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貴忠
關鍵詞:鎖定加壓鋼板;傳統內固定術;四肢骨折;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四肢骨折主要是患者因高處墜落、車禍、跌倒等外傷所導致的四肢的骨骼發生骨折,主要發生于兒童以及青少年,常見的四肢骨折有鎖骨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以及尺橈骨骨折,其中鎖骨骨折最為常見[1]。對于四肢骨折患者,保持骨骼的穩定對于骨折恢復影響較大,基于此,本文將探討研究,對于四肢骨折患者,采取鎖定加壓鋼板治療以及傳統內固定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差異。具體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著隨機原則抽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期間,于我院骨科接受診斷治療的92例四肢骨折患者作為本次調查對象,盲選其中46例患者給予加壓鋼板治療(觀察組),另外46例患者給予傳統內固定術治療(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35.51±2.42)歲。骨折原因:車禍導致19例、打擊導致17例、跌倒墜落導致8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上肢20例,下肢26例。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34.91±2.75)歲。骨折原因:車禍導致18例、打擊導致18例、跌倒墜落導致7例、其他3例。骨折部位:上肢19例,下肢27例。兩組研究樣本的社會學資料、臨床資料,組間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符合臨床對照實驗要求。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術前準備:(1)通過X射線以及CT來確定患者骨折部位。(2)術前給予患者骨折部位牽引或者石膏外固定,以此穩定患者骨折部位,避免骨折損傷加重或軟組織損傷。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根據患者骨折部位選擇對應的鋼板,分開患者骨膜,放置固定器,并于骨面固定鋼板。最后再次采用X射線以及CT照射,確保整個操作準確。
觀察組患者采取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四肢骨折。手術開始前,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通過X線調整鋼板固定位置,并未在骨折部位的近端以及遠端放置螺釘進行加壓處理,再經過X線透視觀察鋼板以及骨折情況。復位良好再給予骨折部位近端以及遠端2-4枚單皮質鎖定螺釘。包扎患者骨折部位,避免術后感染發生。
1.3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對比兩組患者術后骨折恢復情況,分為優秀、良好、差三個判定標準。優秀:患者骨折部位恢復良好。良好: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但是骨折部位未能完全恢復,對于患者日常生活仍然存在影響。差:患者骨骼未恢復,無法恢復日常活動,且存在明顯關節痛。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分析軟件,計量資料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配對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9.13%,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
經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四肢骨折的治療方法不斷增多,對于輕癥患者,骨折部位未出現錯位時可采用支具、石膏托或夾板進行外固定,若骨折部位出現錯位則需要手術治療[2]。目前臨床上會采用X線等影像學檢查,評估骨折嚴重程度,傳統內固定術治療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手術切口較大,患者術后恢復緩慢,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3]。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四肢骨折則是近年來隨著醫學發展而來的新型治療方式,相較于傳統內固定術而言,切口更小,手術更加便捷,有利于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并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在本次研究之中,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9.13%,(P<0.05)。同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后生活質量,觀察組得分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四肢骨折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加顯著。
相較于傳統內固定術治療而言,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四肢骨折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有利于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段虹昊,何藹民,魏登科,等. 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鎖定加壓鋼板與傳統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對照研究[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0):74-75.
[2] 高飛. 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效果[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9):63,65.
[3] 陳貴忠. 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