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麗 盧敏莉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傳統的生字教學以集中識字為主,教學過程枯燥乏味,不符合低年級兒童認知規律,于是隨文識字應運而生。本文對隨文識字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隨文識字 教學方法
引言
小學低段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事物感興趣,而傳統生字教學過于枯燥,那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他們對識字的厭煩感,從而對識字產生抵觸。課程標準要求低段學生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且部編版語文教材文章簡單,可讀性、故事性、趣味性強,適合隨文識字。這種識字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讀、說、寫緊密結合,能有效地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教學方法。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一、二年級課文為例,淺談小學低段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
一、備好功課,重視預習
良好有效的預習是學好課文和習得生字的基礎。隨文識字模式下課堂教學中識字容量大、速度快,這就要求學生做到充分有效地預習。第一,每篇文章后面雙線格里的生字拼讀兩遍并組詞,注意讀準字音,區別清楚易錯字,找出生字的部首。第二,四會字要求學生不僅要會讀,還要掌握它們的音序、部首和結構并組詞。第三,讀課文之前,要將所有生字在文中圈畫出來。第四,在充分讀好生字的基礎之上,自由朗讀課文,每篇文章至少讀三遍,初步在文中感知生字。在這樣充分預習的基礎之上,再來學習課文和生字就顯得輕松很多,而且能夠提高識字的效率、容量和速度。
二、開門見山,隨題識字
在導入環節,部分生字隨著課題的引入出現,教師則因勢利導,開門見山,在課題中直接引導學生識字。如在導入《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學生直接在課題中學習“葫”“蘆”這兩個生字。首先教師引用“葫蘆”的圖片,使學生直觀理解詞義。緊接著介紹“葫蘆”是一種草本植物,草字頭,形聲字,記住字形。再指導學生讀這個詞,注意讀好輕聲。這樣“葫蘆”二字音、形、義的教學都已完成。最后順勢導入課題,過程流暢,識字有趣,學生們也興趣濃濃地進入課文學習。
三、利用媒體,直觀識字
低年級兒童更易感知具體直觀的事物,所以利用直觀的圖片或視頻識字,更符合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
部編版教材課文中一般配有大量的插圖,它們是根據學生認知和心理發展規律來編排的。這些插圖一般具有形象性、童趣性,深受小學生的歡迎,所以教師要充分地用好這些插圖資源。例如對于《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藤”字的學習。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了解“藤”的樣子,再將插圖打印出來,上課時直接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們直觀感知什么是葫蘆藤。無須過多解釋,學生們就了解了“藤”的意思。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絲瓜藤、南瓜藤,加深印象,幫助識記漢字。識字直觀又有趣了,學生自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再如,同一課中的“謝”字的學習。“謝”重在理解字義,但學生們一般只知道“感謝”的意思,而這里是“凋謝”的意思。此時的語言略顯蒼白,甚至有些詞不達意,學生也不易理解。教師直接用一張葫蘆花凋謝結出小葫蘆的圖片來解釋,直觀形象,學生們一下子了解了“謝”的字義。如此,一張簡單的圖片勝過精妙的語言,而且趣味橫生,課堂氣氛活躍,產生樂中識字,事半功倍。
此外,直觀的視頻也能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讓學生識字印象更為深刻。如對于《大禹治水》一課中“泛濫”一詞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泛濫”的意思,教師提前準備好相關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知“泛濫”導致的災難,直觀感受痛苦,在情感上達到共鳴。一段短短的視頻效果良好,學生們不僅認識了“泛濫”,還理解了課文,有利于后面課文的學習和理解。
四、創設情境,趣味識字
隨文識字就是把生字放入一定的語境中去識字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要創建富有趣味的語言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讓其身臨其境地感知。這種情境式教學不僅使學生學習了生字,了解了詞義,還進一步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掌握了課文內容,從而增強了學生們的識字能力,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更符合低段學生的認知和心理規律。
比如在教學《四個太陽》中的“香、甜”兩字時,教師首先根據課文展示果園里各種果子成熟的照片,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他們的食欲。再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水果實物如橘子,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并問味道如何,學生自然回答甜。隨之因勢利導教學“甜”,并解釋用左邊的舌頭舔一舔右邊的甘蔗,味道就是“甜”。再讓他們聞一聞,學生們發現橘子不僅吃起來甜,聞起來還很“香”,由此引入“香”的教學。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生動有趣,學生們學得不亦樂乎,生字記得更牢。在教學“嘗”時,教師直接請學生吃一吃,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也達到了識字目的,增強了學生們學習的自主性。
五、生動直觀,動作識字
淺析小學低段語文隨文識字方法的有效運用2022年5月中第14期(總第114期)生字教學是低段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想要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方法很重要。動作識字是隨文識字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生字詞放入具體可感的情境和畫面中去,引導學生進行動作表演,在表演中學習生字,理解意思。
在學習《要下雨了》中的“伸”字時,教師讓學生進行情境表演,學著小白兔,先彎著腰,再直起身子、伸伸腰,在動作表演中感受“伸”。再如《小猴子下山》中的“掰、扛、扔、捧”,這些字都與手有關,教師可以讓學生演一演這些字。兩手使其分開就是“掰”,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橘子,讓學生掰一掰。又如對于《玲玲的畫》中擬聲詞“啪”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鋼筆拿起,使其重重地落在講桌上,讓學生注意聽聲音,學習擬聲詞。這些動作表演,既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印象,而且活躍了課堂,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可謂一舉三得。
綜上,基于實踐,隨文識字是一種既能激趣又很高效的識字方法。它大大地優化識字方法,提高了識字效率,節省了識字時間。將生字放在情境之中,既便于學生區分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而且便于學生理解課文,“提高了語言的實踐機會”,增強了閱讀理解能力。此外這種方法還提高了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使其主動識字。隨文識字將是生字教學的必然趨勢,但也需要教師花足工夫備好課,認真研究,創意設計教案,搭建學習支架,給學生呈現一節節生動有趣而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何杏英.從具體課例中辨析合理運用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J].教學交流,2019(2).
[2]龔正雪,陸述蘭.小學語文低段隨文識字教學研究策略[J].讀與寫,2019(7).
[3]張芹.試論隨文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課文《假如》為例[J].語文教研,2017(7).
[4]余小鵬.例談隨文識字中“寓解于境”——以《荷葉圓圓》一課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8(5).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