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一直是幼兒教育的重點,幼兒的身心發展對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多個地區的不良幼兒園事件被報道,這些事件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多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關心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文章針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發展現狀以及其應當如何提升效果展開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李亞雄(1984—),女,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第二幼兒園。
引 言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材,幼兒所受教育的水平和發展方向不僅對幼兒本身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幼兒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個人發展,教師和家長應當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作為橋梁,采用多種活潑有趣的方式讓幼兒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提高幼兒應對困難、挫折的能力,為其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一、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要性
有些幼兒園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要性,導致其沒有及時地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或沒有聘請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幼兒有益處,對幼兒園的長遠發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還難以適應有組織、有紀律的學習生活,再加上想念父母,其更難以融入幼兒園生活中,因此幼兒容易出現紀律混亂、教學活動難以融入的狀況。對此,幼兒園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師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進入幼兒園學習的意義,使幼兒逐漸習慣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可善用榜樣的作用,在課堂上通過講述故事或播放幼兒熟悉的動畫來展示幼兒園生活。如蠟筆小新、小豬佩奇在幼兒園上學的故事等,讓幼兒感受幼兒園快樂的氛圍,使其能夠快速融入幼兒園生活中,由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歡樂的氛圍中,幼兒會減少對幼兒園的抵觸,積極和其他幼兒相處,并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和生活習慣,更好地成長[1]。
(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幼兒階段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對幼兒當下的發展有益,也會對其未來的生命歷程產生重要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不僅能讓幼兒學習簡單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勤洗手、講禮貌等。這些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一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從小灌輸。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非常重要,它從幼兒的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出發,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教師展示咬手指的動畫和圖片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說明,讓幼兒意識到咬手指不僅會讓很多細菌進入口腔中,吸吮手指還會影響骨頭的發育,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直觀的說明方式加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幼兒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健康成長。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日益關注,許多幼兒園開始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但是其在開展的過程中還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形式單一三個方面。
(一)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幼兒的特定年齡階段和情緒狀態中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需要一定的教學依據。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夠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引導幼兒健康發展,但是目前許多幼兒園沒有聘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大多由其他科目的教師代職,這些教師往往沒有系統學習過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難以準確把握幼兒心理狀況,也不知道采用何種的教學方式才更有利于幼兒發展,造成心理健康教學效果不佳。還有一些幼兒園因缺乏教學資源,甚至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缺少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視。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引,體現著課堂教學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同樣需要教學目標,教師要對教學效果做出預設,及時獲取反饋信息,不斷改進其教學活動形式和教學活動內容。
調查發現,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存在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的狀況,許多教師知道采用何種教學方式能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但是其沒有對教學效果做出預設,無法評判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加上幼兒的自覺性和自律性比較差,教師往往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在紀律的控制上[2],如果沒有教學目標的指引,教師則難以保證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有效開展,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體現不出心理健康課堂的高效性。同時教學目標還能起到反饋的作用,如果缺乏教學目標,教師難以有目的地增強幼兒的心理健康,也不能及時獲取有效改善課堂的信息。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形式單一
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其課堂學習效率。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可知,直觀和活潑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幼兒課堂教學。因此,教師應當多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幼兒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活動。
目前,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時仍然長期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雖然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點,但是教師長時間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幼兒的課堂注意力會下降,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而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
三、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幼兒各類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往往是由于幼兒的心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或是受到了外部的刺激。對于幼兒來說,其由于年齡較小,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各類困擾以及挫折。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幼兒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會產生各類不良的心理體驗,嚴重時甚至還會使幼兒對某些特定情況產生應激反應。因此,心理因素是決定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幼兒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各類心理矛盾或者受到了不良影響,那么幼兒的心理健康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二)環境因素
