的影響下,學生更容易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促進個人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結合學生特點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初中語文課程知識的興趣,因為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得到了有效的改變,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權利。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更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語文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在探索語文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
三、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啟發學生合作學習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過于突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這容易導致語文課堂氣氛沉悶,老師在講解和演示時,學生在座位上走神。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語文知識,成績自然不能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語文教師應主動創新教學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促使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自主學習和思考。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學習《蘇州園林》一文時,雖然許多學生從未去過蘇州,但他們對蘇州園林十分感興趣,并想了解蘇州園林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不同學習小組的學生利用網絡收集不同的材料,整合后在課前展示,并向其他同學說明材料的收集過程。這樣,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擴展更多關于蘇州園林的知識,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語文課程知識學習的有效性。
(二)組織學生整本閱讀,開闊學生語文視野
初中生可以通過整本書的閱讀有效地發展自己的閱讀能力,獲得豐富的閱讀材料和寫作材料,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養成不同的表達方式[4]。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整本閱讀的作用,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為了拓寬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整本閱讀效果,教師需要開展以讀促寫活動,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教師還要意識到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密不可分,在拓寬學生語文閱讀視野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寫作練習活動。這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語文作品內容的理解,還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積累不同的閱讀材料和寫作材料,為學生今后的語文知識應用奠定基礎。
教師不僅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閱讀活動。比如,在組織學生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錄不熟悉的句型和詞匯,結合《說文解字》,嘗試找出不同的句子和詞義,然后使用互聯網驗證其正誤。這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整理對《論語》中較為典型的章節的思想感悟,從而提高思想境界,豐富個人知識。
(三)創新語文課堂活動,增強學生主體地位
在“雙減”教育政策深化實施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以口語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組織不同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活動,以此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實施高效教學。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孫權勸學》時,除了要向學生講解基本詞匯和句型,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表演活動。在課堂活動開始前,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個性特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組織各學習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活動腳本,這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表演過程中對不同角色的內在性格形成有效認知。這樣的課程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孫權、呂蒙、魯肅的認識,從而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
(四)結合生活創新教學,深化學生文本理解
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不能局限于書本教材,還要關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課程資源。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生活中挖掘和拓展課程資源,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生活、探索生活、理解生活,架起學生生活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橋梁。構建生活化語文課程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文章理解能力,使語文課程閱讀活動進行得更加容易。此外,學校生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展語文教育活動,有效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例如,在教學《致女兒的信》一課的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了電影《流浪地球》,并結合中國空間站的相關視頻提高課堂內容的趣味性,然后請學生寫一篇關于宇宙的想象作文。通過這種形式,在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程度的基礎上,培養其想象力,從而提高課程質量。
(五)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由于初中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因此他們大都處于緊張的學習氛圍中。而在“雙減”教育政策背景下,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提高語文應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式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活動內容要以教材為依據,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地積累語文知識。
筆者在組織學生學習語文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除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講解,還組織學生針對不同的語文內容進行辯論。例如,在向學生講解陶淵明的生平時,筆者組織學生討論文人“回歸田園”的思想價值。此外,根據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詩歌競賽活動、成語接龍活動、文化才藝表演等。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語文基礎,劃分不同的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建立不同的興趣小組,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六)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由于年齡較小,初中生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在校期間,在教師的監督下,他們會努力學習,但當他們回到家時,很容易忘記課后的學習任務。一個好的語文教學環境需要教師與學生家長共同營造,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家長,讓家長配合學校開展課后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鞏固語文基礎知識,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假期開展家訪活動,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教學的現狀。教師還可以定期安排家長會議,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對一些能力有限、不知道正確指導方法的家長,教師可以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向學生家長科普一些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內容,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教師應引導家長從營造學習氛圍入手,與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與家長共同制訂教育計劃。這樣,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標可以達成一致,學生也可以在家庭和學校共同創造的語文學習氛圍中愛上寫作和閱讀,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總結
語文課程在初中教育體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語文課程教學內容,通過生活化教學、信息技術教學、游戲教學、家校合作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今后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楊玉琴.以生為本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新課程,2021(50):167.
陳海生.初中語文教學中增強課堂趣味性的教學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4):121-122.
魏春紅.新課標下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探微[J].成才之路,2021(34):130-133.
胡向陽.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創設路徑探討[J].讀寫算,2021(33):1-2.
黃玉芳.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探究[J].課外語文,2021(3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