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楷利 馮剛
【摘要】 目的 探討鎖定加壓鋼板微創內固定技術(MIPPO)治療脛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42例脛骨近端骨折患者, 均采用鎖定加壓鋼板(LCP), 運用微創內固定技術進行手術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42例患者均作6~18個月的隨訪, 平均隨訪14個月, 術后X線顯示骨痂形成出現時間為5~8周, 平均出現時間6周, 優32例, 良8例, 可2例, 優良率95.2%。結論 鎖定加壓鋼板對穩固的脛骨近端骨折的關節部分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而且采用微創內固定技術手術具有創傷小, 手術后恢復時間比較短, 整個流程簡單且骨折部位愈合率高, 患部發生并發癥較少等特點, 目前是我國固定脛骨近端骨折應用較多的方法且臨床應用受到患者滿意度較多。
【關鍵詞】 微創內固定技術;脛骨近端骨折;鎖定加壓鋼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53
我國脛骨骨折患者非常多, 是臨床骨折部位較常見一種, 一些醫院臨床上對于脛骨骨折多采用鋼板內固定、髓內釘內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 而對于脛骨近端骨折多采用鋼板內固定。近年來, 采用微創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已成為一種趨勢[1], 根據脛骨近端的臨床解剖特點, 本院骨科采用鎖定加壓鋼板, 運用微創經皮內固定技術治療脛骨近端骨折42例,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2013年本院42例脛骨近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29例、女13例, 年齡22~65歲, 平均38歲。交通事故傷31例, 摔傷11例。開放性骨折8例, 閉合性骨折34例。骨折分型按照AO分型, 其中A型 20例, B型16例, C型6例。手術時間為:閉合性骨折傷后5~7 d, 開放性骨折根據傷口情況一般為傷后10~14 d。
1. 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術治療前需要仰臥在可透視手術床上且需要對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然后把患肢大腿上部分束縛氣囊止血帶, 取脛骨近端外上方或內上方切口, 針對B、C兩種骨折形式需要將關節面顯露出來, 再進行手法復位骨折, 將關節面平齊, 對于B型骨折可先用1~2枚松質骨螺釘或拉力螺釘把脛骨髁復位固定, 對于C型骨折若有脛骨平臺塌陷骨折, 可在塌陷側于脛骨前方切小口, 建立一骨隧道, 行脛骨平臺關節面推頂復位并植骨。然后用窄骨膜剝離子沿骨膜剝離, 形成一個骨膜外皮下隧道, 根據骨折情況選用脛骨近端解剖型(“T”型或高爾夫型)鎖定加壓鋼板, 沿骨膜外隧道放入, C型臂透視骨折復位和鋼板位置情況, 對于骨折復位不理想者, 可行尖嘴復位鉗復位或骨折端切小口進行直視下復位, 或先用拉力螺釘經皮進行骨折塊復位固定, C型臂透視骨折復位及鋼板位置好后, 在體外取一同樣的鋼板, 在需要擰入螺釘的地方切小口, 按操作常規擰入螺釘, 檢查骨折穩定后常規關閉切口。
1. 3 術后處理 術后抬高患肢, 2~3 d后進行股四頭肌收縮活動及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 2周后扶雙拐下床患肢不負重活動, 6~8周復查X片, 顯示有骨痂生長可部分負重行走, 以后逐漸增加活動。術后參照Johner-Wrnhs脛骨干骨折療效評分標準評價療效, 分為優、良、可[2]。
2 結果
全部病例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無軟組織壞死及骨外露, 無骨髓炎發生, 無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無鋼板螺釘松動或斷裂。42例患者均作6~18個月的隨訪, 平均隨訪14個月, 術后X線顯示骨痂形成出現時間為5~8周, 平均出現時間6周, 參照Johner-Wruhs脛骨干骨折療效評分標準, 優32例, 良8例, 可2例, 優良率95.2%。
3 討論
脛骨近端骨折為下肢常見骨折, 骨折常涉及脛骨平臺關節面[2]。過去我國常規治療脛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是做堅強內固定, 但是需要將骨折部位解剖復位, 這種方法可以允許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 但解剖部位愈合不佳, 受到感染, 軟組織出現問題等并發癥, 嚴重后果將很難恢復正常狀態。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 科技水平有了更深一次的提高, 將以往堅強固定轉變為生物學固定, 將合理復位技術運用到脛骨近端骨折治療中保護骨折部位的血液運行, 將骨折部位固定效果達到有效適合, 而并非堅強固定。微創手術在我國骨科臨床手術治療中已經廣泛應用, 其具有創傷小, 手術后恢復時間比較短, 整個流程簡單且骨折部位愈合率高, 并發癥較少等特點。而且患者在整個手術治療中心理和生理都有較快的恢復, 正越來越被廣泛接受。
鎖定加壓接骨板的螺釘為鎖定設計, 接骨板的固定是通過螺釘與接骨板的鎖定而非接骨板與骨面的摩擦產生固定效果, 固定的穩定性靠自鎖螺釘與接骨板鎖定后的成角穩定性來維持, 因此固定可靠, 不易出現二期復位丟失[3]。鎖定加壓鋼板采用間接復位、橋接固定技術, 不用切開骨折處軟組織及骨膜,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骨折端的血供, 減少了骨折不愈合的發生概率。因此鎖定加壓鋼板適合脛骨近端的骨折內固定要求。
實行該手術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切口的選擇, 一般選擇膝前內側切口, 因脛骨近端內側軟組織少, 利于形成皮下隧道, 同時在取出內固定接骨板時取出方便, 且并發癥較少見。②對于未涉及關節面的A型骨折, 盡量達到解剖復位, 但不宜過分追求解剖復位, 反復的、長時間的復位容易加重局部的損傷。對于涉及關節面的B、C型骨折, 可在膝關節內側切口, 暴露關節面, 用復位鉗或克氏針復位臨時固定, 然后用松質骨螺釘或拉力釘固定骨折塊。③近端可用多個螺釘, 遠端螺釘應分布均勻, 隔孔固定。④老年患者應避免過早負重, 應以踝、膝關節的不負重主動屈伸活動為主, 待復查X片顯示有骨痂生長后再逐步負重活動。⑤做好醫務人員的防護工作, 因術中需要大量的X線照射。
總之, 鎖定加壓鋼板微創內固定技術對脛骨近端關節內或關節外骨折均可起到穩定的固定, 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操作簡便、固定確切、骨折愈合率高、并發癥少的特點, 符合生物學固定的要求, 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脛骨近端骨折的內固定方法。
參考文獻
[1] 邵炯光, 郭飛, 陳絨波, 等.骨科微創治療的研究進展.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9, 30(2):190-192.
[2] 邱貴興.四肢長骨干骨折的治療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4, 6(1):8-11.
[3] 王亦璁. 骨折治療的微創術式. 中華骨科雜志, 2002, 22(3): 190-192.
[收稿日期:2016-03-28]