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學義
摘 要:目前,教師在傳授教學知識的同時,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還為學生的將來的知識學習和生活成長打下一定的根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根據課本知識內容、學生的學習訴求等等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通過方式方法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學習思維和數學學科涵養,然而對于學生來講知識內容趨于生活、教學方式趨于生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內容,掌握教師所需傳授的知識點。文章作者針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進行了探究,供相關教學人士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途徑策略
一、引言
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和進步,在人們生活質量得到保障的同時對教育教學效率提高了重視。因此,教育教學單位結合現代社會情況、人才需求、教學環境等等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政策,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還應該將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涵養,另外教師應該將解析知識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展現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然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中使用較多且教學效果明顯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教學方式逐漸趨于多元,因此教師在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時應該充分的理解、認識了生活化教學方式,并將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教學優勢展現出來,但是也應該注意教學方式的使用程度,以免頻繁使用引起學生疲勞、厭煩。另外教師在使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時應該與家長達成一致,實現全面教學[1]。
比如在學習《位置》時,教師可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可以以學生的座位為例進行教學,可以用書本的知識講述學生的位置,如A同學在第3排第4行,B同學在第5排第2行等等,通過教學方式生活化,可以讓學生更加理解課本知識內容,完成課堂知識的講解。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
俗話說:“知識源于生活,生活源于日?!?,特別是小學數學知識,其知識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十分接近,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講解知識時,應該注重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我們身邊的數學內容。另外有些課本案例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將課本案例換成學生能夠明白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內容中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第一章節《小數乘法》時,教師應該與家長達成共識,在學習這章節時,不管生活還是教學都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進行計算,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小數乘法時,家長在生活中要相信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思考生活中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融合,達到教學內容生活化。
四、實踐活動生活化
任何學科都離不開開展實踐活動,但是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穎、創新,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夠是否達標,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相應的知識點,不能單純的進行拔高教學,以免傷害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力。
比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時,這章知識內容比較簡單,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完成此章節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針對學生比較關注的時事熱點進行市場調查,或者針對學生日常中衣食住行等等進行調查,通過實地調查,完成相應的折線統計圖,并且在調查中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膽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
五、評價制度生活化
教學評價制度十分重要,以往教師僅僅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這樣不僅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使教學評價制度單調,毫無新意,長此以往,學生來剛忽視了教學評價。因此教師要想充分的展現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教學優勢和教學作用,應該制定生活化的教學評價制度[2]。
比如在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時,成績只是評價的一部分,應該將學生的各項能力、水平等等進行評價,多采用激勵式的評價方式,如學生利用課本知識內容解決了生活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了交際能力等等,對于學生表現不足的地方應該給予引導,實現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通過生活化評價制度,展現每個學生的學習優勢,清晰展現學生的成長經歷,并且對學生進行引導、指引,幫助學生轉劣勢為優勢,提升學習成績,提高教學成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六、結束語
生活化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就是知識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方便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就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踐生活以及評價體系等等進行生活化教學,并且展現教學知識的實際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改革。
參考文獻
[1]孫潔.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與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1(24):76-77.
[2]鄧永瓊. 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引入生活化教學的途徑探索[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1, 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