環境對人類的生長發育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時,環境因素也是決定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環境因素主要包含幼兒的家庭環境、幼兒園的學習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家庭是幼兒成長發育和初步接受教育的場所,因此家庭的各項要素對于幼兒的成長造成的影響最大,幼兒家長的教育理念和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成長。而幼兒園是幼兒接受學前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學習場所,幼兒的學習時間大多是在幼兒園中度過,所以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具體教育內容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如果幼兒園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太過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對幼兒心理健康和德育方面的教育,就會使得幼兒無法在這一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無法把控好教學計劃的設計,幼兒可能會面臨一些學習困難,致使幼兒產生厭學等不良情緒,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成長[3]。除此以外,社會中各項因素對于幼兒的影響也很大。幼兒因為年齡較小,他們評判社會中的各類事物時往往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當今社會中充滿各類不良信息,如果家長和教師不能及時篩選掉幼兒成長環境中的社會不良信息,就會使得幼兒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對于其健康成長來說非常不利。
幼兒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的教師必須正確地認識當前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提高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效果的具體措施
(一)多種教學方式結合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有利于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更是如此。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引導學生形成尊老愛幼理念時,教師可以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活動。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幼兒從小學習尊老愛幼的思想有利于其道德意識的進步,也有利于社會整體風氣向好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開展“孔融讓梨”的活動,在班級中擺出不同大小的梨子,模擬相應的家庭情境讓學生對梨子進行分配,并且讓學生告訴大家自己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分配方式。在此過程中有的幼兒會給自己選擇小的,有的幼兒會給自己選擇大的,然后教師就可以結合視頻講授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幼兒只有尊老愛幼,做到謙遜禮貌,才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
幼兒生活經驗也可以成為教學資源,教師應當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學習與生活,生活經驗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運用生活經驗展開教學,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幼兒成長需求,保障幼兒的心理健康。例如,在幫助幼兒認識自己、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時,教師可以開展知識問答活動。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之前先讓幼兒了解心理健康的定義,然后讓幼兒展開討論,談一談他們認為有哪些事情不利于心理健康,幼兒可能會認為是不好好吃飯、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愛哭、欺負他人等。幼兒可能難以辨別哪些事情不利于心理健康,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讓幼兒兩人一組,積極參與知識競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糾正幼兒的錯誤觀念,讓幼兒對心理健康有更深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之間的溝通交流得到增加,有利于鞏固他們的友誼。
(三)采用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活動進行教學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可還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法,教師通過講述相關案例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課堂注意力。情節豐富的案例能讓幼兒感同身受,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但是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選擇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案例,案例要有豐富的故事情節、貼近幼兒的生活。例如在幫助幼兒提升交際能力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先講述一則關于一個不喜歡上幼兒園,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卻不知道怎么融入集體的小朋友的故事,然后讓幼兒思考:如果自己是這個小朋友,該怎么做?如何向家人、朋友傾訴自己的煩惱?再讓幼兒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并請學生表演,展示自己是如何交朋友,又是如何向家人朋友傾訴煩惱。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能讓幼兒明白家人和朋友是寶貴的財富,家人和朋友不僅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還能一起分擔痛苦。以此引導幼兒學會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勇于表達和直面挑戰,以及學會幫助其他幼兒分擔煩惱,這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4]。
(四)通過家校合力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對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難實現幼兒心理教育的目標,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必須正確地認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幼兒成長的意義。幼兒園和家庭只有合力發揮作用,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但是,當前許多學生家長只重視幼兒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而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這一現象,幼兒園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與幼兒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針對幼兒成長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和家長進行探討,探究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為幼兒成長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幼兒家長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正確地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使其可以更加深刻、正確地理解幼兒心理狀態,從而實現家校合力,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結 語
綜上所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許多幼兒園都在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其目前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以不斷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讓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為幼兒以后的學習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幼兒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薄惠琳.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課程活動中的應用方法和策略[J].家長,2020(9):4,6.
范金玲.幼兒園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探討[J].新課程(綜合版),2019(7):227.
王美玲.淺析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實施策略[J].天津教育,2019(3):21-22.
郭鐵成,陳慧.